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草原贵族墓葬

作品:《丝路文明

    周航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了墓葬原始布局,发现文物摆放遵循“草原器物在左、中原与西域器物在右”的规律:“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墓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彰显了对中原、西域文明的尊重,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在草原贵族墓葬挖掘的同时,苏芮带领另一支小队沿草原商道向西延伸勘探。行至距草原贸易遗址约六十里处,一处废弃的驿站遗址引起了她的注意——驿站墙体已坍塌,但地面仍残留着木质建筑的桩孔,在一处桩孔旁,苏芮发现了一卷用羊皮制作的文书,文书被包裹在油布中,虽有部分霉变,但文字依然清晰。


    “是波斯羊皮文书!”苏芮小心地将文书展开,上面用波斯萨珊王朝的巴列维文书写,还有几处用草原象形文签注的痕迹。团队立刻邀请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波斯文专家远程协助解读,三天后,文书内容得以还原:“永熙二年夏,波斯商队首领胡达里,携琉璃器五十件,抵草原驿站,与草原商队首领巴图约定,以琉璃换良马百匹,西羌向导阿克力之子协助清点货物,确认交易无误。”


    “这是波斯与草原商队的交易记录!”张北炀看着解读报告,“文书明确记载了交易时间、货物数量、参与人员,还提到西羌向导居中协调,补充了跨洲贸易的中间环节细节——波斯商队先与草原商队交换物资,再通过西羌向导的协助,将草原良马运往石城,与中原、西域商人交易。”


    草原象形文签注的内容则是交易确认记录:“巴图已收琉璃五十件,良马百匹待交付,西羌向导见证,交易公平。”


    “这说明西羌向导不仅负责引路,还承担着贸易见证人的角色,确保不同文明商队之间的交易公平,”林晓雨分析道,“进一步证明西羌在昆仑商道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苏芮对羊皮文书的材质进行检测,发现羊皮经过特殊的油脂处理,能在草原干燥的气候中保存千年,这种处理工艺与波斯遗址出土的文书一致:“波斯商队随身携带经过特殊处理的羊皮文书,用于记录贸易往来,体现了他们成熟的贸易管理体系,也为我们研究跨洲贸易的运作模式提供了珍贵实物。”


    根据草原贵族墓葬中出土器物的工艺线索——金冠的鎏金技术、丝绸的纺织工艺、玉璧的雕刻手法,团队推测在草原与西域交界地带,可能存在一处跨文明技术融合的工坊遗址。赵磊结合牧民“西边有‘铁匠沟’,曾有打铁声”的口述,带领小队展开针对性勘探。


    在草原商道南侧的一条山沟里,赵磊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石碎屑与陶片,用洛阳铲打探后,确认地下存在夯土建筑遗迹。


    “这里就是技术工坊遗址!”随着挖掘展开,一处包含冶炼区与制陶区的工坊遗迹逐渐显露。


    冶炼区内,出土了三座中原式的竖式熔炉,熔炉旁散落着草原常用的矿石研磨石,还有波斯风格的金属模具——模具上刻着几何纹样,与波斯驿站出土的琉璃器纹样一致。


    “中原熔炉提供高温冶炼条件,草原研磨石处理当地矿石,波斯模具制作精美器物,三者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冶炼流程,”赵磊分析道,“这是多元文明技术融合的直接实证。”


    在制陶区内,团队出土了多件陶器成品,其中一件陶罐尤为特殊:罐身采用草原的夹砂陶工艺,表面刻着中原的云气纹,罐口则模仿波斯琉璃器的造型。


    “这件陶罐融合了草原、中原、波斯三种制陶技术,”苏芮拿起陶罐,“胎体坚固适应草原运输,云气纹符合中原审美,波斯式罐口方便倾倒,是技术融合的典型代表。”


    林晓雨邀请手工业考古专家对工坊遗址进行考察,专家通过对熔炉、模具、陶器的工艺分析,确认这里是昆仑商道沿线重要的技术交流中心:“中原的冶炼技术、草原的制陶原料处理方法、波斯的器物造型设计,在这里相互借鉴、创新,生产出适应跨文明贸易需求的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工坊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工匠居住的遗迹,遗迹内发现了中原式的炊具、草原的羊毛毯、波斯的琉璃珠,证明工匠来自不同文明:“工匠们长期共同生活、合作生产,不仅交流技术,还传播文化,让工坊成为跨文明交流的‘微型熔炉’。”


    林晓雨补充道。


    草原贵族墓葬、波斯羊皮文书、跨文明技术工坊的发现,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关注。在张北炀团队的推动下,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共同启动“昆仑商道跨文明研究”国际联合考古项目。


    项目启动仪式在石城遗址举行,四国考古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中国考古队负责提供昆仑商道核心区域的考古资料,哈萨克斯坦团队负责草原商道的勘探与研究,伊朗团队专注于波斯商队的贸易网络分析,乌兹别克斯坦团队则负责中亚商道与昆仑商道的连接研究。


    “昆仑商道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单一国家的考古研究难以还原其完整面貌,”张北炀在启动仪式上发言,“国际联合考古不仅能共享数据、互补优势,还能让昆仑商道的多元文明故事被更多国家的人了解。”


    联合考古团队首先对草原贵族墓葬展开跨国研究:哈萨克斯坦专家带来了草原游牧民族墓葬的考古资料,与巴图墓葬的布局、器物进行比对,发现巴图墓葬的形制既保留了草原贵族墓葬的传统,又吸收了中原墓葬的礼仪元素;伊朗专家则对墓葬中出土的波斯琉璃珠进行检测,确认其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与波斯商队的贸易路线一致。


    在跨文明技术工坊遗址,四国专家联合开展工艺复原实验:中国专家复制中原式熔炉,哈萨克斯坦专家处理草原矿石,伊朗专家制作波斯模具,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则尝试还原融合陶器的制作流程。


    “通过实验,我们确认不同文明的技术能够完美结合,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伊朗专家兴奋地说,“这为研究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跨文明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半年的联合研究,四国考古团队整合了昆仑商道沿线的考古资料,包括遗址分布、文物类型、贸易文书、技术工艺等,绘制出“中原—西域—草原—波斯”完整的文明交流图谱。


    图谱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面,详细标注了不同时期昆仑商道的贸易路线、重要遗址、参与文明的交流内容:从魏晋时期的星台观测、汉羌互市,到后来的三方盟誓、波斯商队加入,再到草原文明的融入,清晰展现了昆仑商道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为跨洲文明交流枢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