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东去驿道
作品:《丝路文明》 周航则拍摄了纪录片《祭文石的故事》,纪录片从寻找“祭文石”的勘探过程说起,记录了文字解读、阿爷的反应、文化活动的开展,最后以孩子们的征文朗诵结尾,充满了温暖的人文气息。
纪录片不仅在当地电视台播放,还在短视频平台上线,短短几天就获得了上百万的播放量,让更多人了解到昆仑山下这段汉羌融合的历史。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团队在“祭文石”出土的东侧区域,又有了新的发现——一处小型的祭祀用品储存坑。坑内出土了几件完整的陶制祭器,包括绘有星象羊纹的陶壶、刻有“共祭”字样的陶盘,还有几串用兽骨和玉石制作的祭祀饰品。
“这些祭器的工艺比之前发现的更精美,应该是专门为重要祭祀活动制作的。”
苏芮仔细清理着陶壶,“你看这个陶壶,上面的星象纹样比陶豆上的更详细,不仅有北斗七星,还有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和氐宿,说明当时戍卒的天文观测水平已经很高,能准确识别多个星宿。”
林晓雨则结合“祭文石”的记载和新出土的祭器,还原出更完整的祭祀流程:
“重要祭祀时,戍卒和西羌会先在‘祭文石’前宣读誓言,然后将粮食、羊肉放入陶鼎、陶壶,摆放在祭台上,接着戍卒念祝文,西羌吹笛跳舞,最后将祭祀饰品分发给参与人员,象征着‘共享福泽’。”
虽然红土坡的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张北炀知道,还有更多的历史细节等待挖掘。
“‘祭文石’提到‘戍卒校尉李’和‘西羌首领羌杰’,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没有更多线索;祭祀用品储存坑周围,可能还有更多的遗存;而且,当时汉羌之间的文化交流,除了祭祀、贸易,在手工业、农业技术等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体现,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团队决定,来年春天,继续在红土坡及周边区域开展勘探,同时扩大研究范围,结合周边的屯田遗址、互市遗址、墓葬遗址,构建更完整的“魏晋汉羌融合文化圈”研究体系。
“考古工作就像拼图,每一次发现都是一块重要的拼图。”
张北炀站在红土坡上,望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我们现在已经拼出了汉羌融合的大致轮廓,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补充。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拼出更完整、更生动的历史图景,让这段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祭文石”在余晖中泛着柔和的光,祭台残基、水井遗迹与远处的“戍卒星台”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汉羌两族携手共生的美好故事。
春风再度吹拂昆仑山下的红土坡,祭祀坑周边的勘探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苏芮蹲在新划定的探方内,手中的软毛刷轻柔地拂过泛红的土层,阳光透过防风棚的缝隙,在她专注的侧脸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哥,这里有东西!”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轻颤,手中的刷子停在一片露出尖角的木质残片上。
张北炀立刻俯身查看,小心翼翼地用竹镊子拨开残片周围的泥土。随着清理范围扩大,几枚大小不一的木质文书残片渐渐显露,表面虽有碳化痕迹,但清晰的墨字依然顽强地留存。
“快,用保鲜膜轻轻包裹,避免水分流失!”张北炀叮嘱道,眼中难掩激动——木质文书比竹简更难保存,能在戈壁滩的干燥环境中留存至今,已是奇迹。
带回驻地后,团队用低温烘干设备对文书残片进行处理,林晓雨则迫不及待地展开解读。
“‘校尉李屯田教羌,授以耧车之法’”,她指着最长的一枚残片,轻声念出。
“‘羌杰感其诚,赠良马三匹,助戍卒巡边’!”
“是祭文石上的校尉李和羌杰!”周航放下相机,凑到残片前。
“这就把人物和事迹对应起来了,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具体行动的鲜活形象!”
张北炀凝视着残片上的字迹,若有所思:
“‘东去驿道’这四个字很关键,说明他们不仅有农业技术交流和物资馈赠,还共同维护着一条向东的驿道,这很可能是丝路的支线,用来保障贸易和信息传递。”
团队立刻整理线索,决定沿着“东去驿道”的方向展开勘探。买买提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带路:
“我爷爷说过,红土坡东边有一条‘古路’,路面比周围的戈壁硬很多,下雨天不会积水,说不定就是你们要找的驿道!”
在买买提的指引下,团队驱车向东行驶约十里,一片开阔的戈壁滩上,一条隐约的路径映入眼帘。路径宽约三米,两侧与周边松散的沙土不同,呈现出紧实的灰褐色,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伸向远方。
“就是这里!”赵磊跳下越野车,拿起洛阳铲插入路面。
“土层紧实,里面有碎石和草木灰,是典型的中原夯筑工艺!”他连续打探多个点位,确认这条路径的夯筑范围与宽度一致,绝非自然形成。
周航操控无人机升空,航拍画面清晰显示,这条驿道从红土坡延伸至东侧的绿洲边缘,全长约五里,中途还有几处凸起的石垒,像是路标。
“你看这些石垒,”周航指着屏幕。
“造型是西羌常用的堆石方式,上面还刻着简单的羊纹,说明是汉羌共同修建的!”
众人沿着驿道徒步勘察,苏芮在路边的草丛中发现了一枚锈蚀的五铢钱和几片羌式陶片。
“五铢钱是中原流通货币,羌式陶片是西羌牧民的生活用品,两者出现在驿道旁,证明这里曾经人来人往,是贸易和通行的重要通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驿道中段,赵磊发现了一段残存的水渠。水渠宽约五十厘米,深约三十厘米,渠壁用红土混合石块砌成,内侧还涂抹了一层细密的草木灰。
“这种砌渠工艺,既有中原屯田水利的规整,又借鉴了西羌节水的技巧,”张北炀蹲下身观察。
“你看渠底的坡度设计,能让水流缓慢流动,减少蒸发,非常适应戈壁滩的气候。”
林晓雨立刻联想到文书残片的记载:
“这就是‘校尉李屯田教羌’的实物证据!他不仅把中原的耧车技术教给西羌,还带来了先进的水利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农业,而驿道和水渠相连,正好方便粮食和物资的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