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诗会扬名才惊四座
作品:《重生之宠妃天下》 “凝香斋”的暗中布局如同埋下的一颗种子,在悄无声息中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而苏凝华在府外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却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安国公夫人寿辰将至,这位在宗室命妇中颇有威望的老封君,向京中诸多勋贵府邸发出了赏花宴的请帖。因着前几日在摄政王府的一面之缘,以及苏凝华近来在京中掀起的波澜,丞相府收到的帖子上,特意加上了苏凝华的名字。
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老夫人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过问了苏凝华赴宴的衣饰,言语间透露出希望她能在这样的场合进一步巩固声望、结交人脉的意图。柳氏虽被禁足,但苏婉柔的禁足令却因“安国公夫人寿宴,不宜缺席”为由,被老夫人暂时解除了。显然,老夫人仍试图维持着府内某种微妙的平衡,或是不愿彻底与柳氏背后的势力撕破脸。
赴宴当日,苏凝华选了一身天水碧银线绣蝶恋花的襦裙,清雅不失娇俏,发间依旧是她惯用的那支白玉簪,只在腕上添了一对成色普通的白玉镯,恰到好处地符合她“守孝期刚过、不宜过分华丽”的身份,又不会显得寒酸。苏婉柔则是一身绯色洒金百蝶穿花裙,珠翠环绕,极力想压过姐姐的风头,眉眼间却难掩被禁足多日的郁气与嫉恨。
安国公府邸气象万千,宾客如云。苏凝华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多或明或暗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有羡慕,也有不易察觉的嫉妒。她从容应对,举止得体,在老夫人的引荐下,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封君和夫人见了礼,言谈间不卑不亢,仪态万方,博得了不少好感。
赏花宴的高潮,自然是年轻一辈的才艺展示。水榭之中,丝竹悠扬,各家公子小姐或吟诗作对,或抚琴作画,气氛热烈。苏婉柔瞅准机会,主动请缨,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她琴技确实娴熟,指法流畅,将曲中意境表现得婉转缠绵,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弹奏完毕,她得意地瞥了苏凝华一眼,眼中满是挑衅。
几位与柳氏交好的夫人立刻出声附和,将苏婉柔夸得天花乱坠,仿佛她是京城第一才女。场中气氛一时有些微妙,许多目光都落在了始终安静坐在一旁的苏凝华身上,想看看这位近来风头正盛的苏家嫡女如何应对。
苏凝华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平静。她本无意在这种场合争强好胜,但苏婉柔的刻意挑衅和那些夫人明显偏袒的吹捧,反而激起了她一丝好胜之心。既然避无可避,那便索性展露锋芒,也好让某些人彻底认清现实。
这时,安国公夫人笑着开口道:“早闻苏大小姐丹青妙笔,连摄政王都曾赞誉有加。今日老身寿辰,不知可否有幸,请苏大小姐即兴赋诗一首,为这满园春色添彩?”她这话说得巧妙,既给了苏凝华台阶,又将期待值拉得很高,显然也有借机进一步考察她的意思。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苏婉柔更是屏住了呼吸,等着看苏凝华出丑。她可不认为这个一向只知风花雪月的姐姐能当场作出什么好诗。
苏凝华起身,向安国公夫人盈盈一礼:“夫人厚爱,臣女献丑了。”她目光扫过水榭外一池开得正盛的荷花,心中微动。荷花……又是荷花。仿佛她与这花有着不解之缘。
她略一沉吟,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前世冷宫残荷的凄楚与今生步步为营的艰辛,种种情绪交织,化作灵感的泉涌。她缓步走到早已备好的书案前,铺开宣纸,润饱笔墨,并未过多思索,便提笔挥毫。
笔走龙蛇,一行行清隽却隐含风骨的诗句跃然纸上:
《咏荷》
碧波摇翠盏,玉立自亭亭。
素心映日暖,清骨曳风泠。
岂畏淤泥染?何曾媚蝶蜓。
秋霜凋碧后,犹有藕香馨。
诗成,笔落。
水榭内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这诗,看似咏荷,实则咏志!前四句写荷之形神,清雅高洁,“素心映日暖,清骨曳风泠”一句,更是将荷的品格与人的心志完美融合。后四句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岂畏淤泥染?何曾媚蝶蜓”展现出一种不畏环境污浊、不媚世俗的孤高气节,而最后两句“秋霜凋碧后,犹有藕香馨”,则寓意深远,暗示即使历经磨难凋零,内在的芬芳与价值依然长存!
这哪里是一个十五岁深闺少女能有的胸怀与见识?这分明是历经沧桑、看透世情之人方能悟出的道理!
安国公夫人接过诗稿,仔细品读,眼中异彩连连,忍不住击节赞叹:“好!好诗!好一个‘岂畏淤泥染?何曾媚蝶蜓’!好一个‘秋霜凋碧后,犹有藕香馨’!苏大小姐此诗,立意高远,风骨凛然,当真令人刮目相看!”
张侍郎夫人也凑过来看,连连点头:“确实佳作!字也好,清隽有力,非寻常闺阁笔力可比。苏相真是教女有方!”
其他夫人小姐也纷纷传阅,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先前那些吹捧苏婉柔的声音,在这首无论是意境、格律还是书法都堪称上乘的诗作面前,顿时显得苍白无力。
苏婉柔脸色煞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万万没想到,苏凝华竟能当场作出如此惊艳的诗句!那诗中的气度与风骨,更是将她方才那曲缠绵的《春江花月夜》衬得小家子气十足!她感觉自己像个跳梁小丑,所有的精心准备和得意,都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
苏凝华微微垂首,语气谦逊:“夫人过奖了。不过是触景生情,信口胡诌,当不得如此盛赞。”
她越是谦逊,越发显得气质清华,与一旁脸色铁青、失魂落魄的苏婉柔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此一事,苏凝华在安国公府寿宴上才惊四座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开。她的才女之名,不再仅仅局限于画艺,更因其卓绝的诗才和诗中显露的不凡心志而声名鹊起。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贵妇和闺秀,开始主动与她结交。就连一些在场的年轻公子,也对她投去了欣赏乃至倾慕的目光。
回府的马车上,苏婉柔一路沉默,眼神阴鸷得可怕。而苏凝华则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她知道,今日的扬名,固然能提升她的地位和声望,但也必将引来更多的关注,以及……更深的嫉恨。柳氏和苏婉柔,绝不会善罢甘休。
然而,她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只能被动承受的苏凝华了。诗会扬名,只是她迈向复仇之路的又一步。暗中的“凝香斋”在积蓄力量,明面上的才名在积累声望,她正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一点点编织着对抗命运的网络。
前方的路或许更险,但她的脚步,却愈发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