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祭祀、五谷

作品:《丝路文明

    周航立刻将拷贝好的资料递给马文涛:


    “这里面有我们发现的所有文物照片、纪录短片和考古日志,您可以慢慢看。”


    马文涛接过资料,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


    “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的。等你们的《古承实纪》出版,一定要告诉我,我要多买几本,送给我的朋友,让他们也了解这段精彩的历史。”


    送走马文涛后,众人开始整理老驻地的挖掘现场,将陶瓮妥善存放好。张北炀看着眼前的陶瓮,心里满是感慨:


    “没想到一次市区采购,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收获,不仅得到了马老板捐赠的青铜豆,还在老驻地发现了新的陶瓮。这些文物,就像一个个拼图碎片,正在慢慢拼凑出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完整生活图景。”


    林晓雨点点头:


    “而且马老板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和历史传承。这对我们的考古工作来说,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继续对新发现的陶瓮进行研究,整理相关资料。林晓雨通过史料对比,确定陶瓮上的彩绘图案是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特有的


    “五谷纹”,象征着丰收,进一步印证了当时屯田的繁荣;苏芮则对陶瓮进行了成分检测,确定其制作原料来自当地,说明当时的戍卒已经掌握了利用本地资源制作生活用品的技术。


    第三天上午,张北炀接到了博物馆李所长的电话。


    “张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李所长的声音带着兴奋。


    “马文涛先生捐赠的青铜豆已经送到博物馆了!我们对青铜豆进行了初步检测,确认它是魏晋时期的真品,上面的铭文虽然模糊,但能辨认出‘祭祀’‘五谷’等字样,和你们发现的青铜方盘、青铜鼎上的铭文相互印证,对研究当时的祭祀文化太有价值了!”


    张北炀心里一喜:


    “太好了!感谢李所长,也感谢马老板的慷慨捐赠。我们最近在老驻地发现了一件魏晋时期的彩绘陶瓮,等我们整理好资料,就送到博物馆,让它和青铜豆、青铜方盘、青铜鼎一起,组成完整的魏晋戍卒文物系列。”


    “真的吗?那太好了!”李所长的声音里满是期待。


    “我们正计划下周对‘昆仑山下的戍卒’专题展进行更新,要是能把彩绘陶瓮加进去,展览的完整性又能提升一大截。到时候你们把陶瓮送过来,顺便带份详细的研究报告,我们会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文物修复和展陈设计,保证让观众能清晰看到陶瓮上的‘五谷纹’和彩绘细节。”


    张北炀笑着答应:


    “没问题,我们这两天就把资料整理好,下周一准时把陶瓮和报告送到博物馆。对了李所长,青铜豆和陶瓮都是魏晋时期祭祀与生活相关的文物,展陈时能不能把它们和青铜方盘、青铜鼎放在一起?这样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戍卒从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完整场景。”


    “这个想法好!”李所长立刻回应。


    “我们会调整展柜布局,设置‘戍卒的精神与日常’展区,左边摆放青铜方盘、青铜鼎、青铜豆等祭祀礼器,配上铭文解读和祭祀场景复原图;右边摆放彩绘陶瓮、陶罐、铜带钩等生活用品,附上戍卒生活场景的插画。这样既能体现文物的关联性,又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这段历史。”


    挂了电话,张北炀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安排后续工作:


    “晓雨,你负责完善彩绘陶瓮的研究报告,重点补充‘五谷纹’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还有陶瓮制作工艺与当地资源的关联;苏芮,你整理陶瓮的尺寸、彩绘保存状况等数据,制作文物信息卡;周航,你把陶瓮的挖掘、清理过程视频剪辑成短片段,方便博物馆展陈时播放;赵磊,你和我一起准备陶瓮的运输包装,一定要做好防震、防潮措施,确保文物安全送到博物馆。”


    “收到!”众人齐声应道,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林晓雨埋首于史料堆,从《齐民要术》《西域考古图谱》中查找


    “五谷纹”的相关记载,在报告中详细写道:


    “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五谷纹’,以麦、粟、黍、稻、豆为原型,通过简化的线条绘制在陶瓮表面,既体现了屯田农业的繁荣,也蕴含着戍卒对丰收的期盼,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域生活需求结合的典型代表。”


    苏芮则用卡尺仔细测量陶瓮的每一个数据,在文物信息卡上准确记录:


    “魏晋彩绘陶瓮,高 40.2厘米,口径 20.5厘米,腹径 32.1厘米,表面残留红、黄两色彩绘,以‘五谷纹’为主,辅以弦纹装饰,陶土取自昆仑山东麓本地,经检测含石英、长石等成分,符合当时西域陶器制作原料特征。”


    周航则将陶瓮的挖掘视频进行剪辑,保留了赵磊和买买提小心翼翼清理泥土的画面,以及苏芮用软毛刷拂去彩绘浮尘的特写,还配上了林晓雨的解说音:


    “这道看似普通的彩绘纹路,承载着千年前戍卒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丰收的向往,每一笔都是历史的温度。”


    赵磊和张北炀则找来泡沫塑料和软布,为陶瓮定制了专属的运输箱。赵磊将泡沫塑料切割成与陶瓮形状吻合的凹槽,张北炀则在凹槽内壁贴上软布,确保陶瓮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丝毫碰撞。


    “咱们再测试一下。”


    张北炀将陶瓮放入运输箱,轻轻晃动箱子。


    “没有异响,这样运输就安全了。”


    下周一清晨,张北炀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将陶瓮装上越野车,前往博物馆。到达博物馆后,李所长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和展陈设计师。


    “张老师,你们可来了!”李所长热情地迎上来。


    “修复师已经准备好了,展陈设计方案也出来了,咱们现在就去看看。”


    众人跟着李所长来到文物修复室,修复师正准备对青铜豆进行细微修复。看到陶瓮被小心取出,修复师立刻上前,戴上手套仔细检查:


    “陶瓮保存状况很好,彩绘虽然有部分褪色,但没有大面积脱落,只需要进行轻微的加固处理,就能达到展陈标准。”


    展陈设计师则拿出展柜设计图,向众人介绍:


    “我们在‘戍卒的精神与日常’展区设置了恒温恒湿展柜,左边的祭祀礼器区,会用暖黄色灯光突出青铜器物的质感,展柜下方播放青铜铭文的解读动画;右边的生活用品区,用自然光色调灯光还原陶瓮的真实色彩,展柜旁设置互动屏幕,观众扫码就能观看陶瓮的挖掘和清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