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星台下的贸易

作品:《丝路文明

    周航则拍摄了短片《星台下的贸易》,短片以木牍记载为线索,通过动画还原互市场景,还采访了林晓雨和中亚学者卡里莫夫,解读贸易背后的文化交融。


    “短片时长五分钟,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周航说。


    “我们还会制作双语字幕,让国外观众也能了解这段历史。”


    流动展览第一站走进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当学生们看到互动沙盘时,立刻围了上来,好奇地移动着模型。


    “老师,这个星台为什么能确定互市时间呀?”一个学生指着沙盘上的


    “戍卒星台”问道。


    林晓雨笑着解释:


    “因为当时没有日历,戍卒们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来确定日期,比如看到大火星出现在正南天,就知道互市的日子到了。这就像咱们现在看日历确定开学时间一样,只不过他们的‘日历’在天上。”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围着短片播放设备,观看《星台下的贸易》。


    “原来千年前的戍卒不仅会打仗、种地,还会做‘贸易监督官’!”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他们太厉害了,既保护了边疆,又促进了贸易!”


    流动展览还走进了牧区的牧民定居点。当买买提看到沙盘上的


    “西羌互市”场景时,激动地对身边的牧民说道:


    “咱们的祖辈就是这样和中原人做生意的!用羊皮换粮食,用牛羊换布匹,一直都是好朋友!”


    张北炀看着牧民们围着沙盘讨论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


    “流动展览不仅是科普,更是在传承民族交流的记忆。让年轻人和牧民们了解这段历史,能让他们更珍惜现在的民族团结,这也是考古工作的意义所在。”


    冬去春来,戈壁滩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张北炀团队趁着天气转暖,再次投入到互市遗址的挖掘工作中。这天上午,赵磊在互市遗址西北侧清理土层时,突然发现了一处墓葬的痕迹。


    “张哥,这里有石板!”赵磊喊道。众人围过去,只见地表下约一米处,露出了几块规整的石板,石板之间的缝隙用泥土填充,明显是人为修建的。


    “是墓葬!”张北炀立刻安排挖掘,


    “小心清理,别损坏墓内的文物!”


    随着石板被逐一揭开,一座小型墓葬的全貌显露出来。墓葬为土坑墓,墓主人的骨架保存完好,身旁摆放着两件陪葬品——一面中原风格的铜镜和一件羌式银饰。


    “铜镜是魏晋时期的‘位至三公’镜,常见于中原地区;银饰是西羌部落的典型饰品,上面刻着羊纹。”


    苏芮仔细观察着陪葬品,


    “这说明墓主人可能是与西羌有密切关系的中原人,或者是与中原人通婚的西羌人,是民族融合的直接见证!”


    林晓雨则对墓主人的骨架进行了初步鉴定:


    “从骨架的骨骼特征和牙齿磨损程度来看,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四十岁,生前可能从事过体力劳动,与戍卒或贸易商人的身份相符。”


    然而,墓葬中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既没有墓志铭,也没有带有文字的器物,墓主人的具体身份成了谜。


    “他是戍卒?还是贸易商人?或者是西羌部落的首领?”周航疑惑地说。


    “没有文字记载,很难确定他的身份。”


    更让人困惑的是,之前发现的木牍中,有几篇提到


    “天文密语”,如


    “北斗指寅,密语传烽”


    “星中之时,暗号相认”,但由于缺乏上下文,这些


    “密语”的含义始终无法破解。


    “‘天文密语’可能是戍卒之间传递军事信息的暗号,也可能是贸易中的保密用语。”


    林晓雨皱着眉头说。


    “但没有更多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用途。”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张北炀决定邀请语言学家和考古人类学家加入团队。


    “墓主人的身份可以通过 DNA检测和骨骼同位素分析进一步确定,‘天文密语’则需要语言学家结合同期的军事、贸易文献进行解读。”


    张北炀对团队成员说。


    “虽然这些谜团暂时无法解开,但每一个未解之谜,都指引着我们继续探索的方向。”


    站在新发现的墓葬旁,张北炀望向远处的


    “戍卒星台”,心里充满了期待。从屯田竹简到青铜星象仪器,从山洞壁画到互市遗址,再到如今的民族融合墓葬,每一次发现都让魏晋时期西域的历史更加丰满,也留下了新的谜团。


    “考古就是在不断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接近真相。”


    张北炀说。


    “墓主人的身份、‘天文密语’的含义,这些谜团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张北炀将墓葬中的铜镜与银饰小心收好,带回驻地后,特意邀请买买提和几位年长的牧民前来辨认。当买买提看到那件羌式银饰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轻轻抚摸着银饰上的羊纹,语气带着激动:


    “这是我们西羌古老的‘吉祥羊’纹样!以前奶奶告诉我,只有部落里与外族人通婚的人,才会佩戴这样的银饰,寓意着两族和睦。”


    林晓雨立刻追问:


    “那您知道这种银饰通常会和什么物品一起佩戴吗?”


    买买提思索片刻,指着铜镜说道:


    “中原人的铜镜!奶奶说。


    以前咱们部落有人嫁给中原的商人,出嫁时就会带着‘吉祥羊’银饰,还会收下对方送的铜镜,说这是‘以镜为信,以银为证’,象征着永远不忘记两族的情谊。”


    这番话让众人茅塞顿开。张北炀看着铜镜上


    “位至三公”的铭文,又看了看银饰的羊纹,恍然大悟:


    “墓主人很可能是中原戍卒与西羌女子的丈夫!他带着铜镜与银饰下葬,是想把这份跨民族的情谊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正是千年前民族融合的鲜活见证啊!”


    周航立刻用相机拍下银饰与铜镜的细节,计划将这个故事加入《星台下的贸易》短片的番外篇:


    “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比任何史料都更能体现戍卒与西羌的深厚情谊,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


    对于木牍上的“天文密语”,林晓雨没有执着于文字破解,而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寻找线索。她翻阅了当地牧民的口述史资料,发现其中有一段关于


    “星语传信”的传说道:


    古时候,牧民和戍卒约定,看到北斗星指向特定方向时,就知道对方需要帮助,会带着物资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