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品:《躺平的我,被迫卷成首辅

    “政令如牛毛,朝令夕改,疲民扰商,官吏奔波皆为内耗也。”


    “内耗?”李德裕口中咀嚼着这个词,这个词他从未听过。但只看字面和上下文,便能瞬间理解其精髓。


    一个内字,点出了问题的根源;一个耗字,道尽了无数的徒劳无功。仅仅两个字,就将朝廷运转中那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刻画得入木三分。


    旁边的张廷玉和陈宏谋等人也凑了过来,他们同样被内耗这个词吸引了。


    “此词新颖,却又一针见血。”张廷玉抚须赞道。


    李德裕没有理会他们,他的目光已经完全被卷子里的内容所吸引。


    当他看到第一部分论官制时,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有些急促。


    “官之考成……当执一驭万。一县之令,三年之内,唯二考。一曰:钱粮。二曰:人丁。”


    “荒唐!”兵部尚书杨士奇是个火爆性子,当即就拍了桌子,“地方官之责,在教化万民,明晰风俗,岂能只以钱粮人丁论之?这简直是舍本逐末,将我等读书人,视作催粮收税的账房先生!”


    他这一声,引得不少官员点头附和。儒家教化,才是为官之本。这篇策论,简直是离经叛道。


    然而,首辅李德裕,吏部尚书张廷玉,户部尚书陈宏谋,这三位内阁的核心重臣,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他们的脸色,由最初的惊讶,变成了凝重,最后,化为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撼。


    杨士奇只看到了表面的粗暴,他们却看到了这简单粗暴背后,那石破天惊的治国逻辑。


    “执一驭万……”李德裕喃喃自语,“好一个执一驭万!老夫在内阁十数年,批阅的奏章堆积如山,每日都在与各部各司的繁文缛节打交道。


    可到头来,地方上是好是坏,官员是优是劣,依旧是一笔糊涂账。若真以此法行之,则一切虚文,皆无所遁形!”


    张廷玉作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的升迁贬黜,他声音干涩地说道:“考成之法,弊病丛生。


    地方官为了纸面上的政绩,虚报垦田,隐瞒灾情,粉饰太平。我等远在京城,仅凭文牍,难辨真伪。此法……


    此法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钱粮,关乎国库。人丁,关乎国本。一个县三年内,百姓愿意留下,人丁兴旺,赋税不减,那必然是政通人和。


    反之其政必苛。此法可杜绝九成以上的欺上瞒下之举!”


    户部尚书陈宏谋更是激动得身体微微发颤。他主管国家的钱袋子,最清楚国库的窘迫。他一拍大腿:“妙!实在是妙!官吏心无旁骛,只为此二事,则国库何愁不充?百姓何愁不安?此非舍本逐末,此乃纲举目张!”


    三个最有权势的大佬,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杨士奇和其他官员都看傻了。


    他们还想反驳,却发现,在这三座大山面前,任何基于仁义教化的驳斥,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李德裕的手,有些颤抖。他继续往下看。


    第二部分,论民生。


    “与民争利,不若藏富于民。”


    “权责下放也。朝廷可制器,可免税。颁发标准之水车,农具图纸于天下,设官营工坊,平价售卖。”


    嘶——


    偏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石破天惊,那这第二部分,就是闻所未闻!


    朝廷向来以盐铁专营,控制各种重要物资的生产和销售,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大型水利工程,更是彰显皇恩浩荡,国力的象征。


    可这篇策论,却主张朝廷放手。


    不仅不与民争利,还要主动让利。政府的角色,从一个大包大揽的大家长,变成了一个制定标准,提供技术维持市场秩序的服务者。


    “这……这岂不是说,朝廷什么都不用管了?”一个官员失声说道。


    “不。”陈宏谋的眼睛亮得吓人,他死死盯着那几行字,“这不是不管,这是更高明的管!兴修水利,耗费巨万,民怨沸腾,贪腐横生。


    可若是朝廷颁发标准图纸,让百姓自己去造,或者由官营工坊平价售卖水车等农具,百姓得了实惠,提高了耕作效率,产出更多粮食,朝廷的税收,不就自然而然地上来了吗?


    这是一个循环,一个藏富于民,最终富国强兵的完美循环!”


    “此人,胸中藏着一个全新的天地!”张廷玉感慨道。


    李德裕没有说话,他已经看到了第三部分。


    论兵事。


    当看到裁军、精兵、世兵制、积极防御这些字眼时,连他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内阁首辅,心脏都忍不住剧烈地跳动起来。


    前面两策,已是惊世骇俗。这第三策,更是直指国之根本!


    他将官制、民生、兵事三者联系起来,在他脑海中展开。


    以钱粮、人丁为纲整肃吏治,逼着官员们去干实事。


    以藏富于民为本,解放生产力,让民间财富如活水般涌流。


    精兵简政为盾,在国力尚不雄厚之时,收缩防线,集中资源,打造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强军。


    三策环环相扣,互为表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周密的治国体系。其核心,不是空谈仁义道德,这已经不是策论了。


    这是一份治国大纲!一份足以让大梁朝脱胎换骨,开创数百年盛世的蓝图!


    “此子……此子是何人?”


    老翰林连忙翻到卷首,念出了那个名字。


    “顾青山。”


    ……


    养心殿。


    大梁朝的皇帝,年号为建武的赵乾,正值壮年。


    他是个有雄心的皇帝。让大梁的旗帜,插遍目之所及的土地。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朝廷里党争不断,官员们口号喊得震天响,实事却没办几件。


    国库里年年亏空,连给边军的粮饷,都要东拼西凑。


    边境上,蛮族骚扰不绝,所谓的数十万大军,却屡屡败退。


    这个庞大的帝国外表看似强壮,内里却早已被蛀空。他空有屠龙之志,手中却无缚鸡之力。


    他需要人才,需要能为他破局的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