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再临博物馆

作品:《丝路文明

    文物运输的前一天,张北炀和赵磊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文物的包装。家书竹简被放在定制的亚克力盒中,盒内填充着柔软的脱脂棉,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产生丝毫晃动;壁画复制品则用加厚的泡沫板包裹,表面还贴了


    “易碎勿压”的标识。


    “张哥,你看这个亚克力盒的密封性怎么样?”赵磊拿着装有竹简的盒子,轻轻摇晃了一下。


    “我特意多贴了两层密封胶,能防潮防尘。”


    张北炀接过盒子,对着光线观察:


    “没问题,这样运输途中竹简不会受潮。对了,壁画复制品的边角处要再包一层软布,避免搬运时被磕碰。”


    苏芮和林晓雨则在一旁整理资料,将家书解读报告、文物信息卡、短片播放清单一一分类打包。


    “解读报告里我补充了魏晋时期家书的格式特点,还有戍卒常用的谦辞和敬语,方便讲解员向观众介绍。”


    林晓雨将报告递给张北炀。


    “比如竹简里的‘勿念儿’,在当时是戍卒写给家人的常用语,既体现了对家人的牵挂,也不想让家人担心自己的处境。”


    第二天清晨,装载着文物和资料的车辆准时出发。周航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紧握着相机,准备记录文物抵达博物馆的全过程。


    “我要拍一组‘文物回家’的照片,从驻地到博物馆,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一边说。


    一边对着窗外的戈壁滩拍摄,晨光中的昆仑山巍峨壮丽,仿佛在为文物保驾护航。


    两个小时后,车辆抵达博物馆。李所长早已带着工作人员在门口等候,看到车辆停下,立刻上前迎接。


    “张老师,辛苦你们了!”李所长笑着说。


    “展厅已经准备好了,就等这些‘主角’登场了。”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文物搬下车,逐一送到


    “戍卒的家国情怀”展区。张北炀和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师一起,调整竹简和壁画复制品的摆放位置:


    “竹简展柜的灯光要调得柔和一些,避免强光直射损伤竹简;壁画复制品旁边要放上对应的解读牌,把壁画内容和家书故事结合起来讲解。”


    展陈设计师立刻按照张北炀的建议调整:


    “您放心,我们用的是防紫外线的 LED灯,既能突出文物细节,又能保护文物。解读牌上会标注‘壁画场景——家书内容’的对应关系,比如‘戍卒仰望星空图’对应‘待儿归乡’的家书文字,让观众一目了然。”


    周航则在展区内调试短片播放设备,将竹简解读短片和壁画修复视频设置为循环播放。


    “短片的背景音乐我选了轻柔的古曲,配合着戍卒家书的配音,能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历史氛围里。”


    他播放了一段短片,屏幕上,修复师王师傅小心翼翼修复壁画的画面,搭配着林晓雨念诵家书的声音,瞬间让整个展区充满了历史的温度。


    展览开展前一天,博物馆邀请了部分学校的师生和当地居民提前参观。当第一批观众走进


    “戍卒的家国情怀”展区时,立刻被眼前的场景吸引——柔和的灯光下,家书竹简静静躺在展柜中,壁画复制品生动展现着戍卒生活,短片里的修复故事和家书诵读声萦绕在耳边。


    “老师,这个竹简上写的是什么呀?”一个小学生指着展柜里的竹简,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


    张北炀恰好走过来,笑着回答:


    “这是千年前戍卒写给妈妈的家书,上面写着‘岁寒将至,母当添衣’,意思是天气要冷了,让妈妈多穿点衣服,别担心自己。”


    “哇!千年前的人也会给妈妈写信呀!”小学生惊讶地睁大眼睛。


    “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很想念妈妈?”


    “是啊,”张北炀点点头。


    “不管是千年前还是现在,对家人的思念都是一样的。这些戍卒在遥远的边疆守护家园,心里最牵挂的就是家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壁画复制品前,看着


    “物资交换图”,眼眶有些湿润:


    “我小时候听爷爷说。


    咱们这里的牧民和戍卒一直互相帮助,没想到在千年前的壁画上也能看到,这真是咱们的宝贵财富啊!”


    林晓雨走过去,递给老人一份简易的解读手册:


    “爷爷,这上面有更多壁画和家书的故事,您可以带回家慢慢看。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更是咱们这里的文化传承。”


    老人接过手册,紧紧握在手里:


    “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珍贵的历史。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家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也知道,咱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这么多勇敢又重感情的戍卒。”


    提前参观结束后,李所长找到张北炀,脸上满是喜悦:


    “观众反响特别好!很多人都说。


    通过家书和壁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戍卒的情感,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


    张北炀笑着说道:


    “这就是我们考古和展览的意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能让更多人了解戍卒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再辛苦也值得。”


    展览开展后,张北炀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回到昆仑山下的驻地,开始整理这次展览的反馈,同时规划《古承实纪》的后续内容。


    在临时驻地的工作区,众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古承实纪》的补充方向。


    “这次展览让我们发现,观众对戍卒的情感故事特别感兴趣,”林晓雨拿出笔记本。


    “我们可以在《古承实纪》里增加‘戍卒的家国情怀’章节,详细记录家书竹简的发现、解读过程,还有壁画中体现的情感细节。”


    苏芮点点头:


    “我还可以把文物修复的过程写进去,比如王师傅修复壁画时用的方法,竹简保护的专业知识,让读者不仅了解历史故事,还能学到文物保护的知识。”


    周航则提议:


    “可以在书里配上这次展览的照片和短片截图,再加上观众的反馈语录,让《古承实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温度。”


    张北炀看着众人的提议,心里充满了期待:


    “好!咱们就按照这个方向补充《古承实纪》。这本书不仅要记录文物和历史,更要传递戍卒的精神和情感,让更多人通过这本书,了解昆仑山下的这段珍贵历史,传承这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


    这天晚上,张北炀站在驻地的篝火旁,望着远处的昆仑山。篝火的光芒映照着他的脸庞,也映照着不远处堆放的考古资料。


    他知道,虽然这次的展览和文物整理告一段落,但昆仑山下的考古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文物等着被发现,更多的历史等着被还原,更多的精神等着被传承。


    “千年前的戍卒们,你们的故事,我们会继续讲下去。”


    张北炀轻声说道,篝火的火苗在夜风中跳动,仿佛是历史的回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考古团队与戍卒的精神共鸣,正跨越时空,书写着新的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