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东海商队
作品:《丝路文明》 “既然丝绸来自东部沿海,必然有一条连接沿海与西域的东传路线,”张北炀说,“我们计划沿河西走廊向东勘探,寻找这条路线上的驿站与贸易遗址,还原‘东海—河西—西域—草原—波斯’的完整丝绸贸易网络。”
勘探队沿河西走廊向东行进,在甘肃张掖附近发现了一处古代驿站遗址,遗址内出土了与石城遗址风格一致的中原丝绸残片,还有刻着“东海商队”字样的青铜令牌。
“这是‘东海丝绸’东传路线的关键证据!”赵磊兴奋地说,“驿站遗址的发现,证明东海商队通过河西走廊将丝绸运往西域,再通过昆仑商道转输至草原与波斯,形成了跨越东西的贸易通道。”
秋季来临,跨文明议事厅遗迹的保护性挖掘工作正式启动。团队采用“分区域挖掘法”,将议事厅分为中心区、墙体区、周边附属区三个部分,逐一清理,确保每一处遗存都能被精准记录。
在中心区,赵磊发现了一块完整的议事碑,石碑上刻着中原隶书、草原象形文、波斯巴列维文、于阗佉卢文四种语言的议事规则,内容涵盖贸易定价、商道保护、纠纷调解、物资补给等多个方面。
“‘四方商队贸易,以五铢钱、波斯银币、草原皮币为通用货币,比价由议事厅每年核定’,”林晓雨解读隶书部分,“这说明四方商队有统一的货币体系,避免了贸易中的货币换算纠纷,体现了治理体系的完善。”
墙体区的清理中,苏芮发现了多处刻有文字的石块,上面记录着不同时期的议事内容,其中一块石块上记载“元康三年,草原商队与波斯商队因良马定价纠纷,经议事厅调解,确定每匹良马换波斯银币五枚、中原丝绸两匹”,与波斯羊皮文书中的交易记录完全一致。
“这些石块是议事记录的‘档案’,”苏芮说,“通过它们,我们能还原不同时期四方商队的交流细节,看到议事厅在维护贸易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周边附属区则出土了一批议事用的器物,包括中原的青铜鼎、草原的皮囊酒壶、波斯的琉璃杯、于阗的玉制礼器,这些器物整齐地摆放在石台上,推测是四方代表议事时使用的礼器与饮品容器。
“中原用鼎盛放祭品,草原用皮囊装酒,波斯用琉璃杯饮酒,于阗用玉器象征礼仪,”张北炀看着这些器物,“每一件都代表着一种文明的习俗,却能在议事厅中共存,这正是多元文明平等对话的生动体现。”
国际联合考古团队对议事厅遗迹进行了联合评估,哈萨克斯坦考古专家说:“跨文明议事厅的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极为罕见,它证明古代文明之间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当今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在张掖驿站遗址发现的基础上,团队沿河西走廊继续向东勘探,在甘肃武威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丝绸中转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东海丝绸残片、纺织工具,还有中原商队的登记册,登记册上详细记录了丝绸的产地、数量、运往西域的时间与商队首领信息。
“这是‘东海丝绸’东传路线上的重要中转枢纽,”林晓雨解读登记册,“东海商队从江苏、浙江出发,经河南、陕西进入河西走廊,在武威中转,补充物资后,再沿河西走廊向西运往西域,武威遗址就是这条路线的‘中转站’。”
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特殊的丝绸织物,织物上绣着中原的云气纹、西域的羊纹、草原的狼纹、波斯的火焰纹,四种纹样交织在一起,形成“四纹共生”的图案。
“这件织物是跨文明交流的艺术结晶,”苏芮惊叹道,“它证明东海丝绸在运输过程中,不仅是贸易物资,还成为了文明交流的载体,不同文明的审美与文化通过丝绸得以融合。”
为还原“东海丝绸”东传路线的完整面貌,团队联合东部沿海地区的考古机构,开展“东海—西域丝绸贸易路线”联合研究。通过对沿途驿站、中转遗址、贸易市场的考古资料整合,绘制出“东海丝绸东传路线图”,路线图清晰地展示了东海丝绸从东部沿海到西域的运输路径、中转节点、贸易网络,填补了古代丝绸贸易东传路线的研究空白。
“东海丝绸东传路线的发现,让昆仑商道的贸易网络延伸到了东部沿海,与海洋文明连接起来,”张北炀说,“这意味着昆仑商道不仅是连接西域、草原、波斯的陆上枢纽,还是连接陆上文明与海洋文明的重要桥梁,其文明价值更加深远。”
随着跨文明议事厅、东海丝绸东传路线等重要发现的完成,团队对昆仑商道文明的传承制定了长期规划,分为“学术研究”“数字保护”“活态传承”三个方向。
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计划联合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成立“昆仑商道文明研究中心”,开展昆仑商道文明的多学科研究,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昆仑商道文明研究的深化。
“数字保护”方面,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数字昆仑商道”项目,对跨文明议事厅、东海丝绸中转遗址等新发现的遗迹进行数字化扫描与建模,丰富线上数据库的内容;同时开发“昆仑商道文明 APP”,推出系列数字课程、考古纪录片、虚拟展览,让更多人通过移动端了解昆仑商道文明。
“活态传承”方面,团队将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合作,打造“昆仑商道文化旅游带”,将石城遗址、盟誓遗址、草原贸易遗址、东海丝绸中转遗址等串联起来,开发考古体验、文化研学、商道徒步等旅游项目;同时扶持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如中原的丝绸织造、西羌的羊毛编织、草原的金属锻造,让古代的工艺技术在现代焕发新生。
“昆仑商道的文明传承,不是简单地保护文物,而是要让多元共生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张北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规划,让昆仑商道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和谐共生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站在跨文明议事厅的遗址旁,张北炀望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与草原,心中充满了感慨。从最初的星台遗址,到汉羌双杰的贸易同盟,再到中原、西域、草原、波斯、东海文明的多元交融,昆仑商道的每一次发现,都让古代文明的图景更加丰满。
“考古是一场永续的探索,”张北炀对团队成员说,“虽然我们已经还原了昆仑商道的大部分贸易网络与文明交流细节,但仍有许多谜团等待解开——比如东海丝绸如何与海洋文明进一步互动,波斯商队是否还与更远的欧洲文明有联系,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夕阳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议事厅的石墙上,四种文明的纹样在余晖中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文明共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