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陈先生的山洞
作品:《丝路文明》 “他在这里采药、整理药方,说不定还留下了医书或笔记。”
团队在山洞里展开细致搜寻,赵磊在石台子的缝隙中,发现了一本被油纸包裹的小册子。册子已经受潮,纸张有些粘连,但小心翼翼地翻开后,上面用毛笔写的“雪山本草补录”几个字依然清晰。
“这是陈先生写的医书!”林晓雨惊喜地说。
“里面记录了他在雪山发现的新草药,还有治疗高原反应、冻伤的方子,是对《商道本草》的补充!”
在整理雪山山洞发现的“雪山本草补录”时,团队注意到其中提到“蜀地茶苗,移栽于驿站,解商队暑热”,结合之前吐蕃贸易文书中“东接蜀地”的记载,一个新的探索方向逐渐清晰——寻找吐蕃商队与蜀地的茶叶运输路线。
为了考证这条路线,团队邀请了研究蜀地茶马古道的专家王教授加入。王教授带来了蜀地茶马古道的史料,其中记载“蜀地茶叶经松潘,入青海,至西域,与吐蕃商队交易”,这与吐蕃贸易文书的描述相吻合。
“如果能找到这条路线的实物证据,就能证明昆仑商道与蜀地茶马古道相连,形成更广阔的贸易网络,”王教授说。
团队决定沿着“雪山古道”向东出发,前往蜀地松潘一带探寻。出发前,丹增大叔给团队带来了一块吐蕃商队遗留的茶砖:
“这茶砖的产地应该是蜀地,你们带着它,或许能和当地的老茶商对上。”
卓玛阿妈则给团队准备了酥油茶粉:
“路上煮着喝,就像当年吐蕃商队走蜀地路线时一样。”
团队沿着当年吐蕃商队可能走过的路线,穿越雪山,向东行进。途经青海玉树时,他们在一个古老的驿站遗址中,发现了蜀地风格的茶罐碎片,碎片上印着“蜀地蒙顶茶”的字样。
“这是蜀地茶叶的重要证据!”王教授拿起碎片,“蒙顶茶是蜀地著名的茶叶,当年很受吐蕃商队欢迎,这些碎片证明蜀地茶叶确实通过这条路线运往西域。”
继续向东走到松潘,团队找到了当地的老茶商李师傅。李师傅家里保存着祖传的茶叶运输账本,账本上记载着“光绪年间,蜀地茶叶经松潘运至西域,与吐蕃商队交换藏香、玉石”,还标注了沿途的驿站名称,与团队之前发现的“藏羌驿站”“雪山古道”路线完全衔接。
“我爷爷当年就是跟着马帮,把蜀地茶叶运往西域,”李师傅给团队讲述着往事,“马帮走一趟要两个多月,路上要翻雪山、过草原,全靠商队之间互相帮忙。爷爷说。
吐蕃商队很讲信用,每次交换都很公平,还会给马帮送藏香驱虫。”
团队还在松潘的一座老茶馆里,发现了一幅清代的“茶马贸易图”,图上画着蜀地马帮与吐蕃商队在驿站交换货物的场景,旁边还有西羌向导和中原商人的身影。
“这幅图把蜀地、吐蕃、西羌、中原的贸易关系都展现出来了,”张北炀看着图,“昆仑商道的故事越来越完整了,它不仅连接了西域、草原、波斯,还通过蜀地路线,与中原腹地紧密相连。”
随着雪山山洞医书、蜀地茶叶路线等新线索的发现,团队意识到,民间口述故事是昆仑商道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让这些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团队启动了“商道故事口述史”数字化项目,计划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沿线老人讲述的商道故事,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库。
项目启动仪式在石城遗址举行,沿线村落的二十多位老人受邀参加。92岁的陈老爷子、88岁的羌阿婆、78岁的卓玛阿妈、68岁的贡布老猎人都坐在前排,他们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旧物件——陈老爷子的草药图谱、羌阿婆的羊毛毯、卓玛阿妈的藏茶砖,这些都是故事的见证。
“爷爷奶奶们,你们的故事是昆仑商道最珍贵的财富,”林晓雨对着老人们说。
“我们要把你们的故事录下来,存在电脑里,让以后的人都能听到,都能知道当年商道上的友谊和温暖。”
随后,口述史录制正式开始。在临时搭建的录音棚里,陈老爷子拿着草药图谱,再次讲述了陈先生在草原治瘟疫的故事,录音设备清晰地记录下他的每一句话,还有偶尔响起的咳嗽声;羌阿婆则一边抚摸着羊毛毯,一边回忆西羌向导救波斯商队的往事,录像镜头捕捉到她眼里闪烁的泪光;卓玛阿妈煮着藏茶,在茶香中讲述吐蕃商队与西羌向导的互助故事,声音温柔而有力量。
为了让数字档案更完整,团队还会在录制后,给每个故事配上相关的实物照片、路线地图和背景介绍。比如陈先生的故事,会配上黑漆药箱、病历残页的照片,标注出他行医的路线;吐蕃贸易的故事,则会配上藏茶砖、玉石饰品的图片,附上吐蕃商队的路线图。
“以后打开电脑,就能看到爷爷奶奶讲的故事,还能看到那些老物件,就像爷爷奶奶在身边一样,”参与录制的小学生阿依古丽说。老人们也很开心,陈老爷子笑着说:
“我的故事能留下来,给后人看看,值了!”
“商道故事口述史”项目推进的同时,团队也在规划未来的传承方向:
他们计划在“藏羌驿站”体验区开设“商道文化课堂”,每周邀请老匠人、老故事家来授课,教孩子们编织羊毛毯、辨认草药、讲述商道故事;还打算与高校合作,建立“昆仑商道文化研究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商道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
张北炀站在石城遗址旁,望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心里充满了感慨。从最初寻找汉羌双杰的故事,到后来发现波斯商队、草原同盟、吐蕃贸易,再到如今挖掘商道医者、蜀地茶叶路线,昆仑商道的图景越来越清晰——它从来不是一条孤立的贸易通道,而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传递友谊与善意的纽带。
“我们挖掘的不仅是老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张北炀对团队成员说。
“这种不分族群、互助互信、平等交流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精神一直传下去,让昆仑商道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下去。”
林晓雨翻开刚整理好的“商道故事集”续集,里面收录了雪山医者、蜀地茶马的新故事,扉页上写着一句话:
“昆仑山脉无言,商道故事有声;往昔情谊不朽,未来传承不息。”
她相信,这些故事将会像昆仑山上的雪水一样,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友谊与互助的精神,永远在昆仑山下流传。
那天傍晚,团队成员和沿线的村民、老匠人、孩子们一起,坐在石城遗址的篝火旁,听陈建军讲雪山山洞里发现的医书故事,听李师傅讲蜀地马帮的往事,听阿依古丽和次仁唱着新学的“商道童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