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汉羌共祭

作品:《丝路文明

    “这会不会就是‘天文密语’的由来?”林晓雨将这个发现告诉团队,


    “戍卒用星象作为‘暗号’,既方便在没有文字传递的情况下沟通,又能避免被外人知晓,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文化约定,代代相传就成了传说。”


    张北炀觉得这个猜想很有道理,他带着木牍来到牧民定居点,向老牧民请教。一位九十岁的老牧民看着木牍上的


    “北斗指寅”,笑着说道:


    “这是‘要粮食’的意思!以前我们祖先看到北斗指向寅方,就知道戍卒的粮食不够了,会赶着牛羊送过去。”


    虽然无法完全证实,但这种基于文化传承的解读,让


    “天文密语”有了温度。林晓雨将这些传说与猜想整理成文字,补充到《古承实纪》中:


    “这些‘密语’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破解,但它们承载的戍卒与牧民的信任,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里。”


    为了让这份文化传承延续下去,团队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


    “我眼中的戍卒故事”绘画活动。孩子们拿起画笔,有的画戍卒与西羌牧民交换物资的场景,有的画墓主人带着铜镜与银饰的样子,还有的画


    “北斗指寅”的星象图。


    当孩子们将画作送到团队手中时,张北炀的眼眶湿润了。一幅画里,一个孩子用彩色笔画出


    “戍卒星台”,台下是手拉手的戍卒、牧民和现代人,旁边写着:


    “我们都是好朋友,要永远记住他们的故事。”


    张北炀知道,这些孩子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他将孩子们的画作捐赠给博物馆,与铜镜、银饰、木牍一起展出。


    冬末的戈壁滩还带着寒意,买买提却骑着马,带着一位身着传统羊皮袄的老人,急匆匆赶到考古驻地。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手里拄着一根胡杨木拐杖,杖头刻着简单的羊纹。


    “张老师,这位是我们牧区的百岁老人阿爷,他听说你们在找戍卒和西羌的故事,特意让我带他来,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们!”买买提扶着老人坐下,递过一杯热奶茶。


    阿爷喝了口奶茶,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


    “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星台祭’的故事。每年秋末,天快冷的时候,中原的戍卒和我们西羌的祖先,会在星台旁边的红土坡上,一起祭祀天地。杀羊、献粮,对着星星祈祷,求来年贸易顺利,牛羊兴旺,庄稼丰收。”


    张北炀立刻坐直身子,拿出笔记本:


    “阿爷,您还记得红土坡的具体位置吗?祭祀的时候,还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吗?”


    阿爷闭上眼睛,回忆了片刻,用拐杖指着东南方向:


    “红土坡在星台东南边,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祭祀的时候,会用石头垒一个台子,上面放陶做的罐子,里面装着粮食和羊肉。戍卒会念一些听不懂的话,我们的祖先会吹笛子,跳羊皮舞。”


    林晓雨激动地说:


    “这和我们之前发现的互市遗址、墓葬文物完全吻合!戍卒和西羌不仅有贸易往来,还有共同的祭祀活动,这是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证据!”


    阿爷又补充道:


    “我爷爷说,红土坡的祭台旁边,还有一块刻着字的石头,叫‘祭文石’,上面记着祭祀的规矩。后来风沙大,石头和祭台都被埋住了,再也没人去祭祀了。”


    张北炀握着阿爷的手,诚恳地说:


    “阿爷,谢谢您告诉我们这些。明年春天,我们就去红土坡勘探,一定找到祭台和‘祭文石’,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


    阿爷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羊骨护身符,递给张北炀:


    “这个给你,是我们西羌的护身符,能保佑你们找到想找的东西,也保佑这片土地的故事不被忘记。”


    冬去春来,戈壁滩上的积雪融化,红土坡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红褐色,格外显眼。张北炀团队提前做好勘探准备,周航用无人机对红土坡进行航拍,绘制出详细的地形地图;赵磊检查勘探工具,将洛阳铲、软毛刷、卷尺等一一清点;苏芮则准备好文物保护设备,以防发现易碎的祭器;林晓雨则整理阿爷讲述的传说细节,与史料中的祭祀记载进行对比,推测祭台的可能形制。


    “根据阿爷的描述,祭台是用石头垒砌的,面积应该不小,而且位于红土坡的高处,方便祭祀时仰望星空。”


    林晓雨指着航拍图,“这里的红土坡顶部有一块相对平坦的区域,土层颜色比周围深,很可能是祭台的位置。”


    张北炀点点头,对众人说:


    “咱们今天先从红土坡顶部开始勘探,赵磊和我用洛阳铲打探土层,确定是否有石砌遗迹;周航负责拍摄记录,注意捕捉土层变化的细节;苏芮和晓雨在旁边准备,一旦发现遗迹,立刻开展清理工作。”


    众人抵达红土坡顶部,赵磊拿起洛阳铲,垂直插入土层。“这里的土很松,下面好像有硬东西!”刚挖了约五十厘米,赵磊就喊道。张北炀立刻接过洛阳铲,轻轻转动,拔出后,铲尖上沾着一小块灰色的石头——石头边缘整齐,明显是人工切割过的。


    “是祭台的石头!”张北炀兴奋地说,“咱们就在这里开挖,注意不要损坏下面的遗迹!”


    赵磊和张北炀用小铲子小心清理表层红土,苏芮则用软毛刷拂去石头表面的泥土。随着红土被一点点剥离,一个石砌祭台的残基渐渐显露出来——祭台呈方形,边长约三米,残存的石墙高约二十厘米,石块之间用红土混合草木灰粘合,虽然部分石块已经松动,但依然能看出规整的砌筑痕迹。


    “和阿爷说的一样,是石砌祭台!”苏芮激动地说,“你看这些石块,都是经过加工的,大小基本一致,说明当时的祭祀活动很正规,不是随意举行的。”


    周航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祭台残基,嘴里念叨着:


    “这些照片一定要保存好,和阿爷的口述传说对应起来,就是最生动的历史证据。”


    就在众人清理祭台残基时,苏芮的软毛刷突然碰到了一个陶制器物的边缘。“张哥,这里有东西!”她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红土,一个陶鼎的顶部渐渐显露出来。


    张北炀立刻示意众人停止挖掘,亲自接过软毛刷,蹲在祭台中央,轻轻拂去陶鼎表面的红土。陶鼎的全貌很快展现——鼎高约十五厘米,口径约十厘米,腹部刻着简单的弦纹,底部却刻着四个清晰的汉字:


    “汉羌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