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接风宴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襄阳,刺史府。
一名心腹侍从正满脸喜色地向刘韪汇报:“府君,大喜事!”
“朝廷新任的长沙太守孙坚将军,已率部出武关,不日便将抵达襄阳!”
“此人乃江东猛虎,骁勇善战,绝非刘铮麾下那些泥腿子可比!”
“此乃府君脱离刘铮掌控,重掌荆州权柄的天赐良机啊!”
刘韪坐在主位上,手中把玩着一块玉佩,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反而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
他瞥了侍从一眼,叹了口气:“你啊,看事太过肤浅。”
“孙文台虽勇,然其麾下不过数千兵马,且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
“如今黄巾主力虽南下,然襄阳内外,大小官吏、守城兵卒,哪个不是刘铮与司马徽安排的人?”
“别说一个孙坚,就是再来两个,进了这襄阳城,也只不过是……笼中飞鸟,网中游鱼罢了。”
他看得比侍从透彻得多。
在绝对的实力控制下,所谓的朝廷任命和外来强援,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刘韪这个荆州刺史,说到底,不过是刘铮摆在台前用来安抚朝廷的傀儡。
“那……那府君,我们该如何应对?”侍从愣住了。
刘韪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等。等孙坚到了,摸清楚他的真实态度和底细再说。”
“或许……他并非是本官的救星,但未必不能成为……一枚搅动棋局的棋子。”
“眼下,唯有静观其变,方是上策。”
孙坚南下,显然是朝中之人发现不对,所以派来打探虚实的先锋。
在孙坚没有跟刘铮掰手腕的前提下,他是不能冒然有失的。
毕竟,哪怕是个傀儡,也能享享清福,比起王睿那个丢了脑袋的家伙还是要好上许多。
与此同时,城西别院中,司马徽也收到了孙坚即将抵达的详细情报。
他轻摇羽扇,对身旁侍立的弟子道:“飞马传书主公,告知孙坚之事。让主公安心经略荆南,不必以襄阳为念。”
“孙文台初来,根基未稳,定不敢有所异动,襄阳之事,徽,一力担之。”
……
数日后,孙坚率领麾下五千精兵,抵达襄阳城外。
一切程序,都按照正常的官场礼节进行。
孙坚将大队人马留在城外扎营,只带着程普、黄盖、韩当等十余名核心将领与亲卫入城,前往刺史府拜见荆州刺史刘韪。
当晚,刘韪在刺史府设宴,为新任长沙太守接风洗尘。
襄阳刺史府,华灯初上。
宴客厅内烛火通明,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舞姬水袖轻扬,好一派升平景象!
荆州刺史刘韪坐于主位,一身锦袍,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
眼神却时不时瞟向身旁下首的司马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拘谨和畏惧。
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居于客位首席,他换下戎装,穿着一身深色常服。
举止沉稳,笑容豪爽,一副真心为这顿接风宴感到荣幸的模样。
程普、黄盖等心腹将领分坐其后,虽也举杯,眼神却锐利如鹰,时刻关注着场中动向。
而司马徽则安然坐在刘韪下首,一袭青衫,羽扇轻摇。
脸上带着温润平和的笑意,仿佛只是一位超然物外的清谈名士。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场面上的寒暄过后,宴席也开始进入正题。
孙坚率先举杯,面向刘韪,语气恭敬:“府君,坚初来乍到,于荆州事务多有不明。”
“如今荆南未靖,不知……刺史府对武陵、长沙等地,可有具体方略?”
“坚既为长沙太守,自当竭尽全力,配合府君平定地方。”
他话语诚恳,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司马徽。
刘韪端着酒杯的手微不可察地一顿,下意识地看向司马徽。
见对方羽扇轻摇,并无表示,才干笑两声,打着官腔:“啊,孙太守有心了。”
“荆南之事,关系重大,皆由……呃,皆由司马先生与前线刘铮将军统筹安排。”
“本官嘛,主要是总揽全局,总揽全局……”
他将皮球轻飘飘地踢了出去。
司马徽适时接口,笑容温和:“孙太守忠勇可嘉,令人钦佩。”
“如今我主刘铮已克江陵,南郡望风归附,赵云、张志、张郃三位将军也已陈兵巴陵,荆南宗贼指日可定。”
“府君与在下,对前线将士极具信心。”
“孙太守初至,首要之务乃是熟悉长沙民情,稳定地方,安抚流亡。”
“至于征伐之事,暂且不必劳烦太守。”
一番话,既肯定了孙坚的积极性,又明确划定了界限。
荆南的战事,你孙坚暂时不用插手,搞好你的内政就行。
孙坚眼底闪过一丝了然,面上却是遗憾与敬佩:“原来如此!刘将军用兵如神,麾下更是猛将如云,难怪能势如破竹!坚,佩服!”
随即话锋一转,仿佛不经意般问道:“说起兵事,坚一路行来,见襄阳城防严密,军容鼎盛,不知如今荆州可用之兵几何?粮草辎重可还充足?”
“若有需坚效力之处,我麾下儿郎虽不堪大用,却也愿为府君、为荆州效犬马之劳!”
这个问题更为尖锐,直接触及军权与资源的核心。
刘韪的额头微微见汗,嘴唇动了动,没敢轻易接话。
司马徽羽扇停顿了一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随即笑道:“孙太守过谦了,谁不知江东子弟兵之精锐?”
“不过,荆州兵马钱粮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皆由刺史府与刘将军根据全局态势精心筹划,细节繁琐,一时也难以尽述。”
“太守放心,若真有需借助太守虎威之日,府君与在下,定当直言相告。”
他再次用全局、精心筹划等模糊字眼,将具体数字和部署轻轻带过,同时给了孙坚一个看似承诺实则空泛的回应。
孙坚心中暗凛,知道对方防备森严,滴水不漏。
他哈哈一笑,举杯道:“是坚唐突了!军政大事,自有府君与先生运筹帷幄,坚只需听令而行便是!”
“来,坚敬府君、敬先生一杯,预祝我荆州早日廓清寰宇,再现太平!”
他主动退让,不再纠缠于具体事务,转而开始旁敲侧击刘铮其人。
“说起刘铮将军。”孙坚放下酒杯,脸上露出好奇的表情,“坚在北方亦听闻其威名,能以弱冠之龄,创下如此基业,更难得的是,深明大义,助府君平定霍乱,保境安民。”
“听闻其武艺超群,更兼爱民如子,在荆北广施仁政,百姓归心。如此少年英雄,当真世所罕见!”
“不知坚何时有幸,能得见一面,当面请教?”
他这番话,将自己摆在了一个仰慕者的位置,极力称赞刘铮。
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司马徽的戒心,并打探刘铮的动向和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