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李世民:……】
遭到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的嘲讽, 李世民竟然无言以对。
李世民也终于知道他的羁縻府州之政问题出在哪里。
他就不该为了安抚异族,并吸引更多异族的依附,就将军政事务交还异族。
【秦念:你拿“异族首领世袭治理军政”这点嘲讽二凤, 那真是一点都没嘲错。最高首领为异族,加上允许当地“因俗而治”,唐朝的羁縻政策对异族的同化程度基本为零。】
在秦念看来,按唐朝这个治理方式,能够同化当地的异族才是见鬼了。
说好听点叫以夷制夷,说难听点叫就换来一个名义上的内辖。
打下来了,但同化进度约等于无,丢失后约等于前功尽弃。
之所以是“约等于”,那是因为还有“自古以来”这个作用。
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 虽说同化程度也有限, 但至少完成了对部分匈奴人的汉化。
五属国为西汉维持边境稳定一百三十年, 是汉朝面对匈奴侵袭的重要屏障,直到王莽篡汉后政策失当,才引发属国集体反叛。
这也使得汉武帝的羁縻政策成为后世羁縻政策的范本——
可惜学歪了。
唐朝对突厥的羁縻政策,同化程度基本没有, 唐高宗李治时突厥就与吐蕃一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患。
【刘彻:朕看着这更像是藩属国, 藩属国也能算唐朝的疆域?】
刘彻对疆域差距耿耿于怀。
既然找到机会, 那反手就是一个质疑。
当然他也注意到秦念对“因俗而治”的鄙夷,显然他的五属国政策在“对异族的同化程度”上也有缺陷。
这一点可以之后再议。
【李世民:羁縻府州并无国君。】
李世民已经决定放弃羁縻之策。
但刘彻直接否定大唐的疆域,那就必须辩解。
他这个时期不会再采用这个政策,但雉奴那边可还用着!
【秦念:世袭首领和国君除了名义上的区别外,还有什么不同?】
秦念也觉得羁縻府州更像藩属国。
毕竟这么捋下来, 羁縻府州唯二的义务就是上贡一点当地特产和配合大唐调动军队。
但汉朝也可以调用藩属国的军队, 藩属国也需要称臣纳贡。
【李世民:……相比藩属国, 朕可以拆分其疆域归属不同府州。】
这话说出来,李世民自己都有点脸热。
他确实打算这么做,用以削减突厥反叛的威胁。
但事实已经摆在他面前——
突厥还是叛了,且没过多少年就叛了,远不如汉武帝对五属国的控制。
反倒像是汉光武帝以士族世袭控制属国,结果不到五十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及对异族的苛刻,就引发二十余万匈奴人反叛。
温彦博也正是以此为戒,认为应当对异族怀柔。
【秦念:如拆。】
【刘彻:嘁。】
刘彻当然记得秦念上次这么说,是说杨仆与荀彘的会师“如会”。
这“如拆”显然也是指的好像拆分了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达成拆分的目的。
可偏偏就是这“如拆”和没有国君的名义,那些疆域就算作了唐朝的领土,远胜于大汉。
【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看出必是他借助怀柔的羁縻政策获得大量异族的归附,大唐才得以迅速开疆拓土。
但这般怀柔,却导致大唐未能“同化”异族,最终酿成比“七国之乱”更大的祸患。
其中取舍,李世民不难作出决定——
比起怀柔带来的“天可汗”虚名,他更愿意让大唐百姓获得更长久的安宁。
【秦念:你这离谱的羁縻之策,追根溯源起来,其实是刘小猪尊崇儒术的结果。】
【刘彻:与朕何干?朕都教他怎么安置异族了,谁让他改成这样?】
刘彻完全不想接受这种论断。
怎么什么事都能关系到他尊崇儒术?
虽然早就知道抑黜百家是错,但也不能什么错事都归咎于他!
【秦念:你以为主张对异族怀柔、把你的五属国政策改得像创建藩属国是哪家学派的高见?】
【刘彻:难道儒家之过错都得归咎于朕?】
【秦念:那不然呢?你个始作俑者。】
【刘彻:……】
先前支持羁縻政策的大唐重臣皆无地自容。
在大唐的疆域之内“创建藩属国”,这就是后世秦念、以及汉武帝刘彻对这项政策的评价。
若只是评价也就罢了,偏偏下一任唐皇李治始终保持缄默,就足以说明羁縻府州之弊。
魏征再度谏言远逐突厥人。
李世民依旧没有采纳。
将已经降唐的异族逐出,难道就不会成为大唐的后患吗?
李世民早就发现自身的局限。
在没有他人点出儒家之过错,很多事情只凭李世民自己,根本无法发现问题所在。
正如羁縻府州有如藩属国,他竟然直到被汉武帝所讥讽才察觉此事。
好在还有天幕。
声誉榜靠前的皇帝,必有其独特的治国之道。
【李世民:朕当如何治夷?】
【刘彻:五属国之策,不是教你了吗?】
刘彻两年前才对归附的南匈奴采用这项政策,此前并不知道效果。
如今却是充满信心。
哪怕存在“同化”上的问题,但秦念的推崇就足以说明这一政策的效用。
【李世民:朕所占领的疆域太大,并不完全适用五属国之策。】
【刘彻:……】
李世民并不想得罪汉武帝,但事实如此。
若是可以完全效仿汉武帝之策,他又何必非要让异族首领世袭都督、刺史等实职?
疆域太大,就不可能如汉武帝那般将五属国尽皆纳入控制之下,稍有异动则即刻出兵镇压。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会采纳温彦博之言,以怀柔之策安抚突厥。
………
刘彻很不高兴。
什么叫做“疆域太大”?
看着着实令人不快。
虽然不高兴,刘彻还是密切关注着天幕。
以后大汉的疆域说不定也会“太大”,以至于属国政策亦不再适用。
秦念既然如此讥讽李世民,必有解决之策。
【秦念:参照高句丽。】
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
李世民沉思片刻,认为并不可行。
【李世民:高句丽紧邻大唐,因地狭而聚居,能依此策。但突厥之属土地广袤,部族众多。以此策进行治理,极易激起各地反叛,且大唐难以一一平定。】
【秦念:先把你的儒家脑子丢开,仔细想想这些异族最值钱的是什么?】
秦念当然清楚,在交通条件受限的古代,羁縻政策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无法控制过远边境的不得已而为之。
但巧了,史书上还真有针对这个问题的处置办法。
——国内的周史,以及国外15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
虽然说有点缺德,但这就只是个聊天扮演群,又不会影响现实,她缺德点又不犯法。
皇帝扮演群嘛,封建一点那叫扮演还原度高。
【李世民:……?】
【秦念:抛开儒家的仁德之说,想想异族什么最值钱?】
【秦念:其他人也别只看着,也都可以想想。】
【朱棣:牲畜?】
朱棣想到北地的马匹牛羊。
历朝历代皆受北胡侵袭,就是因为哪怕将其覆灭,也会在数十年后又出现一支以十万计的精骑南下掳掠。
【秦念:错。下一位。】
【赵匡胤:西域的珠宝香料?】
【秦念:错,下一位。】
【刘彻:土地?】
刘彻想要向外攻打,除了对北胡是恨之入骨,攻打其他地方多是为彰显国威。
开疆拓土是最大的功绩。
既然是开疆拓土,那最值钱的就应是土地。
【秦念:在朕这个时期,这话是对的。但在你们的时期,开发程度不高的土地还算不上最值钱的东西。】
【刘邦:人。】
各朝各代皆大惊。
【秦念:不愧是你。】
【李世民:……人?】
【秦念:将异族看作商品试试?】
人口贸易,在现代是非常反人道的行为。
但放在古代——
异族掳掠华夏,掳走的人口也都是成为异族的奴隶。
异族可以掳掠华夏人为奴,华夏却只能善待异族——这是儒家的道理,不是秦念认可的道理。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才是秦念的道理。
【李世民:!!!】
【刘秀:这未免太过……】
后半句刘秀咽下去了。
因为他想起他要说的,正是秦念之前要求李世民抛开的“仁德”。
【嬴政:秦念,说下去。】
以异族为商品?
嬴政隐约触摸到了什么,但不是很确定。
他会将攻打下来的地方都视为秦地,在这些地方生存的人则会被他视为秦民。
这也是秦国数百年间不断吞并异族土地、融合异族人口的方式。
但这种融合需要时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嬴政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秦念:异族掳掠华夏人口之后,会将其视作奴隶,如商品一般买卖。价格不如牛羊,待遇不如猪狗。】
【秦念:按照儒家的道理,异族待华夏不如猪狗,华夏却得以德服人。】
【秦念:于是夷狄之害数千年不绝。这么软柿子的国家,谁来了不得捏一下?】
各朝无数黎民百姓被秦念挑起怒火!
被掳掠的往往都是平民。
凭什么异族待他们如猪狗,儒家却要求他们以德服人?
【李世民:朕知你极厌儒家,但儒家尊崇周礼,周朝确实以周礼变诸夷为夏。为何周礼可行,而儒礼却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