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跨文明遗迹
作品:《丝路文明》 “图谱不仅标注了物质层面的交流,还记录了文化、技术、信仰的传播,”林晓雨指着图谱中的“信仰交流”板块,“中原的天文观测、西羌的游牧信仰、于阗的玉石崇拜、草原的狼图腾、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元素,在昆仑商道沿线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跨文明信仰体系。”
文明交流图谱在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学杂志》上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评论中写道:“昆仑商道文明交流图谱的构建,填补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研究的空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和谐共生的历史图景,对当今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图谱内容,团队还制作了中文版、英文版、波斯文版、哈萨克文版的图谱手册,发放给各国博物馆、学校、研究机构,成为跨文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依托文明交流图谱,团队联合国内顶尖科技公司,启动“数字昆仑商道”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明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项目分为三个部分:沉浸式体验馆、线上数据库、数字研学平台。
在沉浸式体验馆内,团队利用 VR技术还原了昆仑商道的重要场景:观众戴上 VR设备,可“穿越”到魏晋时期的石城贸易市场,看到中原商人与西羌牧民交换物资、波斯商队展示琉璃器、草原商队首领与西域贵族商议盟誓;还能“亲临”盟誓遗址,参与三方祭祀仪式,感受跨文明同盟的庄重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周航负责 VR场景的制作,“比如在商队通行场景中,观众可以选择扮演中原商人、西羌向导或草原牧民,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与交流,更直观地理解多元文明的融合。”
线上数据库则收录了昆仑商道出土的所有文物与文书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解读资料,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访问,自由查看文物细节、阅读文书内容、了解考古发现过程。数据库还设置了多语言检索功能,支持中文、英文、波斯文、哈萨克文等,方便国际用户使用。
数字研学平台针对中小学生设计,开发了“模拟考古”“文物修复”“商道贸易”等互动课程:在“模拟考古”课程中,学生通过虚拟工具挖掘“遗址”,识别文物类型;在“文物修复”课程中,学习修复破损的陶器与文书;在“商道贸易”课程中,模拟不同文明商队的物资交换,理解贸易规则的重要性。
为检验数字研学平台的效果,团队在当地中小学开展“小小考古家”研学营活动,邀请 30名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实践。研学营分为“考古体验”“数字学习”“文化创作”三个环节。
在“考古体验”环节,学生们来到草原贵族墓葬遗址的模拟挖掘区,使用迷你洛阳铲、软毛刷等工具,体验考古挖掘的过程。
“我挖到了一个‘青铜祭器’!”学生巴特尔兴奋地举起模拟文物,“原来考古不是简单的挖东西,还要记录位置、清理文物,需要耐心和细心。”
“数字学习”环节在“数字昆仑商道”体验馆进行,学生们通过 VR设备“参与”盟誓仪式,还在数字研学平台上完成了“文物修复”课程。
“我修复了一件‘波斯琉璃碗’,”学生古丽说,“通过修复,我知道了琉璃器的制作工艺,也了解到波斯商队如何将它们带到草原,太神奇了!”
在“文化创作”环节,学生们根据研学体验,创作“昆仑商道故事”绘画或短文。有的学生画了草原商队首领巴图与中原校尉李握手的场景,有的学生写了西羌向导协助波斯商队交易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设计了融合多种文明元素的“未来商道”。
研学营结束后,团队收集了学生与家长的反馈。
“孩子以前对历史不感兴趣,现在每天都主动了解昆仑商道的故事,还会给我们讲不同文明的交流,”一位家长说,“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让孩子真正爱上了历史与文化。”
当地教育局也表示,将把“数字昆仑商道”的研学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体系,让更多学生受益。
“昆仑商道的多元共生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非常重要,”教育局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优秀的文明精神。”
在跨文明技术工坊遗址的东侧,赵磊的勘探小队有了新发现——一处石砌建筑遗迹,建筑呈圆形,直径约十米,墙体用青石砌筑,表面刻着中原星象纹、草原狼纹、波斯火焰纹、于阗玉纹四种纹样,在建筑中央,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多方语言的议事碑残片。
“这是跨文明议事厅遗迹!”张北炀赶到现场,看着墙体上的融合纹样,“四种纹样代表中原、草原、波斯、于阗四种文明,说明这里是四方商队商议贸易规则、解决纠纷的场所,是昆仑商道跨文明治理的核心区域。”
议事碑残片上的文字虽不完整,但仍能辨认出中原隶书、草原象形文、波斯巴列维文、于阗佉卢文四种语言,内容涉及“贸易公平”“商道保护”“纠纷调解”等。
“这是四方共同制定的议事规则,”林晓雨联合四国专家解读残片,“比如隶书部分提到‘四方商队遇纠纷,由西羌向导与戍卒共同调解’,与波斯文书中‘西羌向导见证交易’的记载一致,证明议事规则得到了各方的遵守。”
团队计划秋季启动议事厅遗迹的保护性挖掘,寻找完整的议事碑、议事记录文书等遗存,进一步还原跨文明治理的具体模式。
“议事厅的发现,说明昆仑商道的跨文明交流不仅停留在物资与技术层面,还形成了成熟的治理体系,”张北炀说,“这是多元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重要见证。”
在整理波斯羊皮文书与草原商队登记册时,林晓雨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文书中多次提及“东海丝绸”,记载“中原商队携东海丝绸,经石城,赴草原,换良马”。
“东海丝绸指的
是中原东部沿海地区生产的丝绸,这类丝绸质地轻薄,纹样多以海洋生物为主题,在西域与草原商队中极受欢迎。”
林晓雨查阅魏晋时期的《西域杂记》,书中记载“东海丝绸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再转输草原与波斯”,但具体的东传路线一直缺乏实证。
为寻找“东海丝绸”东传的线索,团队联合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考古机构,对石城遗址出土的中原丝绸进行溯源分析。通过丝绸的纤维成分、织造工艺与纹样比对,确认部分丝绸来自今江苏、浙江一带的古代纺织作坊,与“东海丝绸”的特征完全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