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朝堂发难,集体弹劾

作品:《躺平的我,被迫卷成首辅

    太和殿的晨光,透过高高的窗格,斜斜地照进来。


    光柱里,无数微尘上下翻飞,像一场无声的喧嚣。


    早朝的气氛有些不对劲。


    文武百官垂手站立,没有人交头接耳,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顾青山站在文官队列的前方,闭着眼睛,神游天外。


    (内心:今天的阳光不错,晒在脸上暖洋洋的。不知道府里后院那几株新栽的竹子,有没有被晒蔫了。)


    他正盘算着下朝后要不要亲自去浇浇水,一个悲愤的声音猛地在大殿里炸开。


    “陛下!臣有本奏!”


    顾青山眼皮动了动,没睁开。


    兵部尚书杨士奇手持象牙笏板,从队列中大步走出,跪倒在金阶之下。


    他声音颤抖,带着哭腔。


    “臣,弹劾督政院左都御史顾青山,推行新政,祸国殃民!”


    话音未落,他身后的人群里,呼啦啦站出来一大片。


    足有三十多名官员,从六部到御史台,几乎囊括了朝中所有的保守派势力。


    他们齐刷刷地走出队列,在杨士奇身后跪下,动作整齐划一。


    “臣等附议!”


    三十多人的合声,在大殿里形成了回响,震得房梁上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


    这股声势,让许多中立的官员都变了脸色。


    李德裕等改革派官员眉头紧锁,手心捏出了汗。


    顾青山终于缓缓睁开了眼。


    他看着跪了一地的人,脸上没有惊讶,反而透出一股子厌烦。


    (内心:来了。上班打卡,开会撕逼,流程一个都不能少。就是这阵仗大了点,看来是攒了个大招。)


    他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杨士奇表演。


    杨士奇磕了一个头,抬起脸时,已是老泪纵横。


    “陛下!新政推行不足一月,天下已现大乱之兆!”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折,由内侍呈送御前。


    “此乃臣等联名汇总的各地乱象!请陛下明察!”


    皇帝赵乾面无表情地翻开奏折,杨士奇则开始声情并茂地控诉。


    “北方代州,为增户数,地方官竟下虎狼之令,强令子弟年满十六者必须分户,兄弟不得同籍!一时间,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家不成家,人伦丧尽!”


    “江南苏州,为凑税额,巧立‘新政协理费’、‘户籍勘磨钱’,税上加税,盘剥无度!百姓苦不堪言,已有民变之兆!”


    “更有甚者,竟将‘唯二考’的考绩,与地方治安混为一谈。为了降低罪案数目,官府竟对报案百姓百般刁难,甚至恐吓威逼,不予立案!长此以往,国法何存?天理何在?”


    杨士奇每说一条,他身后的官员便齐齐叩首,口称“恳请陛下降罪”。


    一声声控诉,一句句罪名,像石头一样砸向顾青山。


    朝堂上的风向,迅速开始转变。


    一些原本支持新政,或是保持中立的官员,脸上也露出了忧虑的神色。


    他们听着那些耸人听闻的乱象,看向顾青山的眼神,也从敬佩变成了怀疑。


    (内心:分户?加税?压案不报?这帮人的执行力,怎么都用在这种地方了。我的KPI设计里,可没写这些东西。)


    顾青山心里吐槽,面上依旧平静。


    杨士奇见火候已到,情绪也攀升至顶点。


    他猛地将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陛下!此皆因顾青山好大功,急于求成,以虚假数字蒙蔽圣听所致!”


    他抬起头,额角已经见红。


    “他名为能臣,实为酷吏!他推行新政,名为利国,实为祸邦!”


    “此等国贼,若不严惩,天下人心必将离散,我大梁江山,危矣!”


    他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最后的呐喊。


    “臣恳请陛下,即刻废除新政,将国贼顾青山……斩首示众!以谢天下!”


    “请陛P下废新政,斩青山,以谢天下!”


    身后三十多名官员再次齐声高呼,声音里带着一股决绝。


    整个太和殿,被这股逼宫的气势笼罩。


    御座上的皇帝赵乾,脸色铁青,手指紧紧攥着龙椅的扶手。


    他的目光,却没有看地上跪着的群臣。


    他越过所有人,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像个局外人的绯袍身影上。


    大殿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赵乾开口了,声音低沉,听不出喜怒。


    “顾爱卿。”


    他叫了一声。


    “杨尚书所言,你可有辩解?”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顾青山身上。


    顾青山这才动了。


    他走出队列,来到大殿中央,先是对着御座上的皇帝,深深一揖。


    “臣,遵旨。”


    然后,他转过身,环视了一圈跪在地上的杨士奇等人,也看了一眼那些神色各异的同僚。


    他的脸上没有愤怒,也没有慌张,只是平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请问杨尚书。”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您弹劾的,是臣,还是新政?”


    他顿了一下,不等杨士奇回答,又补充了一句。


    “亦或是……那些将好经念歪了的和尚?”


    这个问题,像一把凭空出现的锥子,精准地扎进了杨士奇等人编织的逻辑网中。


    它瞬间偷换了概念,将矛盾的核心,从“政策本身是错误的”,巧妙地转移到了“政策的执行者出了问题”。


    杨士奇跪在地上,猛地一愣。


    他满肚子准备好的,用来攻击新政弊端的说辞,全都被这一问给堵在了喉咙里。


    他下意识地回答。


    “新政由你而起,乱象因你而生!自然是弹劾你这始作俑者!”


    他说完,立刻感觉到了不对。


    顾青山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立刻追问,语气依旧平淡,逻辑却步步紧逼。


    “哦?”


    “这么说,杨尚书是承认,新政本身,是一本好经?”


    “只是被下面那些执行的官员,那些和尚,给念歪了?”


    “轰!”


    杨士奇的脑子,像被重锤砸了一下。


    他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一张老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他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无法挣脱的语言陷阱。


    如果他承认新政是好经,那他刚才请求“废除新政”的言论,就成了不顾国家大局的胡言乱语。


    可如果他否认新政是好经,就等于否定了皇帝之前力挺新政的圣明。


    他被架在了火上。


    他弹劾的是顾青山,可顾青山却把“新政”和“执行者”剥离开来,让他自己选。


    他选了弹劾顾青山这个“人”,就等于在逻辑上,放过了“新政”这个“法”。


    御座上,皇帝赵乾的眼中,闪过一道赞许的光。


    他知道顾青山在玩弄言辞,但这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台阶。


    他沉声开口,打破了殿上的僵局。


    “此事,确有蹊跷。”


    他没有看杨士奇,而是对顾青山说。


    “顾爱卿,你且留下。朕要亲自问话。”


    随即,他一甩袖袍。


    “退朝。”


    太监尖利的唱喏声响起。


    皇帝起身,头也不回地走向后殿。


    群臣缓缓起身,杨士奇被人扶起来的时候,腿肚子还在打颤。


    他怨毒地盯着顾青山的背影,那眼神恨不得在他身上烧出两个洞来。


    顾青山站在原地,感受着那道目光,心里却在哀嚎。


    (内心:完蛋,又要被老板叫去单独谈话了。)


    (内心:这班,看来是真要加到天荒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