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承实纪
作品:《丝路文明》 回到土坯房,张北炀找来干净的软布和专用的文物除锈剂,蹲在工作台前,开始仔细清理铜带钩上的锈迹。
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周航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清理过程,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不放过,他想把这些珍贵的瞬间记录下来,以后放进《古承实纪》里,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考古工作的细致与严谨。
林晓雨则坐在一旁,查阅关于魏晋时期铜带钩的文献资料。
她翻遍了带来的《中国古代器物通论》《西域考古文物图鉴》等书籍,偶尔抬头和张北炀交流:
“炀哥,你看这本书里记载的中原汉墓带钩,卷云纹的样式和咱们这枚几乎一样,不过上面没有鹿纹,也没有镶嵌绿松石,说明咱们这枚带钩确实是融合了西域特色的特例。”
苏芮则在整理今天的考古日志,她将铜带钩的尺寸、纹样、出土位置等信息一一录入电脑,还特意标注了鹿眼镶嵌绿松石这一重要细节。
“这些信息以后都是研究的重要依据,可不能出错。”
她一边录入一边自言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眼神里满是认真。
赵磊则主动承担起烧火做饭的任务,他从背包里拿出馕和风干肉,在篝火上烤得滋滋作响,香气很快弥漫了整个屋子。
“大家辛苦了一天,多吃点补充体力。”
他把烤好的馕递给每个人,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张北炀接过馕,心里暖暖的,这个沉默寡言的师弟,总是最关心大家生活的。
晚饭过后,张北炀坐在篝火旁,翻开《古承实纪》的笔记本,开始记录铜带钩的发现过程。
他写道:“2021年 9月 20日,昆仑山东麓三号探方,暴雨过后,于泥土中得一铜带钩。
钩首为鹿,身缠卷云,尾刻田字,鹿眼嵌绿松石。
观此钩,似见千年前屯田官吏,腰佩此物,行走于阡陌之间,左手握中原文书,右手抚西域牧草,以一身融两地文化,以一心守万里边疆……”
篝火的光芒映在笔记本上,也映在张北炀的脸上,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他知道,这枚铜带钩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缩影。
他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好,让更多人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热土。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马蹄声。
大家抬头一看,是哈斯木老人和他的孙子小巴图。哈斯木老人手里提着一个布包,走进来说道:
“张老师,听说你们今天又发现了老物件,我特意来看看。”
原本是不太方面给老人看的,但张北炀还是把铜带钩从文物箱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掌心。
“老人家,您看,这是今天刚发现的铜带钩,有一千多年了。”
哈斯木老人接过铜带钩,凑到篝火旁仔细看,小巴图也好奇地凑过来,小手指着鹿纹,用哈萨克语问:
“爷爷,这是什么呀?”
哈斯木老人用哈萨克语耐心地解释:
“这是鹿,是咱们牧场里常见的动物,千年前的人把它刻在铜器上,是想让它带来好运。”
然后他又对张北炀说道:
“这老物件真好看,比咱们现在的铜器还精致,你们要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这里的历史。”
张北炀点点头笑道:
“我们会的,我们还想把它写进一本书里,书名叫《古承实纪》,把这里的文物故事和历史传承都记录下来。”
哈斯木老人眼睛一亮,从布包里拿出一块叠得整齐的羊毛毯。
“这是我老伴织的,上面有鹿纹,送给你们,你们晚上写东西的时候可以盖在腿上,暖和。”
张北炀接过羊毛毯,只见上面的鹿纹栩栩如生,与铜带钩上的鹿纹仿佛跨越千年遥相呼应,他的心里满是感动。
送走哈斯木老人和小巴图,张北炀看着羊毛毯和铜带钩,心里感慨万千。
他对师弟师妹们说:“你们看,千年前的文物上有鹿纹,现在牧民织的毯子上也有鹿纹;千年前的人修渠灌溉,现在咱们帮牧民修渠引水。这就是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还有善意和智慧的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一边整理铜带钩和屯田竹简的资料,一边继续对探方进行小规模发掘。
张北炀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写《古承实纪》,他把铜带钩背后的文化交融、屯田竹简反映的戍边生活,还有与牧民之间的故事,都一一记录下来,文字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林晓雨则帮着张北炀整理文献资料,她将竹简上的文字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还原出魏晋时期西域屯田的完整图景。
“炀哥,你看《三国志?魏书》里记载,当时朝廷遣将吏屯田西域,以充军食,这和咱们竹简上的记载完全吻合。”
她兴奋地拿着书跑过来,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说。
张北炀凑过去一看,忍不住赞叹:“这就说明咱们的发现是有历史依据的,这些竹简和带钩,为研究当时的屯田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周航则忙着给文物拍照、整理照片,他把竹简的每一片、铜带钩的每一个纹样都拍得清清楚楚。
他还特意制作了对比图,将铜带钩的鹿纹与中原带钩的卷云纹放在一起,直观地展现文化交融的特征。
“这些照片以后放进书里,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这枚带钩的特殊之处。”他一边整理照片一边说。
苏芮则负责联系文物保护所的工作人员,她详细地向对方介绍了竹简和铜带钩的情况,约定好检测时间。
“文物保护所的李所长说,这枚带钩很可能是目前发现的魏晋时期西域屯田遗址中,最能体现文化交融的文物之一,他们会尽快派专家来做检测。”
苏芮挂了电话,兴奋地对大家说。
大家都高兴地点点头。
之后的几天,赵磊每天都会去引水渠看看,检查水渠有没有漏水,还帮着哈斯木老人给牧场的牛羊喂水。
“哈斯木老人说,自从有了引水渠,牛羊喝水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跑老远去找水了。”
他回来后,给大家分享着牧场的情况,脸上满是笑容。
这天下午,文物保护所的工作人员终于来了。
他们带来了专业的检测设备,对屯田竹简和铜带钩进行了细致的检测。
李所长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铜带钩上的纹样,忍不住赞叹:
“这枚带钩太珍贵了!鹿纹是典型的西域游牧民族风格,卷云纹是中原汉文化的代表,绿松石又来自西域本地,三者完美融合,说明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深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