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白兰上门
作品:《让你考科举,你六元及第,前无古人!》 天快黑,王蕊才收摊,粗略算了下,发现进项不少。
这把她高兴坏了,想起自家瘦儿子,回家路上顺便买了一只大肥鸡,给杨砚补一补身子。
喝着香喷喷的鸡汤,杨砚心里高兴,得寸进尺:“我现在是读书人,爹,我能用你的书房么?”
“想用就用。”杨端夹着根鸡翅,不太斯文的撕咬,口里含糊不清地道,“这只鸡的味道真好。”
他不知道,自己儿子想用书房的真正用意——翻阅这个时代的典籍,了解这个时代的避讳制度。
“不是鸡的味道好,是你吃少了。”王蕊心疼了,“咱家以后一天一只鸡。”说着掩不住的得意,“找我吃麻辣豆腐的人越来越多,都说明天还要来。”
又想起这全是儿子的功劳,她伸筷子夹住鸡腿,放在小杨砚的碗里:“多吃点,长高长壮。”
“娘,我吃饱了。”杨砚摇了摇头。
他没说假话,小孩子的胃和大人不一样,不能暴饮暴食。
感觉吃饱,杨砚放下碗筷,到院子里,在月亮的映照下,开始打起了太极拳。
动作不快,只讲究吐纳。
他能清楚地感觉到,随着拳势的展开和呼吸的吐纳,身体有了一些变化。
当他收拳,吐出一口浊气时,感觉整个人身体清明许多。
以后,一早一晚练习,为自己安身立命赚足‘本钱’。
杨砚转身,脚步轻快地走进书房。
屋内唯一的光源是油灯,桌后,一个修长的身影弯着,正在提笔抄书。
正是他的父亲,杨端。
饭后,王蕊劝杨端别抄书了,赚不了几个钱。
杨端想着,自己还欠着会长的银子,抄书的钱再少也是钱。
瞧见杨砚进屋,杨端柔声问道:“看书么?”
杨砚点头,从伸手能及的书架上拿下一本,到光亮处瞅一眼。
咦,是《论语注疏解经》。
他知道,这是在《论语集解》基础上修改的,删除了集解中的玄学内容。
粗略一翻,果然是这样,再拿一本。
是《孟子音义》,在《孟子》基础上注音释义,校正文字。
杨砚不禁皱眉,这都不是官方注解的。
杨端瞧自家儿子越瞧越喜欢,俯身将他抱了起来,然后在他的脸颊上,亲了一口。
“爹。”
杨砚赶紧用手擦掉口水,扭着屁股要下来,他其实可不喜欢给人抱了。
“好了,你慢慢看。”杨端放他下来前,狠狠地蹭了蹭他的脸蛋以表喜爱。
当夜,又忙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鸡叫头便,杨砚便起床,更衣洗漱后,在院子里打起太极拳。
“砚哥儿,早啊。”白兰站在院门口。
“白兰姐姐,请里面坐。”杨砚收了拳,“我爹还在睡,我去喊他。”说完,往屋里跑。
王蕊闻声出来,又是端茶倒水,又问要不要吃点东西。
白兰忙制止她:“杨家娘子,您坐您坐,不用这么客气,我们这回来是奉了老爷的命令,给你家送点心意。”
她一招手,周家下人把一担米面油挑进屋里,还有两匹绸缎。
刚爬起床的杨端,和王蕊对视一眼,有些惊讶。
杨砚也有些惊讶——他真没想到,会长竟然如此豪爽。
提了月银,给了红包,还送礼。
“老爷有什么吩咐?”杨端忙问。
白兰看了看杨砚,“说不上吩咐。事情是这样的,既然和小少爷结伴读书,按老爷的意思,那就不能让砚哥儿白照顾,每个月开一两工钱。”
每月一两?!
王蕊之前卖豆腐,累死累活两个月,都挣不到一两啊!
砚哥儿才五岁,都有人开每月一两工钱了!
而且还带来了一箱厚礼!
两个大人有些懵,杨砚却冷静道:“和玺哥儿结伴读书,是之前就说好的,这月钱我不应该拿。”
白兰闻言很是欣赏、钦佩。
她早知道这个家困顿,但即便这样,仍有风骨。
难怪杨砚能和小少爷这么投缘。
心中暗自敬佩,白兰态度越发和煦,笑道:“拿吧,这也是我家夫人的意思。”
杨端终于反应过来了:“无功不受禄。再说,我们还欠着会长一大笔银子。”
白兰一听,一拍脑袋:“差点忘了。老爷说了,免掉二位欠的银子的三成。”
天呐,三成!
杨端和王蕊一瞬间感到了轻松。
“不妥不妥。”
王蕊被这一连番的大喜事惊得晕晕乎乎。
她也理智了:“会长已经照顾很多,哪能再免银子。”
白兰露出笑容,道:“这都是老爷的意思,也是看在砚哥儿的面上。话已带到,东西请收下,我也好回去交差。”
王蕊道:“你来的正是时候,我家的麻辣豆腐刚出锅,带点回去尝一尝。”
白兰推辞不过,用食盒带了一盘回去,杨端和王蕊送她出门。
回到屋里,看着一担米面油,感觉生活没以前那么苦。
随后,一起看向杨砚,稀罕的不行。
杨砚怕被他们抱,忙道:“爹,别墨迹了,快吃早饭,送我去书院,说不定会长早到了。”
“说的是呢。”杨端放弃了抱儿子的打算。
一家三口吃了早饭,王蕊挑着挑子,去外面卖麻婆豆腐。
她早有打算,顺路去一趟裁缝铺,请裁缝上门,给杨砚量体裁衣。
杨端带了三条肉干作为节仪,送杨砚进学。
父子俩一路往东,穿过几条巷子,便看到一片竹林,而在竹林深处,便是书院。
走到门前,杨砚见那门上挂着一块‘齐德书院’的匾。
名字取得好。
刚感叹,就听杨端道:“齐德取自《东京赋》,登封降禅,则齐德乎黄轩。比喻一个人拥有黄帝一样的德行。”
“原来是这样。”杨砚装第一次知道。
等一小会儿,就见周玺兴奋得要蹦过来:“砚哥儿。”
“玺哥儿。”杨砚跑过去握手。
看到周光裕和背着书箱的管家走来,杨砚打招呼:“会长,管家大叔安。”
周光裕高兴的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杨端也过来作揖,说起免三成的债和给小杨砚工钱。
周光裕摆手道:“出门在外,都靠亲友帮衬,将来说不定需要砚哥儿帮衬我家儿子。”
杨端还要说些客气的话,就见一个五十余岁的男子出来,面容严肃,眉心有两道皱纹。
杨端和周光裕一起转身,向男子施了一礼:“孙夫子。”
“二位,早上好。”孙夫子还礼,“请到书斋小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