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西羌互市

作品:《丝路文明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将木牍带回驻地,进行细致的清理和解读。由于木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解读工作进展顺利。林晓雨联合西北大学的历史学者,通过比对史料,还原出


    “西羌互市”的全貌。


    “根据木牍记载和《后汉书?西羌传》的史料。”


    林晓雨在工作会上向众人介绍,


    “当时的‘西羌互市’每月一次,时间定在‘星中之日’——即特定星宿出现在正南天的日子。互市地点在‘星台西南十里,沙梁之东’,戍卒负责监督贸易过程,记录交易的货物种类和数量,还会用中原的粮食、布匹交换西羌的皮毛、牲畜和药材。”


    她指着木牍上的一段文字:


    “‘互市一次,得羊三十,皮五十,以粮百石易之’,这说明当时的贸易规模不小,而且是以物易物的形式,体现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的物资互补。”


    周航立刻拿出地图,在“戍卒星台”西南方向标注出“沙梁之东”的位置:


    “咱们明天就去这个区域勘探,说不定能找到互市遗址!”


    第二天一早,团队带着勘探工具,朝着


    “星台西南十里”的方向出发。冬季的戈壁滩寒风刺骨,赵磊裹紧了外套,手里的洛阳铲在沙地上不断打探。


    “张哥,这里的土层有问题!”走到一处沙梁东侧时,赵磊突然喊道,


    “洛阳铲下去,触到了坚硬的夯土层,而且范围很大!”


    张北炀立刻让人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航拍,屏幕上清晰显示出一片约两百平方米的夯土平台,平台边缘还残留着石块垒砌的痕迹。


    “这就是互市遗址!”张北炀激动地说。


    “夯土平台是贸易时摆放货物的地方,石块垒砌的痕迹是用来划分不同贸易区域的!”


    众人立刻开始清理地表,苏芮在平台西侧发现了几片羌式陶片——陶片呈红褐色,表面有独特的绳纹,与中原陶片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是西羌部落的典型陶器!”苏芮兴奋地说。


    “和木牍记载的‘西羌来市’完全吻合!”


    周航则在平台中央发现了几枚磨损严重的五铢钱:


    “这是汉代至魏晋时期流通的货币,虽然当时互市以物易物为主,但也有少量货币流通,这些五铢钱就是最好的证据!”


    赵磊继续在平台周边挖掘,又发现了几处烧火的痕迹和动物骨骼:


    “这里应该是互市时煮茶、烤肉的地方,动物骨骼是羊骨,和木牍上‘得羊三十’的记载一致!”


    站在互市遗址的夯土平台上,张北炀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热闹场景——戍卒们有条不紊地监督着贸易,西羌牧民牵着牛羊,驮着皮毛,与中原商人交换粮食和布匹,平台上炊烟袅袅,吆喝声、谈笑声回荡在戈壁滩上。


    “这里不仅是物资交换的场所,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


    张北炀感慨地说。


    “戍卒们用星象确定时间,用公平监督保障贸易,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市遗址的发现,再次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几天后,张北炀接到了大卫的电话,这次大卫的语气格外郑重:


    “张,我带着几位中亚考古学者来到中国了,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遗址,发现了与你们互市遗址同期的贸易文物,希望能和你们交流一下,或许能有新的发现。”


    考虑到此次交流不涉及数据共享,仅为学术观点交流,张北炀同意了大卫的请求,约定在考古驻地见面。


    见面当天,大卫带着三位中亚学者来到驻地。刚坐下,大卫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叠照片:


    “你们看,这是撒马尔罕遗址出土的羌式陶片,和你们互市遗址发现的陶片工艺、纹样几乎一致!还有这些中原风格的丝绸残片,应该是通过西域贸易传到中亚的。”


    张北炀接过照片,仔细对比团队拍摄的羌式陶片照片,果然,两者的绳纹风格、陶土成分极为相似。


    “这说明当时的西域贸易网络不仅连接了中原与西羌,还辐射到了中亚地区。”


    张北炀说。


    “戍卒监督的‘西羌互市’,很可能是这个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中亚学者卡里莫夫教授补充道:


    “撒马尔罕遗址出土的文献中,提到过‘东方星台之市’,当时我们不知道‘星台’指什么,现在看到你们的‘戍卒星台’,终于明白了!这说明‘星台互市’在当时的中亚贸易圈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林晓雨拿出木牍照片,向大卫和中亚学者介绍:


    “根据木牍记载,‘西羌互市’的货物会通过‘丝路支线’运往西方,这与撒马尔罕遗址发现的中原文物相呼应,证明魏晋时期,即使中原政权更迭,西域的贸易通道依然畅通,戍卒们在维护贸易通道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两天的深入交流,双方形成了


    “魏晋西域贸易文化圈”的研究共识——以


    “戍卒星台”为时间校准中心,以


    “西羌互市”为节点,连接中原、西羌与中亚的贸易网络,不仅实现了物资交换,更促进了天文历法、手工业技术、民族文化的交融。


    “虽然我们不能共享文物数据,但这样的学术观点交流,同样能推动历史研究。”


    大卫感慨地说。


    “你们的发现,让我们对魏晋时期西域贸易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张北炀笑着说道:


    “学术交流的核心是观点碰撞与共识形成,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交流,共同还原历史的真相,但前提是尊重各国的文化主权和文物保护法规。”


    互市遗址发现后,张北炀团队决定将


    “戍卒与丝路贸易”作为新的科普主题,联合博物馆开展流动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戍卒在丝路贸易中的作用。


    苏芮负责制作互动沙盘,她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用沙土还原了


    “戍卒星台”“互市遗址”“屯田区”“营房区”的空间关系,还制作了微型的戍卒、西羌牧民模型,放置在沙盘相应位置。


    “观众可以通过移动模型,模拟互市贸易的过程。”


    苏芮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比如将‘戍卒’模型移到互市遗址,就能看到他们监督贸易的场景;将‘西羌牧民’模型移到屯田区,就能体现物资交换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