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商道本草

作品:《丝路文明

    最特别的是,团队还在驿站里复原了“商道医者义诊点”,摆放着陈先生的药箱模型和草药标本,墙上挂着《商道本草》的复印件。


    “当年陈先生肯定也在驿站里给人治病,”陈建军说。


    “我们复原这个义诊点,就是为了纪念陈先生,也让大家记住医者的仁心。”


    修复完成后,“藏羌驿站”成了“活态驿站”体验区,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游客们可以在碉楼里了解吐蕃文化,在土房里体验西羌生活,在贸易区模拟交换货物,还能在义诊点学习认草药。


    “太有意思了,就像穿越到了当年的商道上,”一位游客说。


    “我还喝到了卓玛阿妈亲手做的酥油茶,味道特别好。”


    修复好的“藏羌驿站”成了第二届“昆仑商道文化节”的主会场,文化节以“医者仁心?吐蕃通商”为主题,吸引了中原、西羌、草原、波斯、吐蕃后裔和众多游客参与。


    文化节开幕式上,卓玛阿妈和羌阿婆一起点燃了象征友谊的篝火,丹增大叔和李爷爷分别代表吐蕃和中原后裔发言,表达了传承商道友谊的心愿。随后,藏羌两族的村民率先登场,带来了融合风格的“商道欢歌”舞蹈。羌梅带领西羌妇女穿着羊毛长裙,踩着欢快的节奏起舞,裙摆上的商道星象纹随着动作轻轻晃动;丹增大叔的孙女则带着吐蕃姑娘,身着彩色藏装,手持藏香,舞步中融入了马帮赶路的姿态。两种舞蹈在篝火旁交汇时,台下观众纷纷鼓掌叫好,有的甚至跟着节奏轻轻跺脚。


    舞蹈结束后,吐蕃茶艺表演拉开帷幕。卓玛阿妈坐在铺着藏毯的木桌后,面前摆放着银质茶壶、茶碗和祖传的藏茶砖。她先将藏茶砖掰成小块,放入茶壶中煮煮,随着茶水沸腾,浓郁的茶香弥漫开来。


    “煮藏茶要讲究火候,火太旺会苦,火太小没味,”卓玛阿妈一边煮茶,一边给观众讲解,“当年吐蕃商队在驿站歇脚,就会煮上一壶藏茶,和西羌向导、中原商人一起喝,暖身子,也拉家常。”


    煮好的藏茶倒入银碗,卓玛阿妈还在茶里加了一点酥油,搅拌均匀后递给前排的观众。张北炀接过茶碗,轻轻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带着淡淡的酥香,暖意瞬间传遍全身。


    “这茶喝着亲切,就像当年商队喝的一样,”张北炀笑着说。观众们纷纷上前体验,有的游客还拿出手机,记录下煮茶的过程,说要回去教家人做吐蕃酥油茶。


    最受期待的还是“商道医者”情景剧的展演。陈建军再次扮演陈先生,背着复刻的黑漆药箱,在“藏羌驿站”的场景中穿行——一会儿给“吐蕃商人”诊脉,一会儿教“西羌牧民”认草药,最后还和“中原商队”一起,在义诊点为村民们看病。当演到陈先生用融合疗法治好“草原骑手”的腿伤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孩子还大声喊着“陈先生真棒”。


    情景剧结束后,交换市集正式开放。五个“贸易点”前挤满了人:


    中原贸易点的丝绸帕被游客争相挑选,李爷爷还在现场演示丝绸刺绣,教大家绣简单的商道纹样;于阗贸易点的玉石饰品前,于阗?买买提忙着给游客讲解玉坠上的融合花纹;吐蕃贸易点的藏茶砖和藏香成了热门商品,卓玛阿妈的孙女还现场教大家如何用藏香熏房间。


    10岁的阿依古丽和吐蕃小伙伴次仁组成了“小小商队”,她们拿着家里带来的羊毛围巾和藏香,去各个贸易点交换货物。


    “我们用两条羊毛围巾换了一块藏茶砖,还换了一个小玉石坠,”阿依古丽举着交换来的东西,兴奋地对林晓雨说。


    “就像当年吐蕃商队和西羌商人交换一样,太好玩了!”


    文化节接近尾声时,一场“多元友谊宣言”仪式在篝火旁举行。中原、西羌、草原、波斯、吐蕃的后裔代表手拉手站成一圈,李爷爷用中原话、羌阿爸用西羌语、老巴图用草原语、波斯文化学者用波斯语、丹增大叔用藏语,共同宣读宣言:


    “承商道精神,守互助之约;跨族群界限,传友谊之火;继往圣之善,启未来之章!”每一句宣言都掷地有声,台下观众也跟着齐声附和,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明亮。


    文化节结束后,团队在扎西藏寨休整时,遇到了经常在昆仑山打猎的老猎人贡布。贡布今年 68岁,一辈子在昆仑山脉穿梭,熟悉山里的每一条小路。听说团队在寻找商道相关的线索,他主动找到张北炀:


    “我知道一个雪山山洞,里面好像有老物件,说不定和你们找的医者有关。”


    贡布说。


    那个山洞在昆仑山脉深处的“药王谷”附近,他年轻时打猎迷路,偶然发现了山洞。


    “山洞里有石头垒的台子,上面放着一些破罐子,还有晒干的草药,”贡布回忆道,“当时没在意,现在听你们说商道医者,才想起那些东西可能是医者留下的。”


    这个线索让团队兴奋不已。张北炀立刻召集大家开会,制定探寻计划:


    考虑到雪山地区路况复杂,天气多变,团队邀请贡布当向导,还准备了登山装备、保暖衣物和应急药品,计划用三天时间往返雪山山洞。


    出发前,卓玛阿妈给团队准备了足够的糌粑和藏茶:


    “雪山里冷,多吃点糌粑抗饿,煮点藏茶暖身子,遇到困难就想想商队当年的坚持。”


    丹增大叔还特意给团队画了一张简易的雪山路线图,在危险路段做了标记:


    “这是当年吐蕃商队走的‘雪山古道’,你们顺着这条路走,就能到药王谷。”


    第二天一早,团队跟着贡布向雪山出发。起初的路还算好走,随着海拔升高,气温越来越低,路面也渐渐覆盖上薄雪。贡布在前面带路,时不时用砍刀清理路边的灌木,还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的冰面:


    “这里以前是商队走的路,你们看,这石头上还有马蹄印呢。”


    走了整整两天,团队终于抵达药王谷附近。贡布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山洞说:


    “就是那里!”山洞隐藏在一块巨大的岩石后面,洞口被藤蔓覆盖,看起来很久没人来过。赵磊和苏芮小心地拨开藤蔓,走进山洞——洞内空间不大,地面上果然有石头垒的台子,台子上散落着几个陶罐碎片,墙角还堆着一些干枯的草药,石壁上甚至能看到用炭笔写的模糊字迹。


    “这些陶罐碎片看起来和陈先生药箱里的陶碗风格相似!”苏芮捡起一块碎片,激动地说。林晓雨则仔细查看那些干枯的草药,发现其中有麻黄、黄芪等陈先生常用的药材,还有一些她不认识的雪山草药。


    “这很可能是陈先生的修行山洞!”张北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