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蹭课2?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讲了大概半个小时,乐云教授停下脚步,看向台下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读过艾大家的诗?他的《阿秀——我的乡邻》特别经典,有没有人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陈建举手说:
“我读过,不过我不太会分析,就是觉得写得特别感人。”
“从结构上,它延续了原诗 “人物定位 — 场景回忆 — 情感升华” 的脉络,以 “阿秀” 这一乡邻形象为载体,用 “玉米饼”“磨盘”“老槐树” 等具象符号,复刻了原诗以生活细节塑造人物的手法。
内容上,既保留了 “我” 与主人公的身份差异,又通过 “擦鼻涕”、“留热饼”、“念叨放假” 等情节,传递出底层人物的温暖与质朴。
同时以 “磨坏布鞋”、“风湿的腿” 暗写其生活艰辛,呼应原诗对苦难的悲悯。情感表达上,结尾将对阿秀的个人怀念,扩展到对 “所有平凡又温暖的乡邻” 的赞颂,升华了主题。
乐云教授笑着点了点头:
“说得很好,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没有同学能给大家背一段《阿秀——我的乡邻》?”
这时,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慢慢举起了手,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还拿着一本旧诗集。
“好,那就请你站起来背一段吧。”乐云教授朝着他的方向说。
“好的。”
男生的声音从后排传来,带着点沙哑,却很有力量。
王科宝听见这个声音,觉得特别熟悉,他忍不住转过头朝后排看去,这一看,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司明远!你怎么在这?”
陈建也跟着转过头,疑惑地问:“科宝,咱们班好像没有这号人吧?你认识他?”
王科宝笑了,跟陈建解释:
“他是我之前单位的室友,现在在隔壁的历史系。这家伙特别喜欢读诗,之前还跟我念叨过,说想听听乐云教授讲现代文学,没想到他真的来蹭课了。”
“还有这操作?”
陈建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朝着司明远的方向看了一眼,“他倒是挺执着的。”
司明远从座位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
“阿秀,是我的乡邻。”
“她的名字,和村口那棵老槐树一样普通。”
“她是隔壁磨坊家的媳妇。”
“阿秀,是我的乡邻。”
“我是镇上先生的女儿。”
“也是啃过她蒸的玉米饼长大的。”
“阿秀的 “小丫头”。”
“阿秀以磨面养活她的家。”
“而我,是蹭过她热饼子被暖大的。”
“阿秀啊,我的乡邻。
“阿秀,今天我看见炊烟使我想起了你:
“你家矮墙后飘着麦香的灶台。”
“你总坐在上面纳鞋底的门槛。”
“你用来晒豆子的旧竹筛。”
“你常倚着唤我回家的老槐树。”
“阿秀,今天我看见炊烟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沾着面粉的手给我擦过鼻涕。”
“在你磨完最后一袋麦子之后。”
“在你扫净磨盘上的麸皮之后。”
“在你把热好的玉米饼摆进竹篮之后。”
“在你给趴在磨旁打盹的娃盖好补丁衣裳之后。”
“在你把磨坏的围裙用粗线缝好之后。”
“在你给我梳好乱蓬蓬的辫子之后。”
“在你捡起我掉在地上的半块饼之后。”
“你用你沾着面粉的手,摸了摸我的头。”
“我是镇上先生的女儿。”
……
“她含着笑,给路过的乡亲递过热水。”
“她含着笑,在雨后修补漏雨的屋顶。”
“她含着笑,给磨好的麦子装袋过秤。”
“她含着笑,哄着闹脾气不肯吃饭的娃。”
“她含着笑,在冬夜就着油灯纳鞋底。”
“她含着笑,把晒好的豆子分给邻居家的娃。”
“阿秀,为了生活。”
“在她磨坏了第三双布鞋之后。”
“她还在推着沉重的磨盘转着。”
“阿秀,疼过我这个 “外姓丫头”;
“在我生病时,她煮过生姜水给我喝。”
“在我丢了发绳时,她找过自己的旧头绳给我。”
“在我哭着说想娘时,她抱着我拍过我的背。”
“阿秀,会对着赶集回来的人说 “我家隔壁的小丫头,可乖了” 。”
“阿秀曾跟我娘说过一个简单的心愿。”
“等娃长大了,让他去县城读书。”
“不用再像她一样,一辈子围着磨盘转。”
“…………。”
他的声音饱含深情,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教室里的同学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
有的女同学眼里甚至泛起了泪光,被诗里的情感打动了。
王科宝看着司明远的样子,忍不住跟陈建说:
“这家伙朗诵得还真不错,比我之前听他读的时候好多了。”
陈建点了点头:“确实不错,要是咱们班有文艺活动,还能让他来表演一个。”
乐云教授等司明远朗诵完,带头鼓起掌来:
“读得太好了!感情很饱满,把诗里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同学,你以后你要是有空,咱们一起探讨文学。”
司明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坐回了座位上。
接下来的课,乐云教授又讲了艾大家的其他作品,还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年轻时读艾大家诗歌的经历。
司明远听得很认真,偶尔还会站起来跟教授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也跟着积极发言,课堂氛围特别好。
下课铃响的时候,乐云教授笑着说:
“这节课上得很开心,谢谢大家的配合。下节课咱们继续讲艾大家的作品,大家可以提前预习一下。”
同学们收拾东西的时候,陈建站起来,朝着大家说:
“大家等一下,我跟大家说个事。刘老师让我统计一下,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想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要是想参加的话,下午放学前跟我说一声,我统一报上去。”
“我想参加!”
“我也想!”
“班长,参加文学社团有什么活动啊?”
同学们纷纷举手,陈建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还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王科宝看着他忙碌的样子,忍不住走过去帮忙:“我帮你一起记吧,人太多了,你一个人忙不过来。”
“谢谢你啊,科宝。”陈建笑着说。
“跟我还客气啥,” 王科宝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有啥活儿,你要是忙不过来,随时跟我说,我帮你。”
郭坤收拾好东西,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就独自走出了教室。
他看着王科宝、陈建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样子,心里更不服气了,暗暗想着:
等着吧,我肯定会让大家知道,我比陈建更适合当班长。
……
午饭过后。
32号宿舍楼的205宿舍里,王科宝和陈建坐在书桌前,一边休息,一边聊着天。
“科宝,下午你和郭畅那小子要去《燕大日报》的办事处找负责人出题?”
“要不要我跟你一起去?多个人多个伴。” 陈建问道。
王科宝摇了摇头:
“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之前跟负责人约好了,下午4.30见面。”
“那你可得加油啊!”陈建说,“要是赢并且发表了,咱们可得好好庆祝一下,请你吃食堂的红烧肉。”
“没问题,要是真发表了,我请你吃!”
王科宝笑着说,心里既期待又有点紧张。
就在这时,宿舍门被推开了,郭坤走了进来,他看了王科宝一眼,冷冷地说:
“王科宝,走吧,时间差不多了。”
“好。”王科宝说道。
陈建看着郭坤的样子,悄悄跟王科宝说:
“科宝,你可得小心点,郭坤这人心眼小,我看上午我当班长他就不服气,这次你们一起去,小心他给你使绊子。”
王科宝笑了笑:“没事,咱们各凭本事,只要我的稿子写得好,负责人肯定会认可的。”
下午一点五十,王科宝收拾好之后,跟陈建打了个招呼,就走出了宿舍。
郭坤已经在宿舍楼门口等着了,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脸上没什么表情。
“走吧。”郭坤说了一声,就率先朝着《燕大日报》办事处的方向走去。
王科宝跟在他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