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祭文石

作品:《丝路文明

    林晓雨说,“祭祀不仅有庄重的仪式,还有轻松的生活交流,这让汉羌融合的历史更加鲜活。”


    不过,阿爷提到的“祭文石”仍未找到。张北炀看着红土坡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


    “‘祭文石’上可能记录着祭祀的祝文、参与祭祀的人员,甚至是当时的贸易约定,找到它,就能更完整地还原‘星台祭’的历史。”


    团队决定,秋季天气凉爽后,继续在红土坡周边勘探,寻找“祭文石”和更多与祭祀相关的遗存。“考古就是这样,总有新的发现,也总有未尽的探索。”


    张北炀对众人说,“但每一次探索,都是在传承这段珍贵的文化历史。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千年前的昆仑山下,曾有过一段汉羌携手、文化共融的美好时光。”


    夕阳下,红土坡的祭台残基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红光,水井遗迹旁插着的考古标记迎风飘扬。


    阿爷拄着胡杨木拐杖,站在祭台旁,轻声唱起了西羌古老的歌谣,歌声在戈壁滩上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祭祀故事,也在呼唤着那段未被完全揭开的历史。


    秋风吹过昆仑山下的戈壁滩,红土坡的红褐色在阳光下愈发浓郁。张北炀团队按照计划,再次来到红土坡,开启寻找“祭文石”的勘探工作。此时的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烈日暴晒,傍晚却寒风刺骨,但团队成员的热情丝毫未减。


    “阿爷说‘祭文石’在祭台附近,咱们按照‘十字勘探法’,以祭台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逐步挖掘。”


    张北炀拿着勘探地图,对众人说,“赵磊,你和我负责东侧区域;周航和苏芮负责西侧;晓雨,你在祭台旁整理之前的勘探记录,随时对比阿爷的口述细节,避免遗漏线索。”


    赵磊拿起洛阳铲,用力插入东侧的红土中。“这里的土层比之前硬很多,下面好像有大块的石头!”挖了约八十厘米,洛阳铲突然被卡住,赵磊兴奋地喊道。


    张北炀立刻上前,两人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红土,一块半埋在土里的青灰色石板渐渐显露出来——石板表面平整,边缘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痕迹,隐约能看到上面刻着模糊的纹路。


    “难道是‘祭文石’?”张北炀的心怦怦直跳,他示意赵磊放慢动作,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石板表面的红土。


    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清理,石板上的文字逐渐清晰——是几行隶书,虽然部分字迹因风化受损,但仍能辨认出“汉羌永和”“秋祭星台”“共守此土”等字样。


    “是‘祭文石’!真的找到了!”张北炀激动地喊道,声音在戈壁滩上回荡。正在西侧勘探的周航和苏芮,以及在祭台旁整理记录的林晓雨,立刻跑了过来,围在石板旁,脸上满是惊喜。


    周航赶紧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石板上的文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些文字太珍贵了!是千年前汉羌共同祭祀的直接文字记录,比任何文物都更有说服力!”


    苏芮则用卷尺测量石板的尺寸:


    “长约八十厘米,宽约五十厘米,厚度约十厘米,材质是当地的青石,这种石头质地坚硬,能保存这么久的文字,太不容易了。”


    团队将“祭文石”小心运回驻地,林晓雨立刻展开解读工作。她查阅了大量魏晋时期的隶书资料和汉羌相关史料,结合阿爷讲述的祭祀传说,一点点还原文字的完整含义。


    几天后,林晓雨在工作会上向众人展示解读成果:


    “‘祭文石’上的文字共有三段,第一段记录了祭祀的时间和目的——‘岁在庚子秋末,汉羌共祭于星台,祈风调雨顺,贸易无滞,牛羊满坡,五谷丰登’,说明祭祀时间确实在秋末,目的是祈求农业、牧业和贸易都能顺利;第二段记录了祭祀的参与人员——‘戍卒校尉李、西羌首领羌杰,率部众共祭’,明确了当时戍卒和西羌的领头人;第三段是共同的誓言——‘汉羌永和,共守此土,世代友好,永不相负’,这是汉羌两族和平共处、文化融合的最有力证据!”


    “‘戍卒校尉李’‘西羌首领羌杰’!”张北炀眼前一亮,“咱们之前发现的竹简上,有提到过‘校尉李’负责屯田事务,没想到他还主持了祭祀活动,这说明当时的戍卒将领不仅管理军事和生产,还负责民族交流事务,角色非常重要。”


    阿爷得知找到“祭文石”的消息后,特意拄着拐杖来到驻地。当他看到石板上的“汉羌永和”字样时,激动得老泪纵横,用西羌语轻声念着上面的文字,又用汉语解释:


    “‘共守此土,世代友好’,这就是我们祖先一直想告诉后人的话啊!千年前他们做到了,现在我们也要做到!”


    林晓雨还发现,“祭文石”上的文字风格兼具中原隶书的规整和西羌文字的粗犷,推测是戍卒和西羌的文书共同书写的:


    “这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文化融合已经深入到文字层面,两族不仅在生活、贸易上交流,还在文化创作上合作,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


    为了让“祭文石”承载的汉羌友好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团队联合博物馆和当地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首先,博物馆在“星台共祭”专题展览中增设“祭文石专区”,将“祭文石”真品放在特制的展柜里,旁边设置电子屏,循环播放林晓雨的解读视频和阿爷讲述的传说故事。展柜前还安排了讲解员,用汉、羌两种语言向观众介绍“祭文石”的历史意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观。


    “以前只听老人说过汉羌友好的故事,今天看到‘祭文石’,才知道千年前真的有这样的誓言,太感动了!”一位当地居民看完展览后,感慨地说。


    其次,团队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开展“汉羌友好”主题征文活动。孩子们以“祭文石”的誓言为灵感,写下自己对民族友好的理解,有的孩子写道:


    “千年前,戍卒和西羌首领发誓要世代友好;现在,我要和班里的羌族同学做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守护我们的家乡。”


    优秀的征文被汇编成小册子,发放给当地的学校和牧民定居点,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


    苏芮还设计了“祭文石拓片体验活动”,在博物馆的广场上,她教观众用传统的拓印方法,在宣纸上拓印“汉羌永和”“世代友好”等字样。“通过亲手拓印,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祭文石’的文化魅力。”


    苏芮说,“很多观众拓印完后,都会把拓片带回家,挂在墙上,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