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贸易流程
作品:《丝路文明》 “这是三方贸易的直接证据!”张北炀激动地说。
“玉璧上的文字证明中原、西羌、于阗商人曾在此共同贸易,星象纹代表中原天文文化,羊纹代表西羌图腾,玉器则是于阗的特产,这件器物堪称‘多元融合的活标本’。”
林晓雨结合遗址遗存与史料,还原了于阗商道的贸易流程:中原商队从石城出发,经
“玉石道”前往于阗,西羌向导负责引路与补给,抵达贸易遗址后,用丝绸交换于阗玉器;返程时,于阗商人会随商队前往石城,再从石城转道中亚,形成
“中原—西羌—于阗—中亚”的贸易闭环。
阿克力看着出土的玉器,回忆起牧民传说:
“爷爷说。
以前于阗商人会带着玉石来西羌部落,用玉石换我们的羊毛,再和中原人换丝绸,原来这都是真的!”
团队还在遗址内发现了一处简易的星象观测台,石块垒砌的平台上刻着中原星象符号与于阗天文标记。
“这是商队校准方向的地方,”林晓雨解释道,
“中原商队用星象辨别方向,于阗商人则有自己的天文标记,两者结合,确保在昆仑山复杂地形中不迷路。”
为保护于阗商道贸易遗址,团队联合当地文物部门搭建了临时保护棚,还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与风沙情况。同时,团队将遗址发现的文物与石城遗址、墓葬群的文物整合,计划在博物馆新增
“于阗商道”展区,全面展示“中原—西羌—于阗—中亚”的贸易网络。
“重走古商道”研学活动也拓展了路线,新增“玉石道”段。阿克力与李老人、羌巴依一起担任向导,带领学生与游客沿“玉石道”行走,途经山洞营地时,阿克力讲述西羌向导的故事;抵达贸易遗址时,林晓雨解读三方贸易的历史细节。
“以前只知道丝绸之路很有名,没想到咱们昆仑山下还有这么重要的商道,”参与研学的学生陈阳说。
“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做生意、互相帮助,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周航则拍摄了纪录片《于阗商道》,记录勘探过程与研学活动,还采访了于阗古国遗址的考古学者,对比两地文物,讲述
“玉石贸易”对西域文明的影响。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考古爱好者专程来到石城遗址,感受商道文明的魅力。
尽管于阗商道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诸多谜团等待解开:贸易遗址出土的于阗玉器中,有部分刻着特殊符号,目前尚未解读;墓葬群中还有两座墓葬因积水严重,暂时无法挖掘;石城文书中提及的
“波斯商队”,尚未发现相关遗存。
团队制定了长期规划:冬季对积水墓葬进行排水处理,春季启动挖掘;同时,沿于阗商道向西延伸勘探,寻找与波斯商队相关的遗迹;邀请古文字专家继续解读于阗玉器上的符号,探索于阗文化与汉羌文化的更深层交流。
春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石城墓葬群的积水区域。经过一个冬季的排水处理,两座积水墓葬终于具备挖掘条件。苏芮穿着防水服,蹲在墓坑边缘,手中的软毛刷轻柔地拂去棺椁表面的淤泥。
“有东西!”当刷到棺椁东侧时,一枚泛着温润光泽的玉符从淤泥中显露出来,她立刻屏住呼吸,用竹镊子小心将其取出。
玉符呈长方形,长约八厘米,宽约五厘米,质地细腻,是典型的于阗白玉。正面刻着清晰的“三星共照”星象图——三颗星呈三角形排列,周围环绕着细小的星点;背面则刻着三种不同的文字,分别是中原隶书、西羌符号文与于阗佉卢文。
“这绝对是关键文物!”张北炀赶来查看后,立刻安排将玉符送往临时实验室,进行无损检测与文字拓印。
实验室里,林晓雨对照着于阗考古资料与西羌符号图谱,开始初步解读。
“隶书部分能辨认出‘三方’‘盟誓’‘商道’等字,”她指着玉符背面,“西羌符号文里有羊纹图案和‘共护’的符号,佉卢文则需要请于阗文字专家协助解读。”
三天后,于阗文字专家通过远程连线,确认佉卢文记载的内容与隶书、西羌符号文一致,核心是“中原、西羌、于阗三方盟誓,共护商道,共享贸易之利”。
“‘三星共照’星象图不是普通的装饰,”林晓雨结合天文资料补充道,“这三颗星对应猎户座的腰带三星,在魏晋时期的西域,猎户座是商队观测方向的重要星象,‘三星共照’象征三方如星辰般相互依存,共同守护商道。”
玉符的发现,将中原、西羌、于阗的关系从“贸易伙伴”提升到“同盟”层面,也为后续寻找三方交流的遗迹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解读玉符的同时,赵磊带领勘探小队沿于阗商道向西延伸勘探。根据石城文书中“波斯商队经于阗至石城”的记载,结合当地牧民“西边有‘波斯屋’遗迹”的口述,小队重点排查商道沿线的土台区域。
行至距石城约五十里的戈壁滩上,一处高出地面的土台引起了赵磊的注意。土台表面散落着琉璃碎片,用洛阳铲打探时,还挖出了一枚圆形金属币——币面刻着波斯萨珊王朝的国王头像,背面刻着火焰纹。
“是波斯银币!”赵磊兴奋地喊道,“这里就是波斯商队的驿站!”
随着挖掘展开,驿站遗迹的全貌逐渐显露:土台是驿站的主体建筑,分为居住区与储物区,居住区内出土了波斯风格的陶制炊具、羊毛地毯残片,储物区则发现了多件萨珊王朝的琉璃器,器型有碗、瓶、壶等,表面刻着精美的几何纹样。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储物区的角落,苏芮发现了一枚青铜贸易令牌。令牌正面刻着波斯文,背面刻着汉文,经过波斯文字专家解读,汉文内容为“波斯商队赴石城,携琉璃二十件,换中原丝绸五十匹”,波斯文则是相同内容的对照翻译。
“这是波斯商队的通关凭证!”张北炀看着令牌,“证明他们沿于阗商道来到石城,与中原、西羌商人进行贸易,西域作为东西方枢纽的价值,得到了直接实证。”
周航用无人机对驿站周边进行航拍,发现驿站西侧有一条小路通向更远的西方,与中亚撒马尔罕遗址的商道走向一致。
“这条路线连接了波斯、中亚与西域,”周航说,“波斯商队通过这里,将西方的琉璃、银币带到东方,再把中原的丝绸、西羌的皮毛带回西方,形成了真正的跨洲贸易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