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都是打工人, 她都没拆穿刘彻不应该知道车令换马失败。
刘彻就不能假装被说服,不信天意之说好好去治理黄河吗?非要问这么难以回答的问题?
……好像真不能。
秦念想起汉武帝的迷信程度比起始皇帝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能说服刘彻放弃巫蛊之乱——
不对,她不一定成功说服了。
她提议用咒杀匈奴王或死囚来判断胡巫的能力之后, 刘彻只是没有反对这个说法。
聊了这么久,刘彻压根就没说过“不信巫蛊”这种话!
这人设立得可真够顽固!
【秦念:民心榜是按民心排的,声誉榜是按声誉排的,这与天意有什么关系?】
【刘彻:这为何不是天意?】
【秦念:天意,天之意志。天意对这两个榜单有任何影响?与其说是天之意志,不如说是人的意志。】
【刘彻:民心榜是民心,声誉榜应是天意所列。】
如果声誉榜也是人的意志,始皇帝嬴政如何排到榜首?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人怎会让始皇帝当榜首?
刘彻知道以始皇帝的武功,排在首位没有问题。
十年内吞并六国!
这六国还不是割据一时的“诸侯国”, 皆传承久远。
正如群里这么多皇帝, 无一人质疑其排名那般。
反倒刘彻自己, 曾遭到李世民的挑衅。
但万民不同于他们这些皇帝,多为只知始皇帝为暴君,而不知其功绩。
【秦念:若是天意排榜,排在前列的皇帝必然为天意所钟爱, 为什么还会有人短寿?】
【刘弗陵:……】
看到天幕上的六个点, 刘弗陵:
“……”
他明明都没有参与讨论。
为何让他出言?
是因为这个“短寿”皇帝就是他吗?
刘弗陵感觉受到了冒犯。
但毫无办法。
【刘彻:如此说来, 你无法否认天意的存在,你只是不信天意。】
【秦念:那又如何?】
秦念松了口气。
很好,圆过去了。
【刘彻:朕是以何人治理黄河水患?】
知道争论不出结果,刘彻不再与秦念就天意是否存在进行争论。
天幕禁止谎言。
秦念能说出他不信天意,就说明他是真心不信天意。
正如刘彻不会在群里说他不再信巫蛊那般, 他也是真信巫蛊之说。
在他看来:即便有人利用巫蛊为患, 那也只是此人居心不良, 并非巫蛊本身不存在。
但刘彻还是决定治理水患。
既然十年后会治水,看秦念所言想必是成功治理,“塞之未必应天”就应理解为“塞之未必不应天”。
能够治理,又不违背天意,那就可以治。
刘彻没想到的事情是,他只不过是问出这句话,民心就在一息间骤然攀升上百名!
他不在乎民心的下降,但民心的上升……
刘彻无法说自己没有受到触动。
【秦念:“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但这次治河的重点不在于治河之人,是你当时下定的大决心。】
汲仁、郭昌并不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
这次治理黄河也没有达到根治的地步,但也相对平静了八十年。
秦念回顾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很遗憾,没能从中找出治理黄河的天选之人。
汉朝治理黄河的“天选之人”是东汉时期的王景。
“王景治河、千年无恙”。
【刘彻:漠北之战事毕,朕会启治河之事。】
看着继续上涨的民心,刘彻下定决心。
天意将民心现世于苍穹之上,或许就是在告知他:
尽快治理黄河就是天意。
【秦念:朕观史书,九年后将会旱灾频发,除了治理黄河之外,还应该提前多修建一些水利工程应对旱灾。】
【刘彻:朕不行失道之事,就不会有天灾之谴告。】
秦念震惊。
她看向电脑文档的备注,确定规则三是“群内其他成员不会撒谎”。
所以说刘彻的人设,就是觉得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
他真信董仲舒在天人感应中的胡说八道?
意料之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巫蛊之祸就是因为他迷信。
所以刘彻的人设,是他虽然相信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对外征战?
……不管合不合理,都不妨碍秦念开嘲讽。
【秦念:把天灾往自己身上揽,朕还真没想到你会是一个喜欢背锅的皇帝。】
刘彻反而觉得秦念这种不信天意的帝王才是异类。
观秦念之言,不难看出旱灾频发是在泰山封禅之后。
这显然是天意不认可封禅,故而降下灾祸。
想必也是因他晚年昏庸,才有旱灾频发。
董仲舒言《春秋》之中可观前代已经发生的事,可见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联。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刘彻怀疑秦念之所以否定天意,是因为不喜儒家之学,故而对董仲舒之言全盘否定。
董仲舒之言虽不可尽信,但——
【刘彻:《春秋》记载,君王无道之时则天灾频发,这难道不是天意在预警吗?】
【秦念:甲杀人后,写一本书来狡辩人不是他杀的。乙举着这本书说:“书中记载人不是甲杀的,甲果然没有杀人。”】
刘彻面色凝重。
他突然发现居然无法反驳秦念之言——
《春秋》为孔子所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源于孔子所著《春秋》,以孔子的《春秋》论证天人感应无误,这与“甲未曾杀人”确实没有区别。
【刘彻:你在怀疑孔子篡改史书?】
历朝历代的儒生都愤怒地看着天幕。
若是天幕能列出儒生对某位皇帝的厌恶度,秦念必然独占鳌头。
其次就是始皇帝。
都是秦皇。
果真是暴秦!
【秦念:朕怎么会怀疑?】
董仲舒觉得不对劲。
秦念此前分明是在否定《春秋》。
哪一句是谎言?
为何谎言能现于天际?
【秦念:朕是确定他必然会篡改史书。】
董仲舒:“……”
【刘彻:可有证据?】
刘彻虽然学儒,但并非真心崇儒。
不然也不会无视董仲舒的劝说,执意推行盐铁专营。
【秦念: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你要是觉得这不是孔子在篡改史书,那你一定会喜欢某个至德之臣“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汉”吧?】
【秦念:那朕祝你心想事成?】
【刘彻:……】
天下儒生寂然。
【秦念:刘秀,你喜欢吗?】
【刘秀:……】
刘秀脸也黑了。
王莽岂止三分天下有其二?
而刘秀之名出现在天幕之上,后世的皇帝们也全都想起了王莽篡汉一事。
更巧合的事情是:王莽篡汉之前,也在汉朝享有“盛誉”,说是“至德”并不为过。
此时再想姬周伐商一事……
所有“崇儒”的皇帝齐齐陷入沉默。
他们似乎能理解秦念为何对儒家如此不屑一顾了。
儒家孔子,确有“改史”之嫌。
………
刘邦看到刘秀之名时,亦是冷下脸。
天幕禁止提及其他朝代的历史,但各朝皇帝之言还是会透露出后世之事。
譬如秦念提及霍光妻显一事,刘询就出言道谢。
秦念言“短寿”,指向刘弗陵。
这“三分天下有其二”竟是关联到刘秀?
发生了何事?
【秦念:这就是儒家的春秋笔法,你还要信儒家的天人感应吗?]
刘彻当然也能从刘秀之言看出端倪。
天人感应之说已不可信,曾经被董仲舒所解答的问题就再度成为问题。
“周天子效仿先王的法度治国,最终还是不断衰落以至于亡国,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再度被天意所阻。
刘彻对他笃信的天意多出了一分质疑——
他分明是要询问治国之道,于国于民皆有利,为何天意要阻拦他?
【刘彻:灾祸的出现如果不是因为天意,又是为何而出现?】
这个问题好眼熟。
秦念很快就找出来源——
汉武帝继位后,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这一次的策问中就包括了这个问题,这段话被记载于《汉书·董仲舒传》,也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一问。
不过汉武帝的第一问,问的是天命与君王、国运之间的关系。
扮演刘彻的人问的却是这个大问题内部的一个小问题。
这个小问题的前半段,问的是以前的君王效仿先王却依旧会亡国,是效仿的方式错了、还是天意就是要亡其国。
刘彻跳过前半截,是因为提及以前的君王可能违反规则二,还是单纯的不想问得太复杂?
那她的回答应该只针对刘彻的问题,还是要在不违法规则的情况下把前半截也回答?
秦念再次感慨日薪两千不好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