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品:《躺平的我,被迫卷成首辅

    笔锋一转,顾青山进入了第三部分,论兵事。


    富民与强国,二者相辅相成。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


    谈了官谈了民,这兵事便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也是最容易说空话,表忠心的地方。寻常举子无非是高呼开疆拓土,扬我国威。


    恨不得今日高中,明日就挂帅出征,直捣黄龙。


    顾青山心里冷笑。开疆拓土?那是皇帝和将军的事,关我一个想躺平的退休人士什么事?


    再说了,打仗是最烧钱,最死人的事。府库一空,人丁锐减,他那钱粮人丁的KPI考核法,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必须反对。但要反对得有水平,有格调,听起来是为了江山社稷,而非怯懦畏战。


    “国之强在兵。然兵之强,非在众而在精;非在攻而在守。”


    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顾青山很满意。他接着往下阐述,将前世看过的某些军事评论文章里的观点,用古雅的文字包装起来。


    “今之边军,戍卒动辄数十万,然老弱病残充斥其间,训练废弛,军械不精。


    遇小股敌寇,则以数倍之众围剿,胜之不武。遇大军来犯,则望风披靡,一溃千里。


    何也?兵员庞杂,权责不明,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粮饷层层克扣,士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何来战心?”


    这番话可谓大胆,直接揭开了大梁朝军队的遮羞布。但顾青山不怕。


    这些事朝堂诸公心知肚明,皇帝更是洞若观火,只是积重难返,无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他一个小小举子,人微言轻,说出来只会被当成是书生臆语,不切实际。这恰好符合他难当大任的人设。


    “臣以为当裁军。裁汰老弱设清白册。兵不在多,而在精锐。募兵制当代以世兵制。择良家子弟,身家清白者入伍。父传子,兄传弟。


    使其以从军为荣,以军营为家。国家供其衣食,厚其粮饷,使其无后顾之忧。如此则兵心可安。”


    “练兵之法当专。一将专统一军,三年不变。将帅如父兄,士卒如子弟。同食同寝,同操同演,方能如臂使指。再辅以精良军械,何愁边防不固?”


    “至于开疆拓土臣以为,非当务之急。天下初定,民心思安。与其耗费国力于不毛之地,不如固本清源,休养生息。


    他洋洋洒洒,将一套积极防御,精兵简政的理论写得头头是道。


    核心思想就一个字:省钱。不主动打仗,就是最大的省钱。这与他前面藏富于民的观点,一脉相承。整个体系完美。


    写到最后他用一句垂拱而治,天下咸安作为结尾。写完,他长舒一口气将墨迹吹干,又从头到尾仔细审阅了一遍。


    嗯,通篇都是大道理,什么KPI考核,什么藏富于民,什么精兵简政,听起来都很好,但真要实行起来,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阻力重重。


    皇帝看了大概会觉得此子有些想法,但终究是书生之见太过天真。


    完美。


    顾青山搁下笔,脸上露出了计划通的笑容。他看了一眼旁边的王景,那位仁兄依旧在奋笔疾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准备写一篇万字长文。


    顾青山摇摇头,卷吧,你们就尽情地卷吧。卷王的世界,我这个只想躺平的咸鱼就不奉陪了。


    他站起身,将自己的卷子交给了巡视的太监。他是第一个交卷的人。


    这在殿试中是极为罕见的。要么是胸有成竹,要么是彻底放弃。在众人看来,顾青山显然属于后者。


    走出大殿,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顾青山眯起眼睛,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紫禁城特有味道的空气。他感觉浑身轻松。


    接下来就是等待发榜。


    他已经盘算好了,得个同进士出身,外放到某个山清水秀的县城当个县丞或者主簿。到时候买上几百亩地,雇上几个仆人,每日里喝茶看书逗鸟养鱼,岂不快哉?


    至于富民强国,内卷朝堂?谁爱去谁去。


    ……


    奉天殿的偏殿内,灯火通明。


    十几位当朝大员,正襟危坐。他们是本次殿试的阅卷官。


    为首的正是内阁首辅,当朝宰相年近七旬的李德裕。


    他身旁是吏部尚书张廷玉,户部尚书陈宏谋,兵部尚书杨士奇等人。个个都是权倾朝野,跺跺脚整个大梁朝都要抖三抖的人物。


    殿试的卷子,已经经过了初步筛选。那些辞藻华丽但言之无物的,早已被淘汰。能摆在他们面前的,都是百里挑一的佳作。


    气氛有些沉闷。


    “唉,又是一篇陈词滥调。”户部尚书陈宏谋放下手中的一份卷子,揉了揉眉心。


    那卷子上,赫然写着王景的名字。文章引经据典,气势恢宏,将历朝历代的富民强国之策都论述了一遍,最后归结为要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可以是一篇完美的应试作文。


    “辞藻是够华丽,可惜,都是些老生常谈。”吏部尚书张廷玉也摇了摇头,“看了几十份,大多如此。空谈心性,大讲仁义。


    可国库的亏空,边军的疲弱,吏治的腐败,这些实际问题,却无一人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首辅李德裕须发皆白,他闭目养神,并未言语。他经历过三朝风雨,什么样的文章没见过。


    这些举子们,才华是有的,但终究被科举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缺乏破局的眼光和魄力。


    皇帝要的不是锦绣文章,而是一剂能救大梁朝于沉疴的猛药。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分拣卷子的老翰林,捧着一份卷子,快步走到李德裕面前,神情古怪,欲言又止。


    “李相,您……您看看这份。”


    李德裕缓缓睁开眼睛,他知道这位老翰林,性子最是沉稳,若非看到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绝不会如此失态。


    他接过卷子,目光落在纸上。


    第一眼,平平无奇。


    臣闻,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话开篇引用,四平八稳。


    但往下看,李德裕的眉头,便不自觉地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