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木牍上的字迹
作品:《丝路文明》 与此同时,“戍卒观星——魏晋西域天文智慧”主题展的筹备工作也接近尾声。
博物馆按照团队的建议,在展厅内设置了“星象观测体验区”摆放着青铜星象仪器的复制品,观众可以亲手转动齿轮,调整仪器角度,模拟戍卒观星的过程;
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周航拍摄的纪录片,详细介绍“戍卒星台”的发现、青铜仪器的研究过程和观星台账的解读。
开展当天,博物馆人头攒动。许多观众在体验区驻足,亲手操作星象仪器复制品,感受古代天文观测的魅力;孩子们围在观星台账复制品前,听讲解员讲述戍卒观星指导农耕的故事;老人们则在青铜仪器真品展柜前,感慨着千年前的科技智慧。
买买提也带着牧民们来到展厅,当看到“星台坡”
的复原模型时,他激动地对身边的牧民说道:
“这就是爷爷给我讲的‘星台坡’!没想到千年前真的有戍卒在这里观星,咱们的传说成真了!”
展览结束后,李所长找到张北炀,递过一份观众反馈报告:
“这次展览的反响特别好,很多观众说通过展览,第一次了解到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天文智慧,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不少学校希望能组织学生来参观,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张北炀接过报告,心里满是欣慰。他抬头望向展厅内的青铜星象仪器,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夜晚,戍卒们在“星台坡”
上,手持仪器,仰望星空,记录着星宿的位置变化,期盼着丰收与和平。
回到考古驻地后,团队开始整理“戍卒星台”
及房屋遗迹的所有资料,准备补充到《古承实纪》中。张北炀在书的后记中写道:
“从屯田竹简到青铜星象仪器,从山洞壁画到观星台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千年前戍卒们的故事——他们不仅是边疆的守护者,是农耕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天文智慧的传承者。这些故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历史的奥秘,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天晚上,众人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未来的计划。“房屋遗迹还有部分没有挖掘,说不定下面还有更多与观星相关的文物。”
赵磊说。
“等明年开春,咱们可以继续挖掘,看看能不能找到戍卒们观星时用的其他工具。”
周航则计划拍摄一部系列纪录片,将从屯田竹简到星象仪器的发现过程串联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昆仑山下的这段历史。“我还想采访一些天文考古专家,深入解读戍卒的天文智慧,让纪录片更有深度。”
林晓雨则说道:
“我想结合观星台账和史料,研究魏晋时期西域的历法制度,看看戍卒们的观星数据对当时的历法有什么影响。”
张北炀看着众人充满干劲的样子,笑着说道:
“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咱们一步一步来。只要我们坚持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就一定能挖掘出更多尘封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我们的文化。”
篝火的火苗在夜风中跳动,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不远处“戍卒星台”
的方向。在昆仑山下,这段关于戍卒、星象与智慧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张北炀和他的团队,也将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在考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更多与历史对话、传承文明的篇章。
入冬后的昆仑山下,第一场雪悄然而至,薄薄的积雪覆盖了戈壁滩,给单调的土黄色增添了一抹素白。张北炀站在
“戍卒星台”旁的半地穴房屋遗迹前,看着积雪下隐约可见的夯土层,对身边的团队成员说道:
“冬季积雪能保护土层结构,减少风沙侵蚀,正是挖掘的好时机。咱们今天重点清理房屋西北墙角,之前勘探时,洛阳铲在这里触到了硬物,说不定有隐藏遗迹。”
赵磊踩着积雪,扛着铁锹走到墙角,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积雪融化后的泥土有些湿润,他每挖一铲,都要仔细观察土层变化。
“张哥,这里的土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挖了约三十厘米深,赵磊突然停下,
“土层更紧实,还夹杂着少量木炭,像是人为填埋的!”
张北炀立刻蹲下身,用手拨开表面的泥土,果然,下方的土层呈现出规则的方形轮廓。
“是窖穴!”他兴奋地说。
“戍卒们可能在这里储存重要物品,快拿软毛刷来,小心清理!”
苏芮立刻递过软毛刷,众人围在窖穴周围,屏住呼吸看着赵磊一点点清理。随着泥土被剥离,一个约半米见方的木质窖穴渐渐显露出来——窖穴四壁由胡杨木拼接而成,虽然部分木材已经腐朽,但依然能看出完整的方形结构。
“里面有东西!”周航举着相机,突然喊道。众人顺着他的镜头看去,窖穴底部隐约露出几片泛黄的木牍,上面似乎还留有墨痕。
张北炀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示意赵磊停止挖掘,亲自接过软毛刷,蹲在窖穴旁,像呵护婴儿般轻轻拂去木牍表面的泥土。
“是观星数据!”当第一片木牍上的字迹显露时,张北炀忍不住惊呼,
“你看这行‘十一月壬寅,夜半北斗斗柄指北,昼长三尺’,和咱们之前发现的观星台账格式一致!”
随着更多木牍被清理出来,众人发现,这些木牍不仅记录着观星数据,还有几篇涉及
“西羌互市”的内容。
“‘三月戊申,西羌来市,以星中为期’。”
林晓雨拿着一片木牍,轻声念道,
“‘互市之日,戍卒十人往监,记货殖之数’——这说明当时戍卒不仅负责观星,还参与监督与西羌部落的贸易活动,而且互市的时间是根据星象来确定的!”
“星象确定互市时间?”苏芮惊讶地说。
“难道‘戍卒星台’不仅是天文观测点,还是贸易时间的校准点?”
张北炀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兴奋:
“很有可能!西羌部落以游牧为生,没有固定的历法,而戍卒通过星象观测,能精准确定日期,所以以‘星中为期’,约定互市时间。这一下就把星象观测、戍卒职责和民族贸易联系起来了,历史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