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坯房
作品:《丝路文明》 路上,周航仍旧扛着相机,时不时停下来拍远处的昆仑山。
他对摄影的痴迷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哪怕是在赶路,也不愿错过任何一处风景。
“炀哥,你看这云雾缭绕的样子,像不像水墨画?”他举着相机,兴奋地说着。
张北炀笑着点点头,心里却很清楚,周航看似随性的拍摄,其实是在记录遗址周边的环境,这些照片以后都会成为考古报告的重要资料,这个看似大大咧咧的师弟,其实比谁都细心。
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几间土坯房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林晓雨皱了皱眉,快步走到张北炀身边:“炀哥,这房子屋顶有破洞,万一再下雨,文物受潮怎么办?”
她的语气里满是担忧,作为团队里的“细节控”,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张北炀围着房子转了一圈,用手敲了敲墙体,土坯很结实,心里有了主意:“咱们带的防雨布够,先把屋顶补好,应该能凑活。”
说干就干,赵磊主动请缨去捡石头。他是团队里最有力气的人,平时重活累活都抢着干,此刻扛着铁锹,很快就消失在戈壁滩上。
张北炀踩着买买提搭的简易梯子,将防雨布铺在屋顶破洞上,心里却在想着:
要是能有更好的工具就好了,可现在条件有限,只能靠双手。
不过他想起千年前的戍卒,用更简陋的工具开荒修渠,突然觉得自己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苏芮和林晓雨则在屋里打扫卫生,苏芮细心地用抹布擦去桌子上的灰尘,林晓雨则在整理行李,将文物资料和生活用品分开存放。
“苏芮,你看这个角落,咱们可以放箱子物品,离篝火不远不近,温度刚好。”
林晓雨指着屋里一处干燥的角落说。
苏芮点点头,两人很快就把屋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这两个性格互补的师妹,总能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极为妥帖。
夕阳西下时,土坯房终于收拾出了模样。
大家刚准备烧热水泡馕吃,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
张北炀心里一沉,出门一看,只见几个牧民骑着马朝这边赶来,为首的老人脸上满是警惕。
他心里无奈想到一件事,难道这房子不是废弃的?要是被赶出去,今晚不仅没地方住,文物也可能受影响。
买买提的脸色瞬间变了,他赶紧迎上去,用哈萨克语快速解释。
张北炀看着他们的表情,心里七上八下,他悄悄拉过周航,让他把相机准备好,万一有冲突,至少能留下证据,虽然他不想走到这一步,但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当哈斯木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质问“为什么住在这里”时,林晓雨和苏芮吓得往后退了一步,赵磊则下意识地挡在她们身前。
张北炀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诚恳地说道:
“老人家,对不起,我们误以为房子是废弃的,要是打扰了您,我们现在就搬走。”
他心里其实很不舍,毕竟这里是目前能找到的最适合存放文物的地方,但他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侵犯别人的权益。
看到张北炀面带歉意的表情,哈斯木老人叹了口气,说起冬季牧场水井冻住的困境,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这土坯房借给他们住也无所谓。
张北炀心里一动,突然想起竹简上修渠灌田的记载,想到了注意,他拉住老人的手,诚恳地说:
“我们帮您修引水渠,从附近的河引水到牧场,房子借我们暂时住,帮您照看,等开春您再搬回来,如何?”
说出这番话时,他心里其实没底,不知道老人会不会同意,但他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哈斯木老人愣住了,他和其他牧民商量了几句,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最终点了点头
张北炀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这次不仅解决了住宿问题,还和当地牧民结下了缘分。
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牧民送的馕和风干肉。
苏芮突然提起经费问题,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
张北炀掏出笔记本,说出出书的想法时,心里其实有些忐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支持。
可当看到林晓雨兴奋地说要整理资料,周航说要拍照片,赵磊说要帮忙校对时,他心里暖暖的,这个团队,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接下来的三天,大家分成两组忙碌着。
张北炀带着赵磊和买买提去修引水渠,来到了一处名为安迪尔河的河畔,他站在这里,看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心里满是感慨。
千年前,戍卒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河水,灌溉出一片片良田;如今,他们要靠这河水,解决牧民的燃眉之急。
这种跨越千年的呼应,让他觉得格外有意义。
赵磊挥舞着铁锹,一锹一锹地挖着泥土,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他是团队里最能吃苦的人,平时话不多,却总能用行动证明自己。
“炀哥,这里的土太硬了,要不要用锤子敲一下?”
他擦了擦汗,大声说。
张北炀点点头,看着赵磊黝黑的脸庞,心里很是感动,这个师弟虽然平时沉默寡言,却总是最可靠的后盾。
林晓雨、苏芮和周航则留在土坯房整理资料。
林晓雨坐在桌子前,将竹简上的文字逐字转录,旁边放着《汉书?西域传》《魏晋南北朝屯田史》等文献,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认真查阅资料。
她对历史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此刻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仿佛与千年前的戍卒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苏芮则在给文物拍照存档,她拿着相机,仔细调整光线和角度,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清晰地展现竹简的细节。
她做事向来一丝不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纹样,也会反复拍摄,直到满意为止。
“晓雨,你看这张,竹简上的积肥二字拍得特别清楚。”
她兴奋地拿着相机跑过去,像个孩子一样分享自己的成果。
周航则去探方附近拍摄遗址环境照片,他扛着相机,沿着探方周围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与遗址相关的痕迹。
他对摄影的热爱和对考古的敬畏,让他拍出的照片不仅美观,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炀哥要是看到这些照片,肯定会高兴的。”他一边拍一边自言自语,心里满是期待。
第三天傍晚,引水渠终于修好了。
当看到清澈的河水顺着渠道流进牧场的蓄水池时,张北炀心里满是成就感。
哈斯木老人拉着他的手,非要请他去吃手抓肉,张北炀婉拒了,他心里还惦记着竹简的整理工作,他知道,时间不等人,必须尽快把资料整理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可天公不作美,第五天凌晨,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