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齐德书院
作品:《让你考科举,你六元及第,前无古人!》 齐德书院是会馆开的。
凡是会馆名下的男丁,到了年纪,都可以到书院开蒙。
除此之外,附近的富户、乡绅,也愿意花钱,把自家孩子送到书院读书。
是以,齐德书院面积很大,夫子也不止一位。
一个夫子只带一批学生,具体由书院协商安排。
这些学生待在一个房间里,夫子从开蒙教到考科举。
杨砚为什么知道呢?
因为他从书屋路过时,看到屋里有十几个大小孩子在温书。
这些孩子有大有小,大的感觉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六七岁,背的书也不一样。
有背《千字文》的,有背《论语》、《孟子》的,听起来却一点不乱,只让人觉着书声琅琅,十分悦耳。
由此推测,孙夫子就是书院安排教杨砚、周玺的。
孙夫子全名孙勤,是个秀才,十年前被会长聘请到书院,教书育人。
孙勤在孔夫子画像一侧端坐,杨端和周光裕把杨砚、周玺推了过去。
杨砚怕周玺掉链子,拉着他一道过去。
孙勤似乎并不急着行拜师礼,先问了他们的名字,再拿出一本三字经:“我念一遍,你们记一遍,我看看你们能背多少。”
学前测试是书院惯例,周光裕倒不担心开不了蒙,就怕儿子和杨砚相比差太多。
杨砚灵机一动:“三字经啊,我和玺哥儿早就会背。”然后从人之初开始背起。
孙勤越听越高兴,听到‘教五子,名俱扬’让他停下来:“好好好,果然记了不少。”
“我只会背三字经。”杨砚接过话茬,“玺哥儿已经会背一部分千字文。”
孙勤更高兴了,看向周玺,周光裕这心便提了起来。
有杨砚打头,周玺也没那么害怕了,声音时高时低,背到了率宾归王。
“两个孩子基础都好。”孙勤意味深长的瞅了一眼杨砚,扭头向周光裕,“会长平日里没少花心思。”
周光裕也感激的看了杨砚一眼,无功受禄:“这孩子淘气,我只教了一些基础的,在书院全靠夫子。”
“身为夫子,这是应该的。”孙勤说完站起身,杨端和周光裕也起来。
孙勤先向圣贤像恭敬的施了一礼,再转身让两个孩子,对着圣贤像跪拜。
杨砚先做示范,周玺跟着学,在圣贤像面前磕了头。
孙勤没让他们立马起身,而是告诫道:“勤有益,戏无功,尔等要牢记在心。”
“至于书院的规矩,等进了班,我再慢慢告诉你们。”
“学生记住了。”杨砚先说,周玺跟着说。
这孩子真是聪慧,孙勤多看杨砚一眼,又道:“从今开始,你们就是书院正式的蒙生了,起来吧。”
周玺就要起身,杨砚拉他跪下,对着圣贤像磕了一个头:“夫子教诲,学生铭记。”
孙勤轻捋胡须,心道:到底是秀才的儿子,教得太好。
杨端也感到脸上有光。
周光裕更是感激,等回去,就给杨端提成文案,先到茶行历练。
拜师礼结束。
孙勤收了杨端和周光裕的肉干,便送他俩出门。
杨砚和周玺在屋里等着,怕周玺无聊,杨砚讲起了故事。
故事没讲完,孙勤就回来了。
“走,我带你们去书屋。”孙勤提起二人的书箱,让他们跟在身后,向书屋走去。
书屋里,一张大案对着数排整整齐齐的书桌,桌上的书本文具也是整整齐齐。
弟子们看见夫子来了,都安静下来,起身恭迎。
“玉不琢,不成器,请夫子教诲。”
孙勤把书箱放在地上,先还了礼,再介绍两个孩子:“这是你们的新同窗,周玺和杨砚。”
“同窗好。”一个少年带头,其他孩子向他俩作揖。
周玺第一次碰到这阵仗,吓了一跳,下意识的躲到杨砚身后。
杨砚把他拉出来,小声说:“别怕,都是同窗。”然后率先施了一礼。
周玺这才跟着施礼。
孙勤满意的点头,向他俩介绍了带头的少年:“这是你们的班长陈赞。”
“学弟好。”陈赞施礼。
“学兄好。”和之前一样,杨砚先说,接着是周玺。
陈赞离开书桌,把两个孩子的书箱一个一个的搬到两个中间的紧挨着的空桌,那里以后就是杨砚和周玺的座位。
“去吧。”
孙勤放柔了声音。
杨砚拉着周玺,坐到了课桌后面,陈赞帮忙从他俩的书箱里拿出文具。
论质量,周玺的要比杨砚的好。
笔是湖笔,墨是徽墨,砚是端砚,纸是宣纸……整整一套,盖过全班的年轻学子。
不过杨砚气质端正,从从容容的把自己的文具摆好,还帮周玺摆文具。
孙勤调侃道:“看来我的新学生,很会照顾同窗呐。”
学子们都哄笑出声。
周玺揽住自家玩伴的肩膀,笑的十分得意:“我和砚哥儿最要好了。”
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就听孙勤说道:“趁着有新学生来,我重申一遍书院的课业安排。”
“一、诸生清晨到书屋后,先温习五遍昨日的学习内容,上午我会一一抽查,而后放饭。”
啊……!
周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杨砚心说,真是位严师,不过严师出高徒。
“二、饭后,练字一个时辰,再开始正式授课。”
“三、每半个月考试一次,检查授课的成果,优异者,给予纸笔犒赏;功课勤惰者,罚抄写。”
“你们能做到吗?”
孙勤威严的目光扫过全屋,每个学生都觉着他在盯着自己。
“能!”学生们齐声道。
接下来,孙勤从举业班的学子开始授课。
举业的只有四个,应该是明年参加童生试。
杨砚听着内容,心生期待——这些内容,自己都很熟悉。
唯有律令、历史等,还需要重新了解。
好在,他杨砚,从不缺重头再来的勇气!
不久后,轮到杨砚等蒙生。
尽管杨砚说他和周玺背熟了三字经,孙勤还是从人之初,认真的教起。
杨砚心说,夫子不会是猜出我说谎了吧。
到了申时末刻,孙勤终于收起书来,宣布下学。
周家管家来接周玺。
接杨砚的,却是邻居郭记:“你爹被会长升了职,在茶行当了文案,这会儿还在茶行办事,他让我来接你去茶行。”
孙勤看郭记是周家赘婿,又和杨砚很熟,这才同意他带走杨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