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文明对话

作品:《丝路文明

    “这些器物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李教授指着皮壶说,“草原的皮制工艺,搭配中原的刺绣技术,说明不同文明的工匠之间有技术交流,甚至可能共同制作器物。”


    遗址中心出土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草原文字与汉文对照的“贸易约定”,汉文内容为“草原商队携皮毛、良马至石城,每匹良马换丝绸两匹,每张皮毛换粮食三石,公平交易,互不欺诈”。李教授解读草原文字后,确认内容与汉文一致:“这是草原游牧民族与西域商队签订的贸易约定,用两种文字刻写,体现了双方对贸易公平的重视,也证明草原商道的贸易活动是有规则可循的。”


    周航用无人机对草原商道沿线进行航拍,发现类似的宿营地与贸易遗址还有三处,沿草原地带均匀分布,间距约三十里,与西域商道的驿站间距相近。


    “草原商道与西域商道的驿站布局相似,说明两者在管理模式上有交流,”周航说,“很可能是西域商道的管理经验影响了草原商道,体现了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


    阿克力老人看着草原遗址的器物,回忆起家族传说:“爷爷说,以前西羌的商人会带着羊毛毯,去北边的草原换良马,草原上的人很热情,会用马奶酒招待他们,还会教他们辨认草原上的路标。”


    为展示草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融成果,团队联合内蒙古博物院、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石城遗址旁举办“草原—西域?文明对话”临时展览。展览展出了草原商道出土的皮壶、马镫、青铜饰牌,以及西域商道的丝绸、玉石、波斯琉璃,通过对比展示,呈现两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展览期间,举办了“跨文明对话”研讨会,中、哈两国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牧民代表齐聚一堂,讨论草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互动历史。哈萨克斯坦考古专家在发言中说:“草原商道与西域商道的连接,让草原游牧民族融入了跨洲贸易网络,这些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的文明交流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更深入。”


    团队还组织了“草原—西域商道徒步”活动,邀请草原牧民、西域牧民、学生共同参与。参与者沿草原商道行走,途经宿营地时,草原牧民讲述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抵达石城遗址时,西域牧民分享商道贸易的故事,学生们则用画笔记录沿途的文明遗迹。


    “以前只知道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没想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和西域的商人做生意,”参与活动的草原牧民巴特尔说,“这种跨文明的交流很珍贵,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下去。”


    草原商道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诸多谜团等待解开:贸易遗址出土的草原文字石碑,部分内容尚未完全解读;遗址周边疑似存在草原游牧民族的墓葬群,可能留存更多与西域贸易相关的遗存;波斯商队与草原商队的具体交易细节,还需更多文字资料佐证。


    团队制定了长期探索计划:冬季组织专家解读草原文字石碑,春季启动草原墓葬群的勘探,夏季与哈萨克斯坦考古机构合作,沿草原商道向西延伸勘探,寻找与波斯商队相关的遗迹,进一步还原“草原—西域—波斯”的贸易网络。


    同时,为推动文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团队联合当地政府、学校、博物馆,成立“昆仑商道文明传承中心”。中心设有文物修复实验室、文明交流展厅、研学实践基地,定期举办考古体验活动、文明讲座、跨文化交流营,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昆仑商道文明的传承中。


    春日的草原褪去积雪,露出枯黄的草甸。赵磊带领勘探小队来到草原贸易遗址周边,按照前期勘探标记的墓葬群范围,启动贵族墓葬的挖掘工作。为保护墓葬内可能存在的有机质文物,团队搭建了临时恒温棚,苏芮还特意携带了文物保湿箱,随时准备处理脆弱遗存。


    “这里的封土明显比其他墓葬厚,下面肯定有重要遗存!”赵磊用洛阳铲打探中心墓葬,发现封土厚度达两米,且土层中夹杂着少量金箔残片。随着挖掘推进,一座长方形石砌墓室渐渐显露,墓室顶部覆盖着厚重的石板,石板缝隙用红土与羊毛混合封堵,兼具草原墓葬的坚固与西羌建筑的保暖特性。


    “准备开启墓室!”张北炀指挥队员用液压千斤顶缓慢抬起石板,当缝隙扩大到足够宽度时,众人屏住呼吸向内望去——墓室中央停放着一具木质棺椁,棺椁表面镶嵌着鎏金饰片,饰片上刻着草原特有的狼纹图案,周围还散落着多件器物。


    苏芮率先进入墓室,小心翼翼地清理棺椁周边的器物:左侧是一套草原金饰,包括金冠、金腰带、金耳环,金冠上镶嵌着红色玛瑙;右侧叠放着三匹完整的中原丝绸,颜色虽已泛黄,但纹样依然清晰,是典型的魏晋时期“云气纹”;棺椁前方摆放着一件于阗玉制的礼器,玉璧上刻着“三星共照”纹样,与此前发现的于阗玉符图案一致。


    “最关键的是这件!”当清理到棺椁头部时,赵磊发现了一件青铜祭器,祭器表面刻着两种文字——一侧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象形文,另一侧是西域隶书,“这是‘草原—西域’双语祭器,是文明融合的直接证据!”


    经过一周的细致清理,团队从贵族墓葬中出土文物近百件,涵盖草原、中原、西域、波斯四种文化元素。林晓雨联合草原文明专家、于阗文字学者,对文物展开系统解读。


    “金冠上的狼纹是草原贵族的象征,玛瑙来自中亚,而金冠的铸造工艺却借鉴了中原的鎏金技术,”林晓雨指着金冠分析,“这说明草原贵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象征器物,还主动吸收其他文明的工艺,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中原丝绸经鉴定为蜀锦,纹样中的“云气纹”与洛阳魏晋墓葬出土的丝绸完全一致。


    “蜀锦在当时是珍贵的贸易品,草原贵族将其作为陪葬品,证明中原丝绸在草原上层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西域商道与草原商道的物资流通规模。”


    林晓雨补充道。


    于阗玉璧上的“三星共照”纹样,与盟誓遗址的祭台纹样完全相同,玉璧内侧还刻着于阗佉卢文“同盟”字样。


    “这进一步证明草原贵族与中原、西域的同盟关系,”于阗文字学者解读道,“玉璧作为礼器,是草原商队首领参与三方盟誓的信物,说明草原文明已正式融入昆仑商道的同盟体系。”


    最令人惊喜的是青铜祭器的解读结果:草原象形文记载“草原商队首领巴图,赴石城盟誓,获中原丝绸、于阗美玉”,隶书内容与之完全一致。


    “墓主人是草原商队首领巴图!”张北炀兴奋地说,“这填补了草原贵族层面参与昆仑商道交流的史料空白,让我们对跨文明同盟的认知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