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三图

作品:《丝路文明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一边协助王师傅修复壁画,一边投入到家书竹简的整理和解读中。由于竹简残片碳化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解读工作异常艰难。


    林晓雨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区,拿着放大镜对着竹简反复观察,还查阅了大量魏晋时期的书法资料和文字演变史料。


    “魏晋时期的隶书向楷书过渡,字体既有隶书的古朴,又有楷书的规整,这些竹简上的字迹就是这种风格。”


    她指着一片竹简上的


    “归”字,对张北炀说。


    “这个‘归’字的写法,和之前发现的木牌上的‘归’字很像,说明戍卒们对‘归乡’的渴望是共通的。”


    苏芮则用相机拍摄竹简的高清照片,再通过电脑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放大字迹,增强对比度。


    “你看这片竹简,经过处理后,能看清‘兄’‘耕’‘田’几个字,说不定是写给他哥哥的,问家里的田地耕种情况。”


    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兴奋地说。


    周航则根据解读出的文字,尝试拼接竹简残片。


    “这两片竹简的纹理和厚度相似,上面的字迹也能衔接上,应该是同一根竹简断裂的。”


    他小心翼翼地将两片竹简拼在一起,果然,上面的文字连起来是


    “母体康健否?兄当勤耕”,虽然还有缺失,但已经能看出大致的意思。


    经过一周的努力,众人终于解读出了竹简上的部分内容。这些竹简来自不同的家书,有的是写给母亲的,叮嘱她天凉添衣;有的是写给兄长的,询问家里的收成;还有的是写给妻子的,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最完整的是这片写给母亲的竹简,”林晓雨拿着竹简,轻声念道。


    “‘岁寒将至,母当添衣,勿念儿。儿在西域,屯田尚可,粮草充足,待丰收,当寄麦归。愿母康健,待儿归乡。’”


    念完后,工作区里一片寂静。简单的几句话,却饱含着戍卒对母亲的牵挂和对归乡的期盼。张北炀的眼眶有些湿润,他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戍卒在油灯下,颤抖着双手写下对母亲的思念,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家乡的眷恋。


    “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想念家人,也会担心父母的身体。”


    苏芮轻声说。


    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支撑他们坚守的,除了责任,还有对家人的思念。”


    周航则拿起相机,对着竹简拍摄,镜头里的竹简虽然残破,却仿佛有了温度。


    “我要把这些家书的解读过程拍成短片,加上配音,让观众能感受到戍卒的思乡之情。”


    他说。


    “这些文字比任何文物都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


    赵磊也感慨地说道:


    “以前觉得戍卒们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现在才知道,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有牵挂的家人,也有柔软的内心。”


    张北炀看着眼前的竹简,又想起了山洞里的壁画——壁画上戍卒仰望星空的场景,说不定就是在思念远方的家人。


    “这些家书,是戍卒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坚守的动力。”


    他说。


    “我们要把这些家书的故事写进《古承实纪》里,让更多人知道,千年前的戍卒们,不仅用汗水和勇气守护着边疆,还用思念和牵挂维系着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洞壁画的修复工作也接近尾声。经过王师傅的精心修复,受损的壁画重新变得清晰,剥落的颜料被妥善固定,虽然部分细节无法完全还原,但基本保留了壁画的原貌。


    “修复工作完成了!”王师傅站起身,看着修复后的壁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些壁画能保存到现在不容易,以后要注意控制山洞内的温湿度,避免阳光直射,定期检查维护,才能让它们长久保存下去。”


    张北炀紧紧握住王师傅的手:


    “太感谢您了,王师傅!没有您的帮助,这些珍贵的壁画可能就永远消失了。我们一定会按照您说的方法,做好后续的保护工作。”


    修复后的壁画焕然一新。


    “戍卒屯田图”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戍卒们的身影清晰可见;


    “物资交换图”中戍卒和牧民的笑容生动鲜活;


    “星空观测图”里的星象清晰可辨。每一幅壁画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让人忍不住驻足凝望。


    此时,博物馆的展览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所长多次打电话询问壁画和家书竹简的情况,希望能尽快将这些新发现的文物和壁画复制品纳入展览。


    “张老师,展览的展陈设计已经完成了,我们特意设置了‘戍卒的家国情怀’展区,用来展示家书竹简和相关的壁画复制品。”


    李所长在电话里兴奋地说。


    “展区里会播放你们拍摄的竹简解读短片和壁画修复过程视频,还会设置互动区,让观众可以体验写家书的乐趣,感受戍卒的思乡之情。”


    张北炀笑着说道:


    “太好了!我们这几天就把家书竹简和壁画复制品送到博物馆,还会整理一份详细的解读资料,方便讲解员向观众介绍。”


    挂了电话,张北炀召集团队成员,安排后续工作:


    “晓雨,你负责整理家书竹简的解读报告和相关史料;苏芮,你制作竹简和壁画的文物信息卡;周航,你剪辑竹简解读短片和壁画修复视频;赵磊,你和我一起准备文物的运输包装,确保安全送到博物馆。”


    “收到!”众人齐声应道,脸上都带着期待。他们知道,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他们考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千年前戍卒们的致敬。这些文物和壁画,将带着戍卒们的故事和情感,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这天傍晚,张北炀独自一人来到山洞,看着修复后的壁画和空荡荡的地面——大部分文物已经被打包,准备送往博物馆。他伸手轻轻触摸着壁画上戍卒的身影,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


    “你们的故事,我们会一直讲下去。”


    张北炀轻声说。


    声音在山洞里回荡。戈壁滩的风从洞口吹进来,带着沙尘的气息,却吹不散千年前的思念,也吹不灭传承历史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