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壁画修复

作品:《丝路文明

    山洞壁画的发现让张北炀团队沉浸在兴奋中,但随着勘察的深入,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部分壁画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表面出现了起翘、剥落的迹象,尤其是洞口附近的几幅,色彩已经开始模糊,若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可能会永久消失。


    “张哥,你看这里,”林晓雨指着洞口一侧的壁画,语气焦急。


    “壁画表层的颜料已经开始脱落,用手轻轻一碰就有粉末掉下来,再这样下去,不出一个月,这幅‘戍卒屯田图’可能就看不清了。”


    张北炀蹲下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眉头拧成了疙瘩。壁画的颜料层与岩壁之间出现了细小的缝隙,潮气正从缝隙中渗入,导致颜料与岩壁剥离。


    “这是典型的盐析现象,戈壁滩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蒸发后,盐分在岩壁表面结晶,破坏了颜料层的附着力。”


    他转头对苏芮说。


    “你赶紧联系文物保护所的李所长,说明壁画的情况,请求派专业修复师过来支援。”


    苏芮立刻拿出手机,快步走到山洞外信号较好的地方。没过多久,她小跑着回来,脸上带着一丝欣慰:


    “李所长说。


    文物保护所的资深修复师王师傅明天一早就会过来,还会带专业的修复工具和材料,让咱们先做好现场保护,别再触碰壁画,也别让无关人员进入山洞。”


    “太好了!”张北炀松了口气,立刻安排起来。


    “赵磊,你和我一起用塑料布和木棍在洞口搭建一个简易的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壁画;周航,你拍摄壁画受损部位的特写照片,记录下每一处剥落的细节,方便修复师制定修复方案;晓雨,你查阅壁画修复的相关资料,看看有没有适合临时保护的方法。”


    众人立刻行动。赵磊扛来几根粗壮的胡杨木枝,张北炀则用绳子将塑料布固定在木枝上,搭建起一个倾斜的遮阳棚,恰好能挡住直射洞口的阳光。


    “这样能减少温差变化,延缓盐析的速度。”


    张北炀擦了擦汗,看着搭建好的遮阳棚,心里稍稍安定。


    周航则拿着相机,对着壁画受损部位拍摄,连一毫米的剥落痕迹都不放过。


    “这些照片要和修复后的照片对比,能直观看到修复效果。”


    他一边拍一边说。


    镜头里的壁画颜料碎屑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心疼。


    林晓雨则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临时保护措施:


    “资料上说。


    可以用棉签蘸取少量蒸馏水,轻轻擦拭壁画表面的浮尘,但不能用力,也不能让水渗透到颜料层。咱们可以先做这个简单的清洁,减少灰尘对壁画的侵蚀。”


    当天下午,众人按照林晓雨找到的方法,用棉签小心翼翼地清洁壁画表面。苏芮的动作最轻柔,她捏着棉签的指尖泛白,生怕用力过猛损坏颜料。


    “每一根棉签只能用一次,不能重复擦拭,避免交叉污染。”


    她轻声提醒着身边的周航,两人配合着,一点点清理着壁画上的浮尘。


    第二天一早,文物保护所的王师傅如期而至。他带着一个巨大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修复工具——微型手术刀、专用黏合剂、颜料加固剂,还有各种型号的毛笔和棉签。


    “王师傅,辛苦您了!”张北炀迎上去,递过早已准备好的勘察报告和受损照片。


    王师傅接过报告,仔细翻看着,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


    “情况比我想象的严重,但还能补救。”


    他走进山洞,蹲在受损壁画前,用手轻轻触摸岩壁。


    “这些壁画用的是矿物颜料,附着力本就不强,再加上潮气和盐析,才会出现剥落。咱们先做加固处理,再进行补色修复,尽量还原壁画的原貌。”


    接下来的几天,王师傅带领众人开始对壁画进行修复。他先用微型手术刀小心剔除壁画表面的盐晶,再用专用黏合剂轻轻涂抹在颜料剥落处,将翘起的颜料层重新固定在岩壁上。每一个动作都格外轻柔,仿佛在呵护易碎的珍宝。


    张北炀和林晓雨则在一旁学习,时不时给王师傅递工具。


    “修复壁画就像给病人治病,得先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


    王师傅一边修复一边讲解。


    “这些矿物颜料是千年前的戍卒就地取材制作的,里面混合了戈壁滩的矿物粉末和动物胶,咱们修复时也要尽量使用相似的材料,保持壁画的历史真实性。”


    就在众人专注于壁画修复时,负责新探方挖掘的赵磊和周航传来了好消息。


    “张哥!快来看!我们在山洞附近的新探方里发现了东西!”周航的声音带着兴奋,从远处传来。


    张北炀和林晓雨立刻赶到新探方。只见探方底部的土层中,露出几片带着墨痕的竹简残片,虽然大部分已经碳化,但上面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


    “是竹简!还有墨字!”张北炀激动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清理竹简周围的泥土。


    赵磊则在一旁紧张地守护着:


    “我刚才挖的时候,看到土层里有黑色的痕迹,就赶紧停下来了,还好没损坏。”


    周航立刻举起相机,拍摄竹简的出土环境:


    “这些竹简和之前发现的屯田竹简材质一样,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上面有墨字,说不定是书信或者日记!”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竹简残片取出,放在铺了软布的工作台上。一共有五片竹简残片,最长的约十厘米,最短的只有三厘米,上面的字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林晓雨拿着放大镜,仔细辨认着上面的文字:


    “张哥,你看这片长的,能看清‘母’‘归’‘麦’几个字!”


    “‘母’‘归’‘麦’?”张北炀心里一动。


    “难道是戍卒写给家人的家书?”


    他接过放大镜,仔细看着竹简上的字迹:


    “还有‘岁’‘寒’‘衣’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像是‘岁寒,母当添衣’,这肯定是家书!”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之前的文物和壁画虽然展现了戍卒的生活和工作,却很少涉及他们的情感世界,这些家书竹简,无疑能填补这一空白,让戍卒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