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星象仪器
作品:《丝路文明》 “这些石块的堆砌方式很规整,不是自然形成的,肯定是戍卒们特意修建的观测台!”
就在众人清理台基表面的流沙时,苏芮的小刷子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张哥,这里有东西!”
她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沙土,一个青铜质地的物体一角渐渐显露出来。
张北炀立刻蹲下身,示意众人停止挖掘:
“小心点,别损坏了!周航,赶紧拍摄记录;晓雨,准备文物清理工具;赵磊,用小铲子轻轻剥离周围的石块。”
随着清理的深入,一件青铜仪器的全貌渐渐展现。仪器呈圆形,直径约二十厘米,厚度约五厘米,表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星官纹样——有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中的部分星宿,纹样线条流畅,刻画精细。仪器的中心有一个小孔,边缘还有几个凹槽,像是用来固定部件的。
“这是一件星象仪器!”
林晓雨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仪器表面的纹样。
“你看这些星官纹样,和壁画、拓片上的星象完全对应!北斗七星的位置同样偏西,进一步证明这里就是戍卒的观测点!”
周航用微距镜头拍摄仪器的细节,连纹样上最细微的线条都拍得清清楚楚:
“张哥,你看仪器边缘的凹槽,像是齿轮的齿痕,难道这仪器是可以转动的?”
张北炀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拿起仪器,翻转过来——仪器底部果然有简单的齿轮结构,虽然部分齿轮已经锈蚀,但依然能看出咬合的痕迹。“这应该是一件用来测量星象方位、计算时间的仪器。”
他说。
“通过转动齿轮,调整仪器角度,就能更准确地观测和记录星象位置。”
苏芮则对仪器进行了初步的成分检测:
“仪器主要成分是铜、铅、锡,属于铅锡青铜,和咱们之前发现的青铜方盘、铜刀成分一致,说明是同一时期的器物。而且仪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防锈层,应该是用动物油和矿物粉末混合制成的,能有效减缓青铜的锈蚀速度。”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林晓雨立刻查阅天文考古资料,结合仪器的结构和纹样,推测其用途:
“这件仪器应该是‘浑仪’的简化版,虽然没有完整浑仪那么复杂,但依然能实现基本的星象观测和时间计算功能。戍卒们用它来观测星象,确定季节变化,指导屯田生产,还能通过星象判断方向,用于军事防御。”
“太神奇了!”
周航感慨地说。
“千年前的戍卒竟然有如此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件仪器的发现,填补了魏晋时期西域天文观测仪器的空白,对研究古代天文史和西域科技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赵磊则在台基周围继续挖掘,又发现了几件青铜残片和陶片:
“张哥,这些青铜残片看起来像是仪器的零部件,陶片上还有墨痕,说不定是戍卒记录观测数据的陶片!”
张北炀接过青铜残片,与星象仪器对比:
“确实是仪器的零部件,虽然残缺,但能看出是用来固定仪器的支架。这些陶片上的墨痕,很可能是观测数据的记录,咱们回去后仔细清理,说不定能解读出更多信息。”
当天傍晚,众人小心翼翼地将青铜星象仪器和相关文物打包,带回驻地。在篝火旁,大家围着仪器,兴奋地讨论着:
“有了这件仪器,咱们就能还原戍卒观星测时的过程了!”
“还能解释壁画星象偏差的问题,让星象图的解读更完整!”
“《古承实纪》又能增加新的章节了!”
张北炀看着眼前的青铜仪器,又想起了拓片上的“戍卒星台”
字样,心里满是感慨。从屯田竹简到青铜礼器,从山洞壁画到星象仪器,每一次发现都让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故事更加丰满,也让他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
青铜星象仪器出土的消息,随着团队发布的考古简报传播开来,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天文界的关注。几天后,张北炀接到了大卫的越洋电话。
“张!恭喜你们发现了如此珍贵的星象仪器!”
电话那头,大卫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我在考古期刊上看到了你们的简报,这件仪器太了不起了!我正好在研究国外同期的星象文物,手里有一些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的星象仪器资料,或许能和你们的发现做对比研究。”
“太感谢你了,大卫!”
张北炀高兴地说。
“如果能有国外同期资料做对比,就能更清楚地了解魏晋时期西域与周边地区的天文交流,这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
“不过,我有个想法。”
大卫话锋一转。
“我认识一位海外天文考古机构的负责人,他对你们的发现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和你们开展合作研究,共享仪器的检测数据和观测资料。他们可以提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你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件仪器。”
张北炀的笑容渐渐收敛,他沉默了片刻,认真地说道:
“大卫,感谢你们的好意,但关于文物研究数据的共享,我们有明确的原则。这件青铜星象仪器是中国的珍贵文物,相关的研究数据和资料属于国家文化资源,我们不能随意与国外机构共享,尤其是在没有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的情况下。”
“张,这只是学术合作而已。”
大卫有些不解。
“共享数据能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仪器的价值,为什么要拒绝呢?”
“大卫,你不明白。”
张北炀耐心解释。
“文物研究数据不仅是学术资料,还涉及到文化主权和历史研究的话语权。这件星象仪器是中国古代天文技术的重要见证,我们必须确保研究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我们欢迎国际学术交流,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发布研究成果,但数据共享必须符合中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和学术规范。”
挂了电话后,张北炀立刻联系了国内的天文考古专家,邀请他们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共同解读青铜星象仪器。“虽然拒绝了国外机构的数据共享请求,但我们可以通过国内的学术力量,深入开展研究。”
张北炀对团队成员说。
“这不仅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