第1443章 履带式

作品:《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此言一出,伽利略和笛卡尔二人皆是面色一震。


    无条件支持任何研究?这在欧罗巴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欧罗巴的学者,要么依附于贵族、教会,研究受到诸多限制,要么就像他伽利略一样,因挑战权威而遭受迫害。


    而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竟然愿意以国家之力,支持纯粹的学术研究!


    这对于追求真理的学者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诱惑。


    “陛下……此言当真?”


    笛卡尔忍不住确认道。


    “君无戏言。”


    朱由检郑重颔首。


    伽利略与笛卡尔对视一眼,二人当即躬身,用带着口音却异常的汉话道:“谨遵陛下之命!我等……定当尽力,为大明……延揽贤才!”


    “好!好!好!”


    朱由检连说三个好字,心情畅快无比。


    朱由检想的很简单,他不在乎那些欧罗巴人来到大明后,能够研究出什么。


    只要能够趁着现在欧罗巴混乱的局势,将那些史书上留名的人弄来大明,拖慢欧罗巴的发展进程,这对大明来说就是好事。


    与两位科学巨匠寒暄过后,朱由检的思绪又重新回到了眼前的蒸汽战车上。


    他招来王徵,指着那巨大的铁轮说道:“王卿,此车虽好,然这铁轮于泥泞、沙地、崎岖之路,恐难行进,易陷其中,朕有个想法,卿看能不能做出来。”


    王徵、宋应星等人皆是看向了朱由检,后者伸手比划道:“朕的想法是,能不能以大量铁制履带板串联成环,包裹于车轮之外,形成一条环带。”


    “车行之时,履带铺于地上,车轮于履带内滚动。”


    “如此,车身重量分散于履带大面积接触地面,压力减小,不易下陷,且能攀爬更为陡峭之坡,跨越壕沟之能力亦将大增。此物,或可称之为履带。”


    王徵听后,先是愕然,随即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顿时眼中爆发出一丝跃跃欲试。


    “陛下英明!”


    “这个履带的想法,实乃画龙点睛之笔!臣稍后立即组织人手,全力研制!”。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勉励道:“嗯,此事不急于一朝一夕,稳妥为上。”


    “蒸汽机本身,亦需继续改进,提升效率,减小体积与重量,朕期待着尔等带来更好的消息。”


    “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众人忙是躬身应下。


    正欲转身离开的朱由检,脑海中忽的又蹦出一件事来。


    他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宋应星和王徵二人。


    “对了,宋卿,之前科学院不是要扩建蒸汽机工坊,和拖拉机工坊吗?现今如何了?”


    宋应星闻言,微微躬身道:“回陛下,科学院、工部和内官监,以及西厂,经过商议后,已经在顺义先后建起两座新式的蒸汽机工坊和拖拉机工坊。”


    “顺义?”


    朱由检轻声嘀咕了一句。


    宋应星忙是为朱由检解释道:“陛下,选址顺义,臣等主要基于两点考量。”


    “这其一,相比之前的西山,顺义地近漕运枢纽,运河支流可达,无论是从唐山、遵化等地转运铁矿、煤炭至此,还是将来将制成的蒸汽机、拖拉机运往京畿乃至通过运河分销北方各省,都极为便利,可省却大量陆路转运之费耗。”


    “其二,顺义当地驻有营州左屯卫,该卫经兵部与五军都督府近年来的持续整训,已然齐装满员,兵甲精良,士气可用。”


    “将其置于工坊左近,既可震慑屑小,防止无关人等窥探,又能就近提供保护,确保工坊及相关联的钢铁、铸造等附属工坊的安危,可谓一举两得。”


    朱由检仔细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腰间的玉带上轻轻敲击。


    看向宋应星,缓缓开口道:“嗯,选址甚妥,宋卿与诸位经办此事的人员,用心了。”


    “此乃臣等分内之事,不敢当陛下夸赞。”


    宋应星连忙谦辞,随即又补充道:“目前工坊已能小批量生产改良后的卧式蒸汽机,拖拉机也在加紧调试模具与生产线。”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只是……只是这蒸汽机如今成了香饽饽,各方都眼巴巴地盯着,就算是新增建了两座工坊,但蒸汽机的产能,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朱由检眉头微挑:“哦?细细说来。”


    宋应星拱手道:“陛下明鉴,如今天津造船厂那边,按照陛下旨意,正在全力制造蒸汽铁甲舰,催要蒸汽机甚急,言称关乎水军国大事。”


    “京中及京畿各地的官营矿场,如房山煤矿、密云铁矿等,也纷纷上书请求优先配给蒸汽机用于排水、提升,以增产量。”


    “此外,京内诸多尝试使用蒸汽动力改造织机、磨坊的工坊,亦通过各种关系前来询问。”


    “如今又加上这蒸汽战车和拖拉机本身所需……工部与科学院虽已尽力协调产能,仍是杯水车薪。”


    王徵也在旁附和道:“陛下,蒸汽机制造工序繁复,对工匠技艺要求极高,新工坊那边,培养熟练工匠尚需时日。”


    “目前工坊虽已招募数千匠人,也从西山抽调了不少熟手,但能独立负责核心部件的仍是少数,产能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由检听罢,沉吟片刻。


    这种情况也在他预料之中,任何划时代的技术在推广初期,必然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他看向宋应星和王徵,语气郑重地叮嘱道:“朕明白你们的难处,但蒸汽机关乎国运,其分配须有轻重缓急。”


    “眼下,天津造船厂关系海防未来,乃国之大事,其所需蒸汽机务必优先保障。”


    “京畿各重要矿场,关乎朝廷赋税与民生用度,亦不可轻忽。”


    “在此基础之上,工部与科学院要统筹规划,尽力分出产能,确保蒸汽拖拉机,与蒸汽战车的研制与后续生产所需。”


    “尤其是拖拉机,若能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垦荒、耕作,其利在长远,丝毫不逊于战车之威。”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宋应星与王徵齐声领命。


    宋应星似乎想起了什么,小心翼翼地奏道:“陛下,还有一事……”


    “辽东巡抚毕自肃,几乎每隔十天半月便有书信递送至工部,言辞恳切,有时甚至可称……急切,反复请求工部能拨付蒸汽拖拉机至辽东,言说辽东地广人稀,新辟之地甚多,若有此物,开荒效率可倍增,于安置关内流民、稳固边疆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