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朱元璋:当召所有藩王入京, 效仿宋制,虚封不离京,有爵不掌权。】


    各地藩王大多面露苦色, 他们原本在期望父皇也施行推恩令。


    但朱棣篡位登基,朱高煦谋反被诛——父皇见儿子、孙子皆反,又怎会再沿用分封制?


    朱元璋召回湘王时,就已经决定削除实封。


    以往他指望藩王能够拱卫中央,事实却是内战三年,军民死伤百万。


    足见分封制的不可取。


    何况此时又看到一个谋反的藩王?


    推恩令虽好,但只能推及藩王的子嗣,不如直接效仿宋制。


    【朱棣:儿臣遵诏。】


    【朱棣(40):儿臣遵诏!】


    靖难之役提前结束,被朱允炆隔空禅让的朱棣对身边的宁王道:


    “十七弟, 不是朕要毁诺, 实在是父皇之命, 不得不从。”


    宁王朱权:“……”


    他就没信过“中分天下”这种鬼话,此前只期盼四哥登基之后,能将原本的封地与甲兵都还给他。


    如今父皇有令,他也不得不从。


    只望四哥能因“毁诺”之事, 待他入京师后能够多加照拂。


    【朱高炽:谨遵皇祖父之诏!】


    因父皇削藩之故, 此时能对朱高炽造成威胁的藩王唯有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个弟弟。


    朱高燧胆怯, 朱高炽知道他必不会行谋反之事。


    那就只剩下被父皇赐死的朱高煦。


    太子会为他分忧。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诏令!】


    赵王交还护卫之后,经过朱瞻基的进一步削藩,此时的藩王本就无法对中央造成威胁。


    只是碍于《皇明祖训》,他也只能剥夺藩王军政之权。


    如今不同,朱瞻基可以彻底削除藩王的封地。


    效仿宋朝封王之制, 那就是爵位留存, 有名而无实权。


    【秦念:朱瞻基, 知道朕为什么说你没魄力吗?】


    朱瞻基记得秦念对他的评价:


    “或许有刘询的能力,却没有刘询的魄力。在类似的过错上,朱瞻基也比刘询严重得多。”


    秦念说他没魄力,显然与他选定朱祁镇为太子无关。


    此前不知秦念的能力,虽见她说自己缺魄力,朱瞻基也只是略有疑惑,并未深思。


    可当看秦念说出内阁制与东汉尚书台的相似之处,并剖析党争的缘由,朱瞻基清楚秦念绝非等闲之辈。


    如今再细思自己与汉宣帝最大的不同……


    【朱瞻基:朕罢边主和,是不得不为。】


    汉宣帝对外主战:


    降服匈奴,单于朝见称臣。


    击破车师后虽将车师故地割让给匈奴,但四年后匈奴日逐王降汉,西域都护自此设立。


    平定西羌,设金城属国安置投降的羌人。


    与汉宣帝相比,罢边主和的自己的确算是缺乏魄力。


    但这是时势不同!


    【秦念:好听点叫做罢边主和,说难听点叫做对外软弱。】


    【朱瞻基:国库空虚,朕不能再劳师北征,怎能说是对外软弱?】


    朱瞻基再怎么认可秦念的能力,也不可能承认“对外软弱”这种评价!


    他多次随皇祖父北征,清楚对外作战难得战果,反而使得国内民生凋敝,这才改为罢边主和。


    朱瞻基不好直言正是后三次北伐空耗国力,他才转攻为守。


    这有非议皇祖父之嫌,他只能说国库空虚。


    【秦念:你国库再空虚,能比刘彻留给刘弗陵的烂摊子更空虚?他罢边主和了吗?】


    【刘彻:朕把桑弘羊留给了刘弗陵!】


    刘彻可不接受秦念的说法。


    这两个月来,桑弘羊给了他太多惊喜。


    这让刘彻认定,既然自己把桑弘羊留给了刘弗陵,那大汉就不能说是“烂摊子”。


    已经两个月不曾休沐的桑弘羊对陛下感激不已。


    士为知己者死!


    卫青总觉得正是桑弘羊、张汤这般的臣子太多,陛下才会如此……


    看着煌煌烨烨的陛下,卫青无奈地发现,回师途中他想的是如何劝说陛下不与后世帝王起争执。


    可如今却是觉得,陛下这般也无不可。


    ………


    刘弗陵庆幸他现在不必于天幕发言。


    但面对刘病已的目光,刘弗陵就只能装作什么都看不到。


    阿父将桑弘羊留给了他,大汉濒临崩溃的财政也是在桑弘羊的辅佐下得以恢复。


    但他没能将桑弘羊留给刘病已。


    其实并无证据表明桑弘羊参与谋逆。


    桑弘羊是受到上官桀的牵连而被诛杀——或者说是因为与霍光政见不和而受到牵连。


    【秦念:少打岔。】


    【刘彻:哼。】


    既然秦念是在夸刘弗陵和刘询贬朱瞻基,刘彻不与她计较。


    【朱瞻基:……朕是顾念民生。】


    朱瞻基不得不承认,纵然皇祖父五次北伐耗费巨大,大明的情况也远远好过“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盗贼四起”的汉朝。


    汉昭帝北击匈奴乌桓,其汉使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断西域与匈奴的联合,又以武力平定西南叛乱。


    朱瞻基只能承认自己对外不如昭宣二帝有“魄力”。


    他以民生为自己辩解,但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却是底气不足。


    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就发生在他的子嗣即位之时。


    【秦念:所以你放任已经被朱棣打得四散溃逃的异族在外发育,甚至用反向朝贡帮异族购置兵器马匹。于是异族短短几十年就再度成为边疆大患,差点就让大明亡于你的好大儿。】


    【朱瞻基:朕何曾帮异族购置兵器马匹?】


    【秦念:那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厚往薄来”?】


    【朱瞻基:……】


    朱瞻基无法辩驳。


    此前他也只是在乎脸面才予以反驳。


    实则早在看到“再度成为边疆大患”之时,朱瞻基就已经意识到他的安边之策出了大问题。


    【秦念:你罢边主和,全面收缩战线,看似是与民休息,也确实让百姓在短时间内安居乐业;而朱棣的五次北征也确实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


    【秦念:可你的“安居乐业”,实则是在承袭朱棣重创北虏的遗泽,而你却是将异族壮大的后患尽数留给后代。】


    【朱瞻基:朕知错,必改之!】


    朱瞻基终究是善于纳谏的皇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后,迅速决定转变对外政策。


    他并不怯战。


    今年朱瞻基曾亲率精骑三千于宽河大破兀良哈部,更是亲自射杀敌军前锋三人。


    他只是错误地以为以守代攻方能天下久安。


    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放任异族壮大才是大错特错!


    【朱棣:国库空虚,亦有开源之道,两个时辰后你会看到此前话题中的富国之道。】


    见未来的朱瞻基迅速承认过错,朱棣立即出言为其解围。


    二十四岁的朱瞻基已然跪倒在地,连声请罪。


    看过六次天幕,皇太孙朱瞻基深知自己是为儒家所误,才会轻视异族的威胁,最终酿成大患。


    “起来吧。”


    朱棣无意追责此时的朱瞻基。


    他曾数次对长子朱高炽说朱瞻基是“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也是他命学士胡广等人到军中为太孙讲经论史。


    朱瞻基为儒家所误,亦是他的过错。


    【朱瞻基:谨遵皇祖父之旨!】


    【朱高炽:……朕亦有过错,罢边主和之事始于朕。】


    朱高炽主动出言为朱瞻基分担过错。


    他认为秦念略过他,是因为这位后世皇帝看不上他的能力。


    【秦念:你倒是有自知之明,不过你死得早,朕就不骂了。】


    【朱高炽:……】


    怀疑得到证实,朱高炽心知他必须遵从父皇的旨意。


    需要少进食、多锻炼。


    朱高炽感觉未来无望,可看到太子担忧的神情,他还是下定决心。


    但减重未必能功成,自己也未必能长寿。


    待瞻基平汉王之乱,他就会禅让太子,并助太子早日稳定朝政。


    【朱棣:朕迁都北京,是不是错了?】


    朱棣还没从赐死次子的悲痛中走出,但社稷重于私情。


    看到朱瞻基罢边主和,朱棣就想到朱祁镇被俘后,瓦剌兵临京师。


    倘若京师仍在南京,是否大明就不会逢此亡国之危?


    ………


    朱元璋不知道“北京”是哪里。


    但北京显然是相对于南京,朱棣为燕王时就藩于北平,这北京当是北平。


    迁都之事,朱元璋也想迁。


    但他想迁的地方是西安或洛阳,曾派遣朱标前去视察。


    朱标回京后病逝,迁都之事就此而止。


    【秦念:天子守国门的想法很好,后世对于你迁都北平以御外敌也称赞有加。】


    就是北平。


    看到“天子守国门”一词,朱元璋确定自己猜测无误。


    以北平为京师,故而朱祁镇战败之后,瓦剌就兵临京师。


    “北京保卫战”,实为保卫京师!


    ………


    朱高炽本有迁都回南京的想法,如今他反倒放弃了这个念头。


    ——历史上明仁宗是因早逝而未能还都南京。


    此前他想迁都,是因为每年需要从南方运大量的粮食到北京,漕运成本过高。


    另外他为太子时在南京监国多年,熟知南京的情况,也无意再对外兴兵。


    如今放弃迁都,则是因为得知罢边主和的后果是放任异族壮大。


    【秦念:南北经济政治发展极其不均衡,迁都北京同样是你弥合南北的极大功绩;南京距离北境太远,北方异族将更加频繁袭扰北境并发育得更快,你朝的国祚只会更短。】


    【朱棣:迁都关中如何?亦距北境不远。】


    朱棣此问不是不愿再定都北京,而是询问有无更好的选择。


    秦汉唐皆定都关中,又都是秦念认定的强盛王朝。


    甚至父皇也曾有迁都关中之意。


    【秦念:后世也定都北京。大航海时代,首都不能离海洋太远。】


    这个“后世”必然包括秦念一朝。


    各朝都从“海洋”一词,想到秦念此前所说的海外无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