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让你做礼部尚书
作品:《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马世龙闻言,胸膛一挺,朗声道:“陛下信重,臣万死难报!臣必竭尽肱股,镇守乌斯藏,扬我大明国威,保境安民,绝不使陛下失望!”
朱由检极为赞赏的点头道:“朕要的便是你这份担当!”
“然,乌斯藏非内地,处事需刚柔并济,遇有重大番务、宗教事宜,当与副手及当地有识之士多方商议,审慎决断,不可一味刚猛,激生事端,切记,稳慎为上!”
马世龙知道这是皇帝在敲打自己,忙躬身道:“臣谨遵陛下教诲!必当慎之又慎,不负圣恩!”
朱由检再次微微颔首,转头对一直站在那里的文震孟道:“文师,稍后,你便将乌斯藏的局势,详细的介绍给进马世龙。”
文震孟忙是躬身道:“臣遵旨。”
“现在,朕有一件事,需要和你说说。”
朱由检这话是看着马世龙说的。
马世龙忙是垂首道:“臣恭请陛下圣训。”
“你此去乌斯藏,除了要征募一些当地人外,还要想办法,借助那些僧人、头人的力量,逐步的向尼八拉渗透。”
“还有那个底马撒宣慰司,永乐年间,当地首领还曾上书请求内附,但短短两年后,就和朝廷失去了联系,你去了乌斯藏后,也要设法找到这个部落。”
朱由检的话音刚落,一旁的文震孟就开口道:“陛下,关于尼八拉和底马撒宣慰司,臣倒是有些了解。”
“哦?”
“那你就说说,正好也给朕和马世龙一个参考。”
“是。”
文震孟躬身应下后,并未立即说话,而是整理一番思绪后,才再次开口道:“陛下,马侍郎。”
“这尼八拉现在的局势很是混乱,别看地方不是很大,却是分成了数股势力。”
“成化年间,当地最大的王国分裂成了三个小国,这三个小国占据了尼八拉最富庶之地,因为和南边的天竺、北边的乌斯藏不断进行贸易,国内情况还不错。”
“但就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其西北部出现了一个叫……叫德拉维亚的天竺人,建立了一个叫做廓尔喀的小国。”
“据往来的黄教僧人所说,这个叫廓尔喀的小国政治清明,民风彪悍,将来很有可能会吞并周边的部落,甚至就连尼八拉三国也很有可能被其击败。”
“除了这几股势力外,在尼八拉三国以东的地区,还有不少的部落。”
“朝廷想要探知尼八拉的消息,完全可以通过黄教僧侣去获得,他们这些年没少前往尼八拉传教。”
说到这里,文震孟顿了顿, 接着说起底马撒宣慰司的事:“至于底马撒宣慰司,据臣所知,其部落曾因和当地其他部落的冲突,多次进行迁徙,想要找到他们,恐怕很难。”
听文震孟说完后,朱由检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他还想接着底马撒宣慰司的名头,逐步向西蚕食,现在看来是没戏了。
还是得通过海上,达成自己的目的。
不过,也不能让乌斯藏那帮人闲着,得给他们找点事儿干。
心里盘算片刻后,朱由检看向马世龙道:“方才,文师的话你也听到了,待你去了之后,要多方打探尼八拉内部的局势,密切关注局势变化。”
“至于底马撒宣慰司……能找就找,不能找就算了,可以想办法招抚当地部落。”
马世龙躬身道:“臣遵旨。”
“今日就到这里,具体的事宜,等稍后,让文师和你说吧。”
“臣告退。”
马世龙闻言,也知道人家师生之间有些话要说,自己留在这里不合适,很是干脆的告退离开。
等其离开后,朱由检看向文震孟道:“文师这五年辛苦了。”
“老臣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不敢言辛苦。”
文震孟很清楚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地位,什么老师?当初在扬州的时候,这位“好学生”可是一点都没顾及所谓的师生之情。
自己儿子差点都被斩首弃市,全家都差一点流放辽东开垦。
如果不是自己答应去乌斯藏五年,自己儿子的坟头草都好几茬了。
朱由检自是不清楚文震孟心中所想,笑呵呵道:“当初文师不远千里,前去为朝廷招抚乌斯藏,又在当地盘桓五年之久,这些朕都记在心里。”
“这次返京,文师不妨先修养修养,等过阵子再入阁办事。”
“礼部的来卿,已经向朕上书,言称年老体衰,请求致仕,朕看由孙师这位状元接任,那是再好不过。”
在朱由检想来,自己以礼部尚书之位酬功,应当是足够了。
但让他失望的是,文震孟竟是拒绝了。
“陛下,臣只比来部堂小了三岁,身体也不是很好,此次回京,臣就想去医学院住着,好多活两年,看着我大明中兴,至于名利……臣是不想了,还望陛下恕罪。”
朱由检满脸错愕。
“怎的一个个都想去医学院了?”
朱由检心里直犯嘀咕。
来宗道上书请求致仕,好像也是这么说的。
“文师,不再好好想想?”
“回陛下,老臣身体着实不能为陛下效力了,还请陛下垂怜!”
朱由检又仔细打量一番文震孟,见其并非和自己玩儿三次三让那一套,这才轻叹一声道:“也罢,既然文师心意已决,朕也不好强求。”
“朕会知会医学院,命其好生照料。”
“臣谢陛下。”
等文震孟躬身退出去后,朱由检有些犯愁了。
原本,他还想着等文震孟进京后,让其接替来宗道,现在看来,自己得重新遴选礼部尚书的人选了。
忽的想起什么,朱由检转头对王承恩问道:“大伴,这一个两个都要去医学院是怎么回事儿?”
王承恩也有些不清楚,想了想,脑中灵光一现,恍然道:“回皇爷,可能是和周应秋有关。”
“周应秋?”
“皇爷,崇祯九年的时候,周应秋就不行了,没想到,在医学院住了这么长时间,竟一直活到了现在,虽身体依旧不是很好,需卧床修养,但毕竟保了一命不是,臣估计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王承恩躬身解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