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青铜鼎
作品:《丝路文明》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北炀就带领团队开始了青铜鼎的挖掘工作。陈风也早早起床,主动帮忙搬运工具,还时不时给大家递水擦汗,俨然成了团队的一员。
“挖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张北炀拿着小铲子,对众人说。
“青铜鼎埋在沙土中,周围的土层比较松散,不能用蛮力,要一点点清理,避免损坏器物表面的纹样和铭文。周航负责全程拍摄记录,每个挖掘阶段都要拍清楚;晓雨负责观察土层变化,记录出土环境;苏芮准备好文物清理工具,等鼎完全露出后,立刻进行初步清理;赵磊和我负责挖掘,陈先生,麻烦你帮我们传递工具,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
“放心吧张老师,保证完成任务!”
陈风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挖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张北炀和赵磊蹲在沙丘旁,用小铲子轻轻剥离青铜鼎周围的沙土,每挖一下,都要仔细观察土层的变化。周航则围着挖掘点,从不同角度拍摄,时不时还会用微距镜头拍摄土层中的细小颗粒,记录文物的埋藏环境。
“张哥,你看这里的土层,”
林晓雨突然指着青铜鼎西侧的土层,
“颜色比其他地方深,而且有明显的夯筑痕迹,说不定是当时祭祀遗址的围墙残留!”
张北炀凑过去一看,果然,土层中隐约能看到一层一层的夯筑痕迹,和他们之前在营房遗址发现的夯土层相似。
“太好了!”
他兴奋地说。
“这说明这里确实是祭祀遗址,不是孤立的文物出土点。等青铜鼎挖掘完成后,咱们可以扩大挖掘范围,看看能不能找到祭祀台或者其他相关建筑遗迹。”
苏芮一边整理工具,一边说道:
“要是能找到祭祀台,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当时戍卒祭祀的场景,再结合青铜方盘和青铜鼎上的铭文,咱们对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精神世界就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随着挖掘的深入,青铜鼎的全貌渐渐显露出来。这是一件三足青铜鼎,高约三十厘米,口径二十厘米,腹部刻着与青铜方盘相似的云纹,鼎身侧面还刻着一组完整的铭文,虽然有些字迹因锈蚀变得模糊,但大部分依然能辨认。
“差不多可以提取了!”
张北炀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蹲得发麻的腿,
“赵磊,你和我一起,用宽布带轻轻缠绕鼎身,慢慢将它从沙土中抬出来;苏芮,准备好软布和恒温箱,等鼎出来后,立刻进行表面清理;周航,重点拍摄鼎身铭文和三足的细节。”
众人按照分工,小心翼翼地将青铜鼎从沙土中抬出。当青铜鼎完全脱离沙土,放在铺了软布的工作台上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惊叹。鼎身的云纹清晰流畅,三足造型沉稳有力,铭文排列整齐,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的庄重与威严。
苏芮拿着软毛刷,轻轻拂去鼎身表面的浮沙,每一个动作都格外轻柔,仿佛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
“张哥,你看这铭文,”
她指着鼎身侧面的铭文,
“开头是‘维大魏咸熙元年,西域戍卒校尉张,率部众千人,于此立坛祭祀’,后面还有‘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边疆安定’!”
“大魏咸熙元年!”
林晓雨激动地喊道,
“咸熙元年是公元 264年,正是魏晋交替之际!这说明这件青铜鼎是当时的戍卒校尉组织制作的,比咱们之前发现的王二的文物年代更明确,而且能确定当时的戍卒校尉姓张,这对研究当时的屯田管理体系太重要了!”
张北炀看着鼎身上的铭文,眼神里满是震撼。他伸手轻轻抚摸着铭文,仿佛能穿越千年,看到那位姓张的戍卒校尉,带领着千名戍卒,在这片戈壁滩上立坛祭祀,祈求边疆安定的场景。
“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
他感慨地说。
“千年前的戍卒们,不仅要开荒屯田、守卫边疆,还要通过祭祀来凝聚人心,祈求和平。他们的坚守,不仅是对土地的守护,更是对家园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
陈风站在一旁,听得热泪盈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张北炀的话,还有青铜鼎的细节。
“太震撼了,”
他喃喃自语,
“以前我只知道探险能看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没想到能亲眼见证这样的历史时刻。这些戍卒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成员在临时驻地对青铜鼎进行了详细的清理和记录。林晓雨查阅大量史料,对铭文进行完整解读;苏芮对青铜
鼎进行了成分检测,确认其材质与青铜方盘一致,均为魏晋时期西域地区常见的铅锡青铜;周航则将青铜鼎的细节照片与青铜方盘的照片进行对比,制作出同系列文物纹样对照表;赵磊则在祭祀遗址周围进行勘探,希望能找到更多与祭祀相关的遗迹。
这天午后,林晓雨拿着整理好的铭文解读报告,兴奋地跑到工作区:
“张哥,我把青铜鼎和青铜方盘的铭文都完整解读出来了!你看,青铜方盘上的‘岁在庚子’,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 260年,而青铜鼎上的‘大魏咸熙元年’是 264年,两者相差四年,都属于魏晋交替时期。而且,青铜鼎上提到的‘戍卒校尉张’,很可能就是青铜方盘上‘戍卒千人’的统领!”
张北炀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着。报告上清晰记录着两篇铭文的完整内容:青铜方盘铭文为
“岁在庚子,戍卒千人,共祭天地,保我疆土,佑我家国”;青铜鼎铭文为
“维大魏咸熙元年,西域戍卒校尉张,率部众千人,于此立坛祭祀,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边疆安定,百姓安康”。
“太重要了!”张北炀激动地说。
“这两篇铭文相互印证,不仅确定了当时戍卒的规模和统领,还还原了他们祭祀的目的——既有对边疆安定的祈求,也有对百姓安康的期盼。这说明当时的戍卒不仅承担着军事防御和屯田生产的任务,还心系百姓,这对咱们研究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职责和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