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空之泪

作品:《丝路文明

    “大家看,织星象纹时,要先确定三颗主星的位置,再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勾勒周围的小星星,”羌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织法是我们西羌的传统,以前商队的向导都会织,方便他们记住星象位置。”


    旁边的体验区里,几个孩子正跟着羌梅学织简单的羊毛图案。10岁的古丽拿着毛线,笨手笨脚地织着,脸上却满是兴奋:


    “原来织羊毛毯这么有意思,我要织一条小毯子送给妈妈。”


    中原丝绸刺绣展区里,李爷爷正教游客绣商道路线图。他先在丝绸上用铅笔轻轻画出路线,再教大家如何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出驿站和河流。


    “绣驿站要用红色的线,显眼;绣河流要用蓝色的线,像真的水一样,”李爷爷耐心地指导着,“大家绣的时候要慢一点,线要拉均匀,这样绣出来才好看。”


    于阗玉石雕刻展区和草原金属锻造展区也很热闹。于阗?买买提教游客用小刀在玉石上刻简单的花纹,巴特尔则教大家用小锤子敲打金属片,制作小小的金属饰品。


    “以前觉得这些手艺离我们很远,没想到今天能亲手体验,”一位游客拿着自己雕的小玉佩说,“这是我第一次雕刻玉石,虽然很简单,但我会好好保存,这是很特别的纪念。”


    工坊还定期举办“手艺培训班”,邀请老匠人免费授课,附近村落的年轻人都积极报名。红柳村的小伙子阿力一直想学羊毛编织,参加培训班后进步很快:


    “羌梅老师教得很仔细,我现在已经能织简单的羊毛毯了,以后我想把这个手艺学好,开个小作坊,让更多人知道西羌的羊毛编织。”


    在收集民间故事时,团队发现很多老人家里都保存着祖传的“商道信物”。这些信物是当年不同族群商队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团队决定展开“商道信物寻踪”活动,寻找这些散落民间的信物,通过信物背后的故事,还原昆仑商道上的友好往来。


    在红柳村羌阿爸家,团队看到了那枚波斯商人赠送的琉璃珠。琉璃珠直径约两厘米,呈深蓝色,表面有细小的花纹,虽然历经百年,依然完好无损。


    “这颗珠子是波斯商人的宝贝,他们叫它‘天空之泪’,”羌阿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珠子,“当年木卡姆救了商队,波斯商人说这颗珠子能保佑我们平安,现在我每次出门,都会带着它。”


    苏芮用相机拍下琉璃珠的细节,发现珠子的花纹与石城遗址出土的波斯琉璃器纹样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绿洲村李爷爷家的“商队刺绣”也是一件珍贵的信物。刺绣长约一米,宽约六十厘米,上面绣着中原商队与草原牧民告别的场景:


    商队首领牵着马,草原首领巴图拍着他的肩膀,周围的牧民和商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背景是草原和远处的雪山。


    “这是我太奶奶亲手绣的,用的是中原的刺绣技法,上面的草原场景是她根据太爷爷的描述画的,”李爷爷说,“太奶奶说,每次看到这幅刺绣,就像看到太爷爷和巴图首领告别时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于阗古城附近的于阗?买买提家,保存着一件于阗玉匠制作的玉佩。玉佩呈圆形,上面刻着一个简单的“安”字,边缘有细小的花纹。


    “这是当年于阗玉匠给戍卒的玉佩,”于阗?买买提说,“戍卒在巡逻时受伤,玉匠免费给他雕了这枚玉佩,说‘安’字能保佑他平安回家。后来戍卒把玉佩送给了玉匠的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现在这枚玉佩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


    草原上的巴特尔家,则保存着一个草原金属狼符。狼符是用青铜制作的,呈狼的形状,上面刻着草原文字。


    “这是草原首领巴图送给中原商队的信物,”巴特尔说,“巴图说,只要带着这个狼符,草原上的牧民都会帮忙,后来商队把狼符还给了巴图,巴图又传给了我们家,现在这个狼符成了草原商道友谊的象征。”


    半个月的时间里,团队走访了二十多户人家,找到了十多件商道信物,包括中原的丝绸帕、西羌的羊纹玉佩、草原的金属狼符、波斯的琉璃珠等。这些信物虽然材质不同、年代各异,但都承载着相同的主题——友谊与互助。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信物,团队在“昆仑商道手艺传承工坊”里设置了“商道信物展区”。展区里,每件信物都放在特制的展柜里,旁边配有文字说明,介绍信物的来历、年代和背后的故事。


    展区开放当天,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村民前来参观。大家围着展柜,认真阅读信物背后的故事,不时发出感慨。


    “原来这颗琉璃珠背后有这么感人的故事,”一位游客指着波斯琉璃珠说,“以前只知道琉璃是装饰品,没想到还能见证这么深厚的友谊。”


    在“商队刺绣”展柜前,李爷爷给游客们讲述了“草原赠马”的故事。


    “你们看,这上面绣的草原首领巴图,就是当年赠马的人,”李爷爷指着刺绣说,“他不仅给商队送马,还派牧民护送,这种情谊,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


    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信物背后的故事,团队还组织了“信物故事分享会”,邀请信物的传承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红柳村的羌梅给孩子们讲了波斯琉璃珠的故事,绿洲村的李爷爷讲了商队刺绣的来历,于阗?买买提和巴特尔也分别分享了玉佩和狼符的故事。


    “原来我们的祖辈之间有这么多友好的故事,”听完分享的小学生阿依古丽说,“我以后也要和不同民族的同学好好相处,像祖辈一样互帮互助。”


    团队还把信物的照片和故事整理成小册子,发放给当地的学校和社区。小册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了孩子们了解昆仑商道历史的好教材。


    “这些信物就像历史的证人,”张北炀说,“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背后的故事,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昆仑商道上最珍贵的东西——友谊。”


    为了让昆仑商道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团队决定联合沿线村镇,举办首届“昆仑商道文化节”。文化节的主题是“友谊传承,文明共生”,设置了故事展演、手艺展销、模拟商队贸易等环节,邀请沿线村落的村民、老匠人、学生和游客共同参与。


    筹备工作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了。张北炀负责整体协调,联系沿线村镇的负责人,确定文化节的举办地点和时间;林晓雨负责故事展演的策划,从收集到的民间故事中挑选出六个有代表性的故事,组织村民排练情景剧;周航负责场地布置,他根据昆仑商道的元素,在场地周围挂起丝绸灯笼、羊毛挂毯,摆放波斯琉璃器和于阗玉石展品,营造出浓厚的商道氛围;苏芮和赵磊则负责手艺展销和模拟贸易环节的准备,联系老匠人参展,准备模拟贸易用的“货物”。


    “故事展演的服装要符合当时的风格。”


    林晓雨在排练现场说,“西羌向导的服装要用羊毛做,中原商人的服装要用丝绸,草原首领的服装要体现草原特色,这样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


    村民们积极配合,有的拿出家里的旧衣服改造,有的则亲手制作新服装。红柳村的羌梅带领村里的妇女,用羊毛编织了十多套西羌服装;绿洲村的李爷爷则指导村民用丝绸制作中原商人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