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大纲3?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她是村里成绩最好的孩子,退学的时候,老师还惋惜了好久,说她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村长找到魏敏芝的时候,她正在田埂上捡麦穗,阳光晒得她脸蛋通红,沾着泥点,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手里的麦穗已经攒了小半筐。
村长把魏敏芝叫到一边,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敏芝啊,村里实在找不着老师了,你看你能不能去学校替几天课?高老师走了,孩子们没人管,总不能一直不上课。”
魏敏芝愣了一下,手里的麦穗差点掉在地上,她低头看了看自己沾着泥的手,又抬头望了望学校的方向,那里飘着一面五星红旗,在风里轻轻飘着。
她想了一会儿,咬了咬嘴唇,点了点头:“村长,我能行吗?我怕教不好孩子们。”
村长赶紧说:“你成绩好,又细心,肯定能行!高老师还留了课程笔记,你照着讲就行,村里会给你算工钱。”
高老师在医院里听说村长找了魏敏芝代课,急得跟村长大吵了一架,电话里的声音都沙哑了,手还不停地比划着(虽然村长看不见):
“就算找不到有经验的老师,至少也得找个初中毕业的吧?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自己都还是个学生,怎么能教好学生?孩子们要是学不到东西,这一个月不就白耽误了?他们本来读书的机会就少,哪能这么糊弄!”
村长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一脸无奈地说:
“高老师,我也想找好老师啊!附近的村子我都跑遍了,腿都快跑断了,没人愿意来这穷地方当老师,嫌条件差、工资低,连吃饭都成问题。”
“能找到魏敏芝,已经算是运气好了,她愿意来,还是因为想帮家里减轻负担,想挣点钱给弟弟买课本,还能接着看看书。”
高老师听着村长的话,沉默了好久,最后只能叹着气说:“那你让敏芝多上心,有不懂的地方就给我打电话,我教她怎么讲。”
魏敏芝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学校。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卷到胳膊肘,手里拿着高老师留下的旧课本和课程笔记,站在教室门口,心里有点慌,手心都出汗了。
孩子们看见她,都停下了说话,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她,有的孩子小声问:
“你是谁呀?高老师呢?”
魏敏芝深吸了一口气,走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台上,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不发抖:
“我叫魏敏芝,这一个月,我来给大家上课。”
“高老师家里有事,等她忙完了就回来。”
一开始,孩子们有点怕生,魏敏芝提问的时候,没人敢举手,有的孩子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课本,还有的孩子偷偷看她,眼神里带着疑惑。
魏敏芝看着孩子们的样子,想起自己以前上课的时候,也总是积极举手,她笑了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 “魏敏芝” 三个字,说:
“大家不用怕,咱们就像朋友一样,我教你们知识,你们要是有不懂的,随时问我,好不好?”
她翻开高老师的课程笔记,先给一年级的孩子教生字。
她怕孩子们看不清,把字写得大大的,一笔一划地教他们念,还带着他们组词、造句。
教到 “山” 字的时候,她指着窗外的山说:
“大家看,这就是山,咱们住在山里,以后咱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睁着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慢慢开始跟着她念,声音越来越大。
给四年级的孩子讲数学题的时候,魏敏芝遇到了难题。
有一道应用题,她看了好几遍,还是没弄明白怎么讲才能让孩子们听懂。
她急得额头冒汗,手指在草稿纸上算来算去,孩子们也安静地等着,没人催她。
最后,她想起高老师笔记里写的 “结合生活讲题”,就拿孩子们家里种的玉米举例,说 “家里有五亩地,每亩地收三百斤玉米,一共能收多少斤”。
孩子们一下子就懂了,纷纷举手回答。
课间的时候,魏敏芝不回办公室,而是陪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
有的孩子教她编草帽,有的孩子跟她讲山里的故事,说哪块石头下面有蝎子,哪棵树上有鸟窝。
玩累了,她就带着孩子们去捡柴禾,学校冬天取暖全靠烧柴,孩子们都很懂事,捡柴的时候特别认真,有的孩子还会爬到矮树上,把干枯的树枝掰下来,魏敏芝总是叮嘱他们 “小心点,别摔着”。
捡来的柴禾堆在教室后面,慢慢堆成了小山,孩子们看着柴堆,都笑着说 “冬天就不冷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魏敏芝和孩子们越来越亲。
早上她去学校的时候,远远就能看见孩子们在门口等她,有的孩子还会给她带几颗野山楂、几个烤土豆;
下午放学,孩子们会跟她一起走,送她到村口,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室里的读书声每天都准时响起,在山坳里传得很远,路过的村民听见了,都笑着说 “这学校有希望了”。
可就在入秋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张慧科家出了事,他父亲在山上砍柴的时候,不小心踩空了,从山坡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
家里的钱本来就不多,全都用来给父亲治病了,连冬天吃的粮食都没剩下。
张慧科是四年级的学生,平时特别懂事,上课总是坐得笔直,作业也写得工工整整,魏敏芝很喜欢他。
一天早上,魏敏芝像往常一样点人数,点到张慧科的时候,没人答应。
她心里一紧,又点了一遍,还是没人。
她问班里的孩子 “慧科怎么没来”。
有个孩子说 “昨天听慧科说,他要去城里打工”。
魏敏芝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她赶紧安排孩子们自习,说 “大家先自己看书,我出去一趟,马上回来”,然后抓起外套,就往张慧科家跑。
张慧科家住在山脚下,土坯房比学校的还破旧,院墙塌了一半,用柴禾挡着。
魏敏芝推开门,看见张慧科背着个小包袱,包袱是用粗布缝的,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些什么。
他母亲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针线,却没缝东西,只是抹着眼泪。
张慧科看见魏敏芝,赶紧低下头,声音哽咽着说:
“敏芝姐,我得跟二叔去城里打工,家里没饭吃了,我得挣钱给爹治病。”
魏敏芝看着张慧科瘦小的肩膀,他才十一岁,比班里的很多孩子都矮,肩膀却已经开始承担家里的重担。
她想起高老师临走前跟她说的 “一个都不能少,得让他们接着读书”,心里像被扎了一下,疼得厉害。
她走过去,拽住张慧科的包袱,语气坚定地说:
“你才十一岁,不能去打工,你得读书。打工能挣几个钱?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真正帮家里摆脱困境。”
张慧科的母亲叹着气,抹了把眼泪说:
“敏芝,不是我们狠心,实在没办法了。他爹躺在炕上不能动,家里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不出去打工,一家子都得饿肚子。慧科懂事,自己提出要去的,我们拦不住啊。”
魏敏芝看着张慧科母亲憔悴的脸,脸上满是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心里酸酸的,可她还是不想让张慧科辍学,她说:
“婶子,钱的事咱们再想办法,可慧科不能去打工,他还小,在城里会受欺负的,而且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那天晚上,魏敏芝没睡着。
她躺在炕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张慧科低头的样子,还有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她想起高老师的话,想起自己退学的时候,心里有多难受,她不能让张慧科也跟自己一样,早早放弃读书的机会。
天刚亮,她就爬了起来,从枕头底下摸出高老师临走前给她的二十块生活费,这是高老师特意留给她的,说 “你替我上课,辛苦你了,买点好吃的”。
她一直没舍得花。
然后她又用布包了几个干馒头,是母亲昨天蒸的,还带着点温度,悄悄出了门。
她要去城里找张慧科,水泉小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从水泉村到城里,要走三十多里山路,再坐两个小时拖拉机。
山路很难走,全是石头,坑坑洼洼的,魏敏芝穿着布鞋,走了没多远,鞋底就被石头磨破了,脚底板硌得生疼。
她没停下来,只是放慢了脚步,继续往前走。走了两个多小时,她的脚底板渗出血,染红了破了的鞋底,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她在路边找了块破布,蹲下来,把破布裹在脚上,系紧了,又接着走。
饿了,她就从布包里拿出干馒头啃,馒头有点硬,嚼得她腮帮子疼;
渴了,她就喝路边的山泉水,泉水很凉,喝下去肚子有点不舒服,可她也没办法。
走了整整一上午,她才到了镇上,坐上了去城里的拖拉机。拖拉机颠簸得厉害,她坐在车斗里,紧紧抓着车帮,风吹得她头发乱飞,脸上全是土,可她一点都不在意,心里只想着 “快点到城里,快点找到慧科”。
……
读到这里,黄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开头有钩子。
把山村学校的艰难、高老师的坚守和无奈,还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都写得很真实,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细腻的情感,没有丝毫敷衍的痕迹。
她忍不住往下翻,手指捏着文稿的边角,心里也跟着好奇起来:这么小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当好这个代课老师?
她又会用什么方法留住那些想辍学的孩子?孩子们会不会认可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老师?
这时,王科宝突然开口,语气有些犹豫,眼神不自觉地瞟向门口的衣架,手指还轻轻扣了扣膝盖:
“黄编辑,门口的手绢,是您的吗?”
黄佳愣了愣,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视线落在那块挂在衣架上的手绢上,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点随意:
“是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没、没什么问题,我就是随口问问。”
王科宝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把目光收了回来,心里却想起之前在宿舍看到的场景。
陈建和易天坐在床边,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还在小声议论着什么,提到了 “手绢”。
他当时没太在意,可现在看到黄编辑的手绢,心里莫名地替她捏了把汗,不知道该不该多问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