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汉羌于阗共贸

作品:《丝路文明

    就在冶炼遗址挖掘接近尾声时,赵磊在遗址北侧的山沟里发现了一片墓葬群。墓葬排列整齐,均为土坑墓,部分墓坑内露出了木质棺椁的痕迹,还有少量散落的琉璃珠与丝绸残片。


    “这些可能是商队遇难者的墓葬,”张北炀推测,


    “山沟地势低洼,容易发生山洪,商队途经此处时可能遭遇意外。如果能挖掘,或许能找到更多贸易物资与文字记录,进一步还原商队的构成与行程。”


    同时,石城文书中提及的


    “南接于阗”路线仍未找到实证。于阗古国以产玉闻名,文书中记载


    “于阗商队携玉石抵石城,换中原丝绸”,但目前尚未发现连接石城与于阗的商道遗迹。


    团队制定了新的计划:秋季启动墓葬群的保护性挖掘,重点寻找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器物与文字资料;同时,沿石城南侧的山地展开勘探,寻找


    “南接于阗”的商道痕迹,以及可能存在的玉石交易遗址。


    秋意渐浓,石城遗址北侧的墓葬群挖掘工作正式启动。为最大程度保护墓内遗存,张北炀团队采用


    “微型探方”挖掘法,将每个墓葬划分为 1米×1米的小探方,赵磊带领队员用竹制工具逐层清理,避免金属器械损伤文物。


    “大家动作轻一点,这里的棺椁木材已经腐朽,小心不要破坏内部结构!”挖掘首个墓葬时,苏芮发现木质棺椁的残片,立刻提醒道。随着土层剥离,一具完整的人骨骨架显露出来,骨架旁整齐摆放着一批器物:左侧是中原式的铁刀与丝绸残片,右侧是西羌的羊毛靴,胸前还散落着三枚中亚琉璃珠。


    “这是商队成员的墓葬!”林晓雨蹲下身观察,


    “铁刀用于防身,丝绸是中原商人常用的货物,羊毛靴适应戈壁气候,琉璃珠则来自中亚,这些器物完全符合多族群商队的特征。”


    在第二个墓葬中,团队有了更重要的发现——一枚青铜印信,印面刻着


    “石城护商”四个字,印钮是星象纹样,与校尉李铜符上的符号一致。


    “这是戍卒护商的凭证!”张北炀激动地说。


    “说明墓主人是负责护送商队的戍卒,印证了石城文书中‘戍卒护送商队’的记载。”


    周航用高清相机记录每一件文物的出土位置,随后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墓葬原始布局:


    “从器物摆放来看,中原器物在左、西羌器物在右、中亚器物在胸,体现了墓主人对不同文化物品的珍视,也反映了商队中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苏芮对人骨进行初步鉴定,发现墓主人年龄约 35岁,骨骼上有轻微的磨损痕迹,推测生前长期骑马行走,符合商队成员的生活特征。


    “这些磨损痕迹与商道上的骑行里程相符,进一步证明墓主人确实是商队中的一员。”


    苏芮补充道。


    挖掘工作持续两周,团队共清理出 8座墓葬,出土文物近百件,涵盖中原、西羌、中亚、甚至疑似于阗的文化遗存。在最西侧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玉器——玉饰呈方形,上面刻着于阗古国特有的卷草纹,与石城文书中


    “于阗商队携玉石”的记载相呼应。


    “这是于阗玉饰!”林晓雨查阅于阗考古资料后确认,


    “于阗玉以质地细腻闻名,是当时中原商队追捧的珍品,这件玉饰的工艺与于阗遗址出土的玉器完全一致,说明墓主人曾与于阗商队有过贸易往来。”


    团队还在一座墓葬的棺椁底部发现了一卷残破的麻布文书,文书上用隶书记录着


    “八月癸卯,商队赴于阗,携丝绸五十匹,待换玉石”,虽然字迹残缺,但


    “赴于阗”


    “换玉石”等关键信息清晰可辨。


    “这是商队前往于阗的行程记录!”林晓雨兴奋地说。


    “为寻找‘南接于阗’的商道提供了直接线索。”


    为解读麻布文书的完整内容,团队邀请西域古文字专家远程协助。通过技术修复与文字比对,最终还原了核心信息:商队计划从石城南下,经


    “昆仑山口”前往于阗,途中需在


    “羌寨驿站”补给,由西羌部落提供向导,这与买买提口中


    “西羌人熟悉昆仑山路线”的说法完全吻合。


    “这些墓葬遗存是商道文明的活化石,”张北炀感慨道,


    “从戍卒到商人,从中原器物到于阗玉器,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千年前多元贸易的繁荣景象。”


    根据麻布文书与于阗玉饰的线索,团队制定了


    “南接于阗商道”的勘探计划。买买提邀请牧区熟悉昆仑山路线的老牧民阿克力担任向导,阿克力手中握着祖传的


    “山道图”,图上用羊毛线标注着山间小路,与文书中


    “昆仑山口”的位置大致相符。


    “这条小路就是我们祖先常走的‘玉石道’,以前西羌人会沿着这条路去于阗换玉石,”阿克力指着地图说。


    “路上有几处山洞,是商队躲避风沙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找到老物件。”


    勘探队沿着


    “玉石道”行进,行至昆仑山口附近时,赵磊发现路面有明显的人工修整痕迹,石块铺就的路面虽已部分坍塌,但仍能看出大致走向。


    “这是商道的路面!”赵磊用洛阳铲打探,挖出了一片中原式的陶片,陶片上刻着


    “粮”字,推测是商队运输粮食时遗留的。


    在一处山洞内,苏芮发现了更重要的遗存——一堆篝火灰烬,灰烬中散落着中原式的陶碗残片、西羌的羊骨,还有一枚于阗风格的小玉珠。


    “这是商队的临时营地!”苏芮分析道,


    “陶碗用于盛饭,羊骨是食物残渣,小玉珠是于阗商人掉落的,证明商队确实曾在这里停留。”


    周航用无人机对山洞周边进行航拍,发现类似的山洞还有三处,沿


    “玉石道”均匀分布,间距约十五里,正好是商队半天的行程。


    “这些山洞是商道的‘避风港’,”周航说。


    “从选址到遗存,都能看出商队对路线的熟悉,背后肯定有西羌向导的协助,印证了麻布文书中‘西羌部落提供向导’的记载。”


    在“玉石道”的终点,靠近于阗古国遗址的区域,团队发现了一处小型贸易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中原丝绸残片、西羌皮毛制品,还有数十件于阗玉器,其中一件玉璧上刻着“汉羌于阗共贸”六个字,边缘还刻着星象纹与羊纹,融合了中原、西羌、于阗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