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不仅美化的战绩无人在意, 在你孜孜不倦的贬低下,后世甚至觉得你能篡位成功,纯属朱允炆太废——朕也是这么想的。】


    朱允炆:“……”


    朱棣改史是朱棣的过错, 而他削藩不成反被篡位,也的确说明他无能。


    皇祖父留给他的兵力远超燕王,他却仅仅支撑了三年。


    想到自己听信黄子澄之言,将朱高炽放回北平,让被朱棣认定是“色厉而中馁”的李景隆当统帅……


    朱允炆只得苦笑。


    【朱棣:是朕不该改史。】


    朱棣已经不知道这句话自己说了多少回。


    伪史话题总算是结束了。


    【秦念:那接下来就说说储君的话题。是不是当初朱八八没封你为太子,你就对不是太子的次子百般溺爱?】


    【朱棣:朕已将高煦徙封到乐安州。】


    朱棣呼吸一窒。


    他当然清楚秦念想说什么。


    必是指他当初在储君之事上犹豫不决,致使高煦、高燧多次诬陷太子。


    但令朱棣恐慌的并不是此事。


    四年前他将高煦徙迁乐安,储君之事已定。


    秦念既然知道现在是永乐十九年,她也必然知道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然稳固。


    突然提及此事……


    ………


    年轻的两个朱棣皆惊。


    都猜到必然是自己偏爱次子, 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只得庆幸自己所在的时间, 一切都可以挽回。


    既然认定朱瞻基是皇太孙, 那么他们的继承人就只能是高炽,不会再有储君之争。


    【秦念:“纵卫士于京城劫掠,为兵部指挥徐野驴所执,高煦遣人捽野驴至, 以铁爪挝杀之, 又闻其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这些罪行, 只需要徙封乐安?】


    朱棣望着天幕,这一刻他体会到了父皇的感受。


    朱高煦也是在此刻才知道何谓恐慌。


    他不是蠢货,当然清楚秦念能迫使皇祖父赐死秦王和齐王,就能逼迫父皇赐死他!


    【朱棣:靖难之役,高煦屡次救朕于危难, 功绩斐然……是朕溺爱于他, 才致使其恃功骄恣, 多犯不法之事。】


    【朱棣:秦皇,朕只求留他性命。】


    朱棣后悔不已。


    溺爱子嗣,惯子如杀子的岂止是父皇?


    【秦念:呵,现在知道是你的溺爱致使他恃功骄恣?】


    朱高煦“所为多不法”时,朱棣没有惩治他。


    反而认为是长史程石琮、纪善周巽等人不能纠正朱高煦的错误,就把这些人贬到交阯为吏。


    多行不法却不被惩处,朱高煦当然会变本加厉。


    【朱棣:……】


    【秦念:朱元璋,你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可真就是畜生扎堆。】


    【朱元璋:皆为朕的过错。】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朱高煦才十三岁,是他的第十个孙子。


    其言动轻佻,不为他所喜。


    但他也没想到未来的朱高煦竟然会纵容卫士掳掠、擅杀有功官吏、肢解无罪之人。


    他甚至不能责怪老四。


    对皇亲国戚的纵容始于他朱元璋。


    【秦念:朱高炽,你监国的时候也在纵容朱高煦,才让朱高煦越发猖狂。朱棣要将他废为庶人,又是你在求情。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无辜的死者?让这种畜生当藩王,封地百姓遭到他的凌虐,你又在哪里?你也是个虐民而不自知的东西!】


    朱高煦在府中蓄养三千多不隶籍兵部的军士,侵占各公主府牧地及民田为草场。


    之前不能规劝他的程石琮、周巽等人被朱棣贬黜,新任长史蔡瑛、纪善周岐凤就屡次劝谏朱高煦,被朱高煦找借口送进锦衣卫狱。


    这时是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怕得罪朱高煦,就把这两人降职为长洲县教谕。


    自此“高煦益恣肆无忌”,才有放纵卫士在京城劫掠、杀秉公执法的兵部指挥徐野驴、肢解无罪的人这些罪行。


    朱棣要废朱高煦为庶人,又是朱高炽跳出来为他求情。


    这时勉强可以解释为朱高炽是因为太子之位不稳,不得不装作友爱兄弟为其求情。


    但朱高炽登基之后,也没有清算朱高煦。


    即便他明知“高煦至乐安,深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骚然”,朱高炽也没对他动手。


    虽说可以解释朱高炽死得太早没来得及清算,但也可以视作朱高炽不敢背负杀弟的名声,只要朱高煦不直接起兵造反,那这个弟弟再怎么虐民他都不管。


    【朱高炽:朕……】


    秦念这话一出,朱高炽的民心骤降。


    这是民怨。


    【朱高炽:朕会立即补偿无辜死者的家属!】


    朱高炽习惯了承受压力,立即就知道面对如此指责该如何挽回。


    至于该如何处置朱高煦……


    朱高炽此番不会再为朱高煦求情,父皇如何处置朱高煦,他便效仿父皇的决定。


    如此民怨,他担不起。


    “虐民而不自知”,这种指责对于一个皇帝、尤其是以儒治国的皇帝,实在太过可怕。


    此时朱高炽还不知道,明太祖话题中,秦念对明帝的指责更加难听。


    【朱棣:朕亦将补偿无辜者家属!】


    朱棣连忙道。


    他只想能够留下高煦的性命。


    【秦念:不妨告诉你,待在封地的朱高煦正在积极准备谋反。】


    【朱棣:……】


    朱棣再无为朱高煦求情的余地。


    倘若此时他再在天幕为次子说话,那就是公然宣称“谋逆不当死”!


    其实他清楚次子有谋逆之心。


    他将朱高煦徙乐安,就是因为“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擒也”。


    【秦念:朱高炽,你说是吗?】


    【朱高炽:……是。】


    【秦念:朱棣,你这个二儿子,现在赐死还能死得痛快一点,也不至于连累子嗣。】


    野史记载朱高煦死于铜缸炙烤,但《明史》只记录“汉王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秦念觉得朱瞻基不像是会让叔叔死得这么难堪的皇帝,在封建时代,落这么个名声得不偿失。


    加上朱瞻基时期的史实不能详说,秦念只能笼统暗示朱高煦的结局。


    【秦念:朱瞻基?】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也很好,但秦念怀疑这是捧杀。


    “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朱高炽病危,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因为行动仓促而没能成功。


    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天天向朝堂提出请求,朱瞻基全部应允,就连与朝政有关的事务,他也全部照办。


    可见朱瞻基明知朱高煦心怀不轨,却对朱高煦表现得极为尊敬。


    朱高煦越发狂妄自大,在朱高炽死后的第二年八月就不自量力地起兵造反。


    而朱瞻基轻松平定这次造反,将朱高煦幽禁,还吓得朱高燧在次年主动放弃护卫。


    几年后朱瞻基的皇位彻底稳固,就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显然朱瞻基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不像他爹那么在乎名声。


    【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但面对皇祖父,他不好直接作出回答。


    【朱棣:谋反……朱高煦,你让朕如何留你性命?】


    朱棣当然看得出朱高煦因谋反被诛,甚至是连累子嗣一同被朱瞻基所诛杀。


    秦念不知道瞻基所在的时间,却笃定他知道高煦被杀一事。


    那么朱高煦谋反的时间,要么是高炽在位时,亦或是瞻基登基不久。


    自己只剩三年寿数,而高炽在位时间不长。


    换言之,朱高煦几年后就行谋逆之事。


    朱棣甚至不能责怪孙子杀儿子。


    谋逆之人,不得不杀。


    【朱棣:朕赐你自尽,不累及后代。】


    朱棣声音哽咽。


    高煦是他最疼爱的子嗣。


    却是在他的溺爱之下愈发骄横,凌虐百姓,甚至胆大包天到实施谋反。


    纵然秦念不提此事,高煦也会死于谋反被诛。


    惯子……


    如杀子。


    ………


    朱高炽没有出言附和。


    既是不愿让父皇看到兄弟相残,也是清楚此时的汉王朱高煦极有可能造反,多说无益。


    在父皇一朝,没人会随同朱高煦造反,他就算不自尽,也会有人帮他自尽。


    但在自己这一朝,就不一定了。


    “父皇,儿臣愿领军平叛!”


    朱瞻基主动请命。


    “若你二叔没有造反,就不要诛杀他的子嗣。”


    ………


    其余两个朱棣只觉冷汗涔涔。


    此时的朱高煦还没有犯下种种重罪,他们还不需要杀亲子。


    他们甚至还得感谢秦念主动提起朱高煦之事。


    若不能防范于未然,他们必会更偏爱类己的次子,次子就极有可能因谋逆被诛杀。


    【朱高炽:永乐二十一年,护卫指挥孟贤等人以伪诏谋不轨,险些牵连三弟。】


    朱高炽此言,既是在提醒父皇尽快处理孟贤,也是在隐晦地询问未来的瞻基,赵王朱高燧有没有谋反。


    若是瞻基时期赵王未反,却在更未来的时期谋反,后世秦皇也当会出言警示。


    ………


    难道高燧亦反?


    朱棣几乎站立不稳。


    想到自己于永乐二年封幼子为赵王,却没有让他就藩,而是让高燧驻守北京,直至现在。


    朱棣更是手脚冰冷。


    难道在他的溺爱下,高燧也未得善终?


    【朱瞻基:三叔未行谋逆之举。】


    朱瞻基当然看出了父皇突然提及三叔的用意。


    此时的赵王没有谋逆。


    至于三叔是否在日后有异心,就得看后世秦皇是否补充后事。


    但朱瞻基能够确定,既然天幕榜上无朱高燧之名,那么就算赵王有异心,也没有翻出风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