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金属狼符

作品:《丝路文明

    初夏的阳光洒在昆仑山下的村落间,张北炀团队带着笔记本与录音笔,开启了“商道故事收集”之旅。第一站是西羌牧民聚居的红柳村,村口的老榆树下,78岁的老牧民羌阿爸正坐在马扎上,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


    “阿爸,我们想听听您知道的商道故事。”


    林晓雨蹲在老人身边,轻声说道。羌阿爸放下手中的羊毛绳,眼睛亮了起来:


    “要说商道故事,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风沙救商队’最有意思!”


    老人慢慢讲述起来:


    清末民初时,一支波斯商队带着琉璃器沿商道前行,走到红土坡时遭遇强沙尘暴,商队迷失方向,水和粮食也快耗尽。西羌向导木卡姆知道后,带着族人骑着马,循着商队留下的马蹄印寻找,最终在一处山洞里找到奄奄一息的商人。木卡姆不仅给他们送水送粮,还亲自带路,把商队安全送到石城。


    “波斯商人感动得哭了,给木卡姆送了一颗蓝色的琉璃珠,说这是他们家乡的宝贝,”羌阿爸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一颗泛着蓝光的珠子,“这颗珠子,我们家传了四代,现在还好好的。”


    离开红柳村,团队来到中原移民后裔聚居的绿洲村。村里的李爷爷是个老匠人,擅长丝绸刺绣,他给团队讲了“草原赠马”的故事:


    民国初年,中原商队带着丝绸去草原贸易,返程时马队突然爆发疫病,大部分马都倒在了路上。草原首领巴图听说后,亲自挑选了十匹最强壮的良马送给商队,还派牧民护送他们到石城。


    “我太爷爷就是当时的商队首领,他常说,草原人的情谊比丝绸还珍贵,”李爷爷指着家里挂着的一幅旧刺绣,“这上面绣的就是商队和草原牧民告别时的场景,是我太奶奶亲手绣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走遍了草原、西域、中原沿线的十几个村落,收集到三十多个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充满了温情细节:


    于阗玉匠为受伤的戍卒免费制作玉佩,帮他辟邪;波斯商人教西羌牧民制作琉璃饰品,增加他们的收入;草原兽医帮中原商队治疗生病的骆驼……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昆仑商道上不同族群之间的友好情谊。


    回到驻地后,团队开始整理收集到的故事。林晓雨负责文字梳理,把老人们口述的方言故事转化为通顺的书面语,同时保留故事中的生动细节;周航则负责给故事配上插图,他根据老人们的描述,画出西羌向导带商队避风沙、草原首领赠马等场景,让故事更直观;苏芮和赵磊则走访相关村落,核实故事中的地点与人物,确保故事的真实性。


    “这个‘于阗玉匠’的故事,我们可以补充一些细节。”


    林晓雨指着一则故事说,“老人们提到玉匠住在于阗古城附近,我们可以查一下于阗古城的位置,在故事里标注出来,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周航也附和道:


    “插图里可以把玉匠的作坊画得更具体,比如墙上挂着各种玉佩,桌上放着雕刻工具,体现玉匠的手艺。”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昆仑商道民间故事集》终于完成。故事集分为“互助篇”“情谊篇”“手艺篇”三个部分,收录了 32个民间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插图和简单的背景介绍。翻开故事集,既能看到西羌向导冒着风沙救商队的勇敢,也能感受到草原首领赠马时的豪爽;既能读到于阗玉匠的善良,也能体会到波斯商人的真诚。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知道,昆仑商道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谊通道,”张北炀在故事集的序言中写道,“这些平凡人的温情故事,才是历史最动人的部分。”


    故事集出版后,团队免费发放给沿线村落的学校和牧民定居点。红柳村的孩子们拿到故事集后,围在一起读得津津有味:


    “原来我们西羌的木卡姆这么厉害,还救过波斯商队!”绿洲村的李爷爷看到故事集里收录了“草原赠马”的故事,激动地说:


    “太好了,这些故事终于能传下去了,让年轻人也知道以前的情谊。”


    根据故事集中提及的技艺,团队开始寻找掌握商道手艺的老匠人。西羌的羊毛编织、中原的丝绸刺绣、于阗的玉石雕刻、草原的金属锻造,每一种技艺,都是昆仑商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柳村,团队找到了羌阿爸的孙女羌梅。羌梅从小跟着爷爷学羊毛编织,她编织的羊毛毯不仅图案精美,还融入了商道元素——有的毯子上织着星象纹,象征着商队靠星象辨别方向;有的织着商道路线图,标注着驿站和宿营地的位置。


    “爷爷说,羊毛编织不仅是手艺,更是对商道历史的记忆,”羌梅说着,拿出一条刚织好的羊毛毯,“这条毯子上织的是西羌向导带波斯商队避风沙的场景,我花了一个月才织好。”


    绿洲村的李爷爷虽然已经 80岁了,但依然坚持丝绸刺绣。他的刺绣技艺与众不同,擅长在丝绸上绣商道上的人物与场景。


    “你看这幅‘商队贸易图’,”李爷爷指着一幅刺绣作品,“上面有中原商人、西羌牧民、波斯商人,他们围着一起交换货物,脸上都带着笑,我绣这幅作品,就是想让大家记住,贸易不仅是交换物资,更是交流感情。”


    在和田地区的于阗古城附近,团队找到了于阗玉石雕刻的传承人于阗?买买提。于阗?买买提家世代从事玉石雕刻,他的作品保留了于阗传统的雕刻工艺,同时融入了商道元素。


    “这是我刚雕好的‘三星共照’玉佩,”于阗?买买提拿出一件玉佩,“上面刻的星象纹,就是商队祭祀时的象征,以前于阗玉匠常给商队雕这种玉佩,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草原上的金属锻造匠人巴特尔则擅长制作草原风格的金属饰品,他制作的狼符、马镫等器物,不仅工艺精湛,还能看到波斯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我爷爷教我锻造时说,草原的手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习其他民族的好技术,”巴特尔拿着一个金属狼符说,“这个狼符的造型是草原的,但锻造时用的火候控制方法,是从波斯商人那里学来的。”


    经过两个月的寻找,团队终于聚集了十位掌握商道手艺的老匠人。这些老匠人平均年龄 75岁,他们的手艺不仅是家族传承,更是昆仑商道多元文化融合的见证。


    为了让商道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团队联合当地政府,在石城遗址附近建立了“昆仑商道手艺传承工坊”。工坊分为四个展区,分别展示西羌羊毛编织、中原丝绸刺绣、于阗玉石雕刻、草原金属锻造,每个展区都有老匠人现场演示技艺,同时设置体验区,让游客和学生可以亲手操作。


    工坊开业当天,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在西羌羊毛编织展区,羌梅正在演示如何织星象纹羊毛毯。她手里的毛线在织机上穿梭,不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星象图案就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