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星台祭祀
作品:《丝路文明》 “‘汉羌共祭’!”林晓雨惊呼出声,“这是戍卒与西羌共同祭祀的直接证据!阿爷的传说成真了!”
张北炀拿着陶鼎,仔细观察:
“陶鼎的形制是中原风格,但底部的铭文却体现了汉羌融合,而且鼎内还有残留的谷物和羊肉骨头,说明这就是当时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物。”
赵磊在祭台的另一侧,也有了新发现——一个陶豆半埋在红土中,豆盘上绘着精美的纹样。“张哥,你看这个陶豆!”赵磊小心地将陶豆取出,“上面又有星星,又有羊!”
众人围过去一看,陶豆的豆盘上,一侧绘着北斗七星的纹样,另一侧绘着一只站立的羊,羊的周围还刻着细小的羌文符号。“太神奇了!”苏芮激动地说,“星象纹样代表中原的天文文化,羊纹代表西羌的图腾,羌文符号则是西羌的文字,这一件陶豆,就融合了汉羌两族的文化元素!”
林晓雨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
“陶鼎‘汉羌共祭’铭文,证明祭祀的联合属性;陶豆星象与羊纹结合,体现文化融合;鼎内残留的谷物和羊肉,说明祭祀时使用的祭品来自中原农耕与西羌游牧,这些发现完整还原了‘星台祭’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祭台周围继续挖掘,又出土了几件陶制祭器——有绘着五谷纹的陶碗,有刻着羌文的陶杯,还有一件小型的陶制羊形摆件。每一件祭器都体现着汉羌文化的融合,让众人对“星台祭”的仪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你看这个陶碗。”
张北炀拿着五谷纹陶碗,对众人说,“五谷纹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象征,而碗的造型却带有西羌陶器的特点,口沿较宽,方便盛放食物。这说明当时的祭器,很可能是汉羌工匠共同制作的,或者是互相借鉴工艺的结果。”
周航则将这些祭器的细节拍摄下来,制作成图文展板:
“这些祭器是最好的文化融合教材,比任何文字都更有说服力。以后展览的时候,一定要把它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为了更深入地解读“星台祭”的文化内涵,林晓雨查阅了大量史料,还再次邀请阿爷来到驻地,结合祭器与传说,还原祭祀仪式的完整流程。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中原祭祀天地时,会‘设坛位,陈祭品,诵祝文’,而阿爷说西羌祭祀时会‘吹笛、跳羊皮舞’。”
林晓雨结合史料与口述,向众人介绍,“从出土的祭器来看,‘星台祭’融合了两者的仪式——戍卒负责设坛、陈祭品(陶鼎、陶碗盛放粮食羊肉)、诵祝文,西羌负责演奏乐器、跳羊皮舞,最后共同向天地和星象祈祷。”
阿爷看着出土的陶制羊形摆件,点点头:
“这个羊摆件,就是祭祀时放在祭台中央的,代表我们西羌的图腾,祈求羊神保佑;而那些有星星的陶豆,代表戍卒的星神,祈求星神保佑贸易和农时。”
张北炀补充道:
“‘星台祭’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戍卒与西羌通过共同祭祀,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巩固了贸易关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同化,而是双方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团队还发现,祭器上的星象纹样与“戍卒星台”的观测数据完全一致,陶鼎内残留的谷物种类与屯田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相同,羊肉骨头则与互市遗址出土的羊骨属于同一品种。“这说明‘星台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戍卒的天文观测、屯田生产、互市贸易紧密相关。”
林晓雨说,“观星确定祭祀时间,屯田提供祭祀粮食,互市带来祭祀牛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羌融合的文化链。”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文化融合的历史,团队决定将这些发现整理成研究报告,同时筹备“星台共祭——魏晋汉羌文化融合”专题展览。
专题展览在博物馆开展当天,阿爷被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展厅的前排。当他看到出土的陶鼎、陶豆和陶羊摆件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没想到我爷爷讲的故事,真的能被这么多人看到,我们西羌和中原人的友谊,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了!”
展厅内,“汉羌共祭”陶鼎被放在最中央的展柜里,旁边的电子屏上播放着周航拍摄的纪录片《红土坡上的共祭》——纪录片以阿爷的口述为线索,通过动画还原祭祀场景,还采访了林晓雨和买买提,解读祭器背后的文化内涵。
“祭器复刻体验区”前围满了观众,孩子们拿着陶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模仿制作陶豆纹样,有的画星星,有的画羊,还有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我要画一个星星和羊在一起的陶豆。”
一个孩子兴奋地说,“就像千年前的人一样,让它们做好朋友!”
团队还邀请阿爷和几位西羌牧民,在展厅内表演了传统的羊皮舞。阿爷吹着古老的羌笛,牧民们穿着羊皮袄,随着笛声翩翩起舞,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就是‘星台祭’时跳的羊皮舞。”
阿爷一边吹笛一边说,“现在跳给大家看,就是想让这种文化一直传下去。”
展览还走进了当地的中小学,团队成员带着复刻的祭器,给孩子们讲述“星台祭”的故事。苏芮还设计了“绘制融合纹样”活动,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汉羌融合纹样”。有的孩子画了戍卒和牧民手拉手,有的画了星象与羊纹交织,还有的画了祭台周围摆满了中原的粮食和西羌的牛羊。
“这些孩子的画,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张北炀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慨地说,“他们或许还不懂考古和历史的专业知识,但他们能理解‘友谊’‘融合’的含义,这就足够了。只要这种理解能一代代传下去,这段汉羌融合的历史,就永远不会被忘记。”
展览开展的同时,团队在红土坡祭台旁的勘探工作仍在继续。这天上午,赵磊在清理祭台西侧的土层时,突然发现了一口水井的遗迹——井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井壁用红土和石块加固,井底还残留着一个木质的勺子,勺柄上刻着两个字:
“共饮”。
“‘共饮’!”张北炀看到木勺上的字,激动地说,“这说明这口井是戍卒与西羌共同使用的,他们不仅一起祭祀,还一起饮水,这种生活上的共享,更能体现彼此的信任与融合。”
阿爷看到水井遗迹时,笑着说:
“我爷爷说,红土坡有一口‘友谊井’,戍卒和西羌的人都在那里打水,夏天的时候,还会一起在井边乘凉,交换彼此的故事。没想到真的找到了!”
团队在井底还发现了几片陶片,与祭台出土的陶碗属于同一批器物,说明当时祭祀前后,人们会在井边饮水、休息。“这口井的发现,补充了‘星台祭’的生活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