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新的驻地
作品:《丝路文明》 张北炀立刻站起身,对众人说道:
“情况紧急,咱们现在就出发!周航带上相机和无人机,苏芮准备文物保护工具,赵磊拿上挖掘工具,晓雨带上史料册,咱们尽快赶到现场!”
越野车在戈壁滩上疾驰,车轮卷起阵阵沙尘。周航坐在副驾驶,时不时拿出相机拍摄沿途的地形,嘴里念叨着:
“十公里路程,按这个速度,半小时就能到。希望那位探险家没有擅自挖掘,不然文物很可能会受损。”
“应该不会,”
张北炀握着方向盘,目光专注地盯着前方的道路,
“能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说明他有文物保护意识,应该会等咱们过去再处理。”
果然,当众人赶到现场时,一个穿着冲锋衣、背着登山包的中年男人正蹲在一处沙丘旁,手里拿着一把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沙土表面,旁边还放着一顶橙色的帐篷。看到越野车驶来,他立刻站起身,笑着迎了上来。
“你们就是考古队的张北炀老师吧?我叫陈风,是个户外探险家。”
男人伸出手,手掌粗糙却有力,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
“我昨天在这里扎营时,偶然发现沙丘被风吹动后露出的青铜一角,就赶紧拍了照片发给文旅局,一直等着你们来。”
张北炀握住陈风的手,诚恳地说道:
“陈先生,太感谢你了!你及时发现并上报,为我们保护文物争取了时间,也避免了文物可能受到的损坏。”
“应该的,”
陈风摆了摆手,指着沙丘旁的青铜器物,
“我平时就喜欢研究历史,知道这些文物的珍贵。我只清理了表面的浮沙,没有碰里面的器物,你们放心。”
众人跟着陈风走到沙丘旁,只见一件青铜器物大半埋在沙土中,露出的顶部刻着与青铜方盘相似的云纹,形状看起来像是一个鼎状容器。周航立刻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划定保护范围;赵磊则用洛阳铲打探周围的土层,确认是否有其他文物遗存;林晓雨和苏芮则蹲在一旁,仔细观察器物的纹样和形制。
“张哥,你看这云纹的弧度,和青铜方盘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林晓雨指着器物顶部的纹样,
“而且从露出的形制来看,应该是一件青铜鼎,和咱们之前发现的铜头盔、铜带钩一样,都属于魏晋时期的典型器物。”
苏芮拿出卷尺,测量着露出部分的尺寸:
“目前可见高度约十五厘米,口径约十厘米,从比例来看,完整器物应该比青铜方盘还要大一些。”
张北炀蹲下身,用手轻轻拂去器物表面的浮沙,目光落在一处隐约可见的刻痕上:
“这里好像也有铭文!虽然只有几个字,但笔画风格和青铜方盘上的很像,说不定真的是同一系列的文物,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工匠制作的。”
陈风站在一旁,听得格外入神,忍不住问:
“张老师,这两件文物要是同一系列,能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当时的戍卒群体有一套完整的礼器体系,”
张北炀耐心解释道,
“青铜方盘可能用于祭祀记事,青铜鼎则可能用于盛放祭品,两者结合,能让我们更完整地还原当时戍卒的祭祀活动和精神世界。而且,两件文物出土地点相距不远,很可能这里是当时戍卒的祭祀遗址,周围说不定还埋着更多相关文物。”
陈风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
“祭祀遗址?这太有意义了!我这次出来探险,本来是想拍摄昆仑山下的自然风光,没想到能遇到这么重要的考古发现。张老师,你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处理?要是需要帮忙,我随时可以搭把手。”
张北炀沉吟片刻,说道:
“这件青铜鼎的出土,说明这里很可能存在一个新的考古遗址。我们需要在这里搭建临时驻地,进行系统性的挖掘和保护。不过我们带来的工具和物资有限,搭建临时驻地还需要些时间。”
“临时驻地?这我熟啊!”
陈风一拍大腿,指着旁边的橙色帐篷,
“我这次出来带了两顶帐篷,还有防潮垫、睡袋、便携式炊具,都是专业的户外装备,你们要是不嫌弃,尽管拿去用!我还可以帮你们搭建帐篷,整理营地,保证不耽误你们的工作。”
众人听了,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苏芮笑着说道:
“陈先生,那真是太感谢您了!有了这些装备,咱们就能尽快搭建好临时驻地,开展挖掘工作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陈风带着大家搭建临时驻地。他熟练地撑开帐篷,固定地钉,动作麻利又专业。赵磊和周航跟着他学习搭建技巧,很快就搭好了两顶临时帐篷,一顶作为工作区,一顶作为生活区。苏芮则将带来的文物保护工具和陈风的户外装备分类摆放,林晓雨则在一旁绘制现场地形图,标注出青铜鼎的出土位置和周围的地形特征。
夕阳西下时,临时驻地终于搭建完成。橙色的帐篷在金色的戈壁滩上格外显眼,工作区的桌子上摆放着挖掘工具和文物保护设备,生活区的炊具已经架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奶茶香气——那是陈风用便携式炉具煮的,他笑着说道:
“在戈壁滩上,一杯热奶茶能驱散所有疲惫。”
张北炀看着眼前整齐的临时驻地,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陈风,心里满是感激:
“陈先生,真是太感谢你了。没有你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搭建好驻地。”
陈风摆摆手,拿起一杯奶茶递给张北炀:
“张老师,你们为了保护文物,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才更值得敬佩。我能参与其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很开心了。对了,我能不能把这里的事情记录在我的探险路书里?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在昆仑山下,有一群人为了守护历史,默默付出着。”
张北炀点点头:
“当然可以。你的路书能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也能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这对我们来说。
也是一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