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戍卒星台

作品:《丝路文明

    展览开展后的第十天,张北炀团队回到考古驻地,开始系统整理观众反馈。苏芮将一叠厚厚的反馈问卷摊在工作台上,指尖划过每一条留言,时不时停下来标注重点。


    “张哥,你看这条留言。”


    苏芮指着一张问卷。


    “有位天文爱好者说,咱们展出的‘星空观测图’壁画复制品,上面的星象排列和《晋书?天文志》记载的魏晋时期西域星象存在偏差,尤其是北斗七星的位置,比史料记载偏西约三度。”


    张北炀接过问卷,眉头微微皱起。林晓雨立刻起身,从书架上翻出《魏晋天文史料汇编》,快速翻到相关章节:


    “《晋书?天文志》确实记载‘西域北斗,与中原同轨,略偏东一度’,但壁画上的北斗明显偏西,这不符合史料记载。”


    “是壁画绘制有误,还是史料记载有偏差?”


    周航放下相机,凑过来看。


    “或者说,咱们对壁画的解读错了?”


    张北炀摇摇头:


    “壁画上的星象图线条清晰,星点位置明确,不像是随意绘制的。而且戍卒绘制星象图是为了判断季节和时间,具有实用性,不可能出现太大偏差。”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雨埋首于天文考古资料中,试图找到偏差的原因。她对比了大量魏晋时期的星象图拓片,发现大部分都与《晋书?天文志》记载一致,只有少数来自西域的星象图存在细微偏差,但从未有过偏西三度的情况。


    “难道是观测地点的问题?”


    林晓雨突然灵光一闪。


    “不同的观测地点,看到的星象位置会有差异。如果戍卒的观测点不在咱们推测的区域,星象位置自然会有偏差。”


    张北炀眼前一亮:


    “你的意思是,山洞附近还有专门的天文观测遗址?戍卒们在那里观测星象,然后绘制在山洞壁画上,所以才与史料记载的常规观测点星象有偏差?”


    “很有可能!”


    林晓雨激动地说。


    “如果能找到这个观测遗址,不仅能解释星象偏差的问题,还能了解到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天文观测水平,这对研究古代天文史太重要了!”


    就在众人围绕星象偏差展开讨论时,张北炀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博物馆李所长打来的。“张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李所长的声音带着兴奋。


    “今天上午,博物馆收到一份匿名捐赠,是一幅魏晋时期的星象图拓片!拓片上标注了观测地点,我看了一下,好像就在你们考古驻地附近!”


    “星象图拓片?标注了观测地点?”


    张北炀的声音瞬间提高。


    “李所长,拓片上的星象和我们壁画上的一致吗?”


    “我对比了一下你们提供的壁画照片,星象排列基本一致,尤其是北斗七星的位置,都偏西!”


    李所长说。


    “我已经把拓片的照片发给你了,你赶紧看看!”


    挂了电话,张北炀立刻打开微信,接收李所长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的星象图拓片长约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上面用墨线勾勒出清晰的星象,北斗七星的位置果然与壁画一致,拓片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


    “昆仑东麓,戍卒星台,岁在壬寅,观测所得。”


    “昆仑东麓,戍卒星台!”


    张北炀激动地说。


    “这说明当时的戍卒确实在昆仑山东麓设置了专门的天文观测台,也就是‘星台’,壁画上的星象图就是在那里观测绘制的!咱们必须立刻重启周边勘探,找到这个‘戍卒星台’!”


    第二天一早,团队就带着勘探工具,朝着山洞西北侧的区域出发——根据拓片上的“昆仑东麓”


    和壁画星象的方位推测。


    “戍卒星台”


    很可能在这一带。


    然而,勘探工作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这一区域的土层松散,下面是厚厚的流沙层,刚挖好的探方,不到半小时就被流沙掩埋,赵磊和周航反复清理,却始终无法保持探方的完整性。


    “这样不行,流沙太严重了,根本无法深入挖掘。”


    赵磊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手上的铁锹已经沾满了沙土。


    “再这样下去,不仅挖不到遗址,还可能引发小规模的流沙滑坡。”


    张北炀蹲在探方旁,看着不断涌入的流沙,眉头紧锁。这里的流沙层比想象中更厚,常规的加固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咱们得想办法阻挡流沙。”


    他说。


    “要是能找到一种既能透气又能防沙的材料,铺在探方周围,或许能解决问题。”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张北炀抬头一看,只见买买提带着几个牧民,骑着马赶来,马背上还驮着几卷棕色的织物。


    “张老师,听说你们勘探遇到流沙了?”


    买买提翻身下马,指着马背上的织物说。


    “这是咱们牧民手工编织的驼毛防沙网,透气性好,还能阻挡流沙,以前我们在沙漠里种梭梭树,就用这个固定沙土。”


    “驼毛防沙网?”


    张北炀眼前一亮,伸手摸了摸防沙网——网眼细密,材质坚韧,确实是防沙的好材料。


    “还有个事儿。”


    买买提坐在沙地上,喝了一口水。


    “我爷爷以前给我讲过一个‘星台坡’的传说,说在咱们山洞西北的土坡上,以前有个用石头砌成的圆台子,祖辈们说那是古时候当兵的用来观星星的地方,说不定就是你们要找的‘戍卒星台’!”


    “星台坡?圆台子?”


    林晓雨激动地说。


    “和拓片上的‘戍卒星台’完全吻合!买买提大叔,您知道那个土坡的具体位置吗?”


    买买提点点头,指向远处一座相对平缓的土坡:


    “就在那里!以前土坡上还有石头台子的痕迹,后来风沙大,慢慢被埋住了,但老人们都记得那个地方。”


    有了牧民的指引和驼毛防沙网,勘探工作终于有了进展。赵磊和牧民们一起,将防沙网固定在探方周围,流沙果然被有效阻挡。周航则用无人机对“星台坡”


    进行航拍,绘制出详细的地形分布图。


    “张哥,你看航拍图。”


    周航指着电脑屏幕。


    “土坡顶部有一块圆形区域,直径约五米,周围的土层比其他地方紧实,像是人工夯筑的痕迹!”


    张北炀立刻带领众人朝着土坡顶部走去。到达顶部后,赵磊用洛阳铲打探土层,果然,在地下约半米处,触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有东西!”


    赵磊兴奋地说。


    “质地坚硬,像是石头或金属!”


    众人立刻开始小心挖掘。随着流沙被一点点清理,一个圆形的台基渐渐显露出来——台基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直径约五米,中间凸起,表面平整,虽然部分石块已经松动,但依然能看出人工修建的痕迹。


    “这就是‘戍卒星台’!”


    张北炀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