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内向?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燕大日报》文刊办事处的玻璃窗被深秋的阳光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几缕光线穿过窗缝,落在铺着浅灰色桌布的办公桌上,将摊开的稿件映照得格外清晰。


    黄佳端坐在木椅上,右手握着一支银灰色的金属钢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目光缓缓扫过稿纸上工整的字迹。


    她时而微微蹙起眉头,似乎在琢磨文字里的细节;


    时而轻轻点头,眼底闪过一丝对内容的认可。


    办公室内静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雀鸣,以及她翻动稿件时发出的细微 “窸窣” 声,为这份安静添了几分生机。


    当读到魏敏芝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寻找辍学孩子,口中反复念叨着 “一个都不能少” 的段落时,黄佳的动作骤然停住。


    她的视线牢牢定格在那行文字上,眼眶慢慢蒙上一层湿润的薄雾,鼻尖也泛起淡淡的酸楚。


    这份在贫瘠土地上扎根生长的执着,宛如一束带着暖意的光,悄然撞进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早年在乡村支教时,见过的那些坚守在讲台前的教师。


    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住着简陋的土坯房,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想到这些,黄佳的心里顿时涌起一阵复杂的滋味,有感动,也有对乡村教育现状的忧虑。


    “用这个擦擦吧。”


    一个温和的男声在身旁响起,王科宝将她的手绢递给了黄佳。


    黄佳这才回过神来,拿起手绢轻轻按在眼角,冰凉的布料瞬间吸走了眼角的湿热。


    她抬眼望向王科宝,心里忽然闪过一丝顿悟:


    怪不得刚才他这个手绢是不是自己的。


    原来他早就预料到自己读这篇稿子会动感情。


    “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


    她的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未完全平复的沙哑,但语气中带着一丝羞涩。


    王科宝轻轻摆了摆手,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容,语气轻松地说道:


    “没关系,不过是顺手的小事而已。”


    说完,他便转身坐回凳子上,没有再开口说话。


    只是将目光投向窗外那棵枝叶泛黄的梧桐树,叶片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给黄佳留出足够的空间整理情绪,避免让她因在他人面前流露真情而感到尴尬。


    10分钟过去,黄佳终于调整好起伏的情绪。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王科宝,眼神里多了几分明显的赞许。


    她的视线从他的脸庞慢慢扫过,落在他放在膝盖上的双手,随后又重新回到他的脸上。


    因为一直盯着,让王科宝渐渐觉得有些不自在。


    王科宝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双手轻轻交叠放在腿上,忽然笑着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俏皮的打趣:


    “黄编辑,您这么一直盯着我看,可把我看得有点紧张了。先跟您说清楚啊,我已经结婚好几年了,我爱人要是知道有您这么漂亮的编辑盯着我看,说不定还会吃醋呢。”


    “不过您放心,我对她向来专一,绝对没有别的心思。”


    “你这小伙子,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黄佳被他这番话逗得 “噗嗤” 一声笑了出来,手里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清脆的 “嗒嗒” 声。


    “我是真没想到,你一个刚给咱们刊物投递稿件的新人,竟然能写出这么有分量的作品。这文字里的生活气息,还有人物身上的特性,比不少投稿多年的老作者写得都要扎实动人。”


    王科宝心里原本想解释,自己之前曾在其他刊物发表过《牧马人》,算不上纯粹的新人,但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在心里默默盘算:


    要是让郭坤知道自己有写作经验,以郭坤那狭隘的心胸,肯定会找上门来纠缠不休,说不定还会找各种借口在工作上刁难自己。


    两世的人生经历,让他早就摸透了郭坤的脾气。


    对付这种爱搬弄是非的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招惹,不跟他有任何交集,免得惹上一身甩不掉的麻烦。


    于是他顺着黄佳的话往下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谦逊:


    “其实也没您说得那么好,可能就是我平时喜欢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再加上稍微有那么点写作天赋,把心里的想法顺着笔尖表达出来罢了。”


    “天赋?”


    黄佳听着他这话里藏不住的自信,忍不住笑了,她端起桌上印着淡蓝色碎花图案的搪瓷杯,喝了一口温水。


    “不过你这么说,倒也没什么不妥。写作这事儿,有时候还真得靠点天赋做底子,再加上愿意花时间琢磨打磨,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说着,黄佳将稿件往自己这边拉了拉,伸出手指着题目旁边用铅笔标注的《坚持》,抬头看向王科宝,眼神里满是好奇:


    “王科宝,你在原来的题目旁边写了《坚持》,这肯定不是随便写上去的吧?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王科宝垂下眼眸沉思了几秒,手指轻轻摩挲着桌沿的木纹,语气渐渐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黄编辑,这个名字我前前后后琢磨了好几天才定下来。”


    “您仔细想想,乡村教师不就是在坚持吗?他们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拿着微薄的薪酬,却把自己的光芒和温暖毫无保留地洒在孩子们身上。”


    “就算日子过得再苦,遇到再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他们也凭着那副单薄的肩膀扛起来,守着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其实就是在守护咱们民族的未来。”


    “毕竟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将来支撑社会的栋梁啊。”


    “所以我觉得,用《坚持》当标题,更能传达我想表达的情感,才特意把它加了上去。”


    这番话他说得格外真诚,上一世王科宝就是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当年要是没有村里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一直鼓励他读书,还悄悄帮他垫付学费,他说不定早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了,根本没机会走进大城市,更别说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


    “好。”


    黄佳听得眼睛都亮了,差点忍不住拍手称赞,她放下手里的搪瓷杯,语气里满是赞赏,“这名字既带着温度,又蕴含深意,比原来的题目更有感染力。那咱们这次就用《坚持》作为正式标题,你觉得怎么样?”


    “完全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