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闭门三日,静待惊雷
作品:《开局病危娶大乔,系统送我九转金丹》 “都放下,出去吧。”
“是。”
下人退下,并轻轻带上了房门。
房间里,只剩下周道一人。
他缓缓睁开双眼,视线落在了书案上。
那里,静静地躺着一卷画轴。
正是乔家派人送来的,《女史箴图》的摹本。
虽然是摹本,但出自名家之手,笔触、神韵、设色,皆与顾恺之的原作相差无几。
周道起身,缓步走到书案前。
他没有立刻展开画卷,而是先净手,焚香。
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淡淡的檀香在房间里弥漫开来,让人的心神愈发宁静。
做完这一切,他才伸出双手,郑重地、缓缓地,将那幅长长的画卷,在宽大的书案上完全展开。
画卷展开的瞬间,一股古朴、典雅、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画中,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宫廷女子,或梳妆,或对谈,或静立,或行走。
她们的衣带飘飘,神态各异,有的端庄,有的娇憨,有的警醒,有的哀怨。
旁边,是张华所作的箴文,字迹隽秀,文辞雅致。
“冯媛当熊,班婕妤辞辇……”
“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则同衾以疑……”
一幕幕历史典故,一句句警世箴言,通过顾恺之那“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完美地融为一体。
这不仅仅是一幅画。
这是一部浓缩的女性道德史诗,一部无声的宫廷生存法则。
寻常人看这幅画,或许只能看到其精妙的画工,感受到其华美的辞藻。
但周道,却看到了更多。
【叮!】
【检测到宿主正在深度观摩艺术品《女史箴图》(摹本),技能‘过目不忘(十倍增幅)’已自动激活!】
【数据解析模式启动!】
【目标:顾恺之《女史箴图》】
【解析开始……】
一瞬间,周道眼前的世界变了。
那画卷不再是平面的纸张和线条。
它活了过来!
画卷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化作了一串串精准的数据。它的粗细、长短、曲直、顿挫,代表着画家运笔时的力度、速度和心境。
【线条数据解析:平均粗细0.1毫米,采用高古游丝描,连绵不断,悠缓自然,情绪稳定度98%……】
画卷中的每一种色彩,都分解成了最基本的光谱。它的浓淡、冷暖、搭配,对应着不同场景下的气氛渲染和情感表达。
【色彩数据解析:主色调为赭石、朱砂、石绿,色彩古雅沉静,符合宫廷肃穆主题。冯媛当熊场景,背景色调偏暖,凸显紧张感……】
画中每一个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可以分析的动态模型。她们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神态变化,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人物模型解析:班婕妤,嘴角下撇0.3度,眼帘低垂15度,身体微微后倾,综合情感分析为:谦卑、警醒、疏离……】
甚至,连旁边那一段段箴文,也被拆解成了最基本的文字单元。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其背后的典故、内涵、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多重含义,都被一一挖掘、罗列、分析。
【箴文逻辑解析:“同衾以疑”,关联《左传》典故,深层含义指向夫妻间的信任危机,可延伸推演至君臣关系、家族关系……】
海量的数据,如同决堤的洪流,疯狂涌入周道的脑海。
如果换做常人,哪怕是智力超群之辈,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也早已头痛欲裂,精神崩溃。
但周道没有。
他的大脑,在十倍增幅的加持下,就如同一个拥有亿万核心的超级计算机。
这些数据流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混乱,反而被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进行着分类、整理、归纳、推演。
画卷的构图、笔法、意境……
箴文的典故、哲理、戒律……
画家顾恺之的生平、思想、艺术追求……
辞赋家张华的背景、文风、创作意图……
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脑中交织、碰撞、融合。
他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顾恺之是如何落笔,亲耳听到了张华是如何吟诵。
他对《女史箴图》的理解,在短短的一炷香时间内,就已经超越了当世所有的名士与大儒。
但这,还不够。
他的目标,不是理解。
是创造。
【数据解析完成!开始进行十倍可能性推演!】
【推演方向:乐府诗创作】
【风格模板匹配:汉魏古风、建安风骨……】
【音律模型构建:宫、商、角、徵、羽……】
【意境融合推演:将九段画面与箴文内涵,分别与不同音律、辞藻进行匹配,生成最优组合……】
周道的意识,沉入了一片由数据和灵感构成的海洋。
他在其中遨游,筛选,组合。
时间,在这一刻失去了意义。
第一日,他静坐不动,仿佛一尊雕塑。
第二日,他依旧静坐,连呼吸都微不可闻。
周府上下,人心惶惶。
所有人都认为,大公子肯定是想不出办法,已经彻底放弃了。
只有守在门外的周瑜,虽然内心焦灼,却依旧挺直了脊梁,拦住了所有想要进去一探究竟的人。
他相信他的大哥。
直到第三日的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房间里洒下一片金黄。
那尊静坐了近三天的“雕塑”,终于动了。
周道缓缓抬起手,没有去拿笔,而是伸向了那架古朴的七弦琴。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拨。
“铮——”
一声清越的琴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响起。
那不是试音。
那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充满了古朴与肃穆之意的旋律。
曲调响起的同时,周道的另一只手,终于拿起了桌上的狼毫笔。
他饱蘸浓墨,将笔悬于雪白的宣纸之上。
笔尖,微微颤动。
墨汁,欲滴未滴。
他闭上了双眼,脑海中,那首酝酿了三日,推演了亿万次的诗篇,终于化作了清晰的文字,流淌而出。
琴音,与心音,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共鸣。
他,要落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