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过度解读2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台下的观众也随意鼓掌叫好。


    掌声比刚才更响亮,还有人小声跟身边的人念叨“苏老师说得太对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


    苏碧巧笑着等掌声渐渐平息,继续往下说,不紧不慢:


    “第二个‘不舍’,是对身边人情的不舍。


    “先说友情吧,牧场里的牧民们多淳朴啊。”


    “许灵均刚到牧场的时候,手脚笨拙,连喂马都喂不好,是老牧民手把手教他;“


    “冬天他的被褥太薄,有人悄悄从家里抱来羊毛毯塞给他;“


    “他生病发烧卧床不起,郭蹁子骑着马跑几十里地,冒着风雪去镇上给他找医生。“


    “后来郭蹁子还操心他的终身大事,四处打听合适的姑娘,帮他把秀芝娶进门。“


    “这份掏心掏肺的友情,许灵均怎么可能忘?“


    “再说爱情,秀芝从四川逃荒到牧场,正好走进了他孤单的生活。“


    “她不嫌弃许灵均的出身,不抱怨牧场的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猪、纺线,用一双勤快的手把简陋的土坯房打理得井井有条。“


    “秀芝身上那种中国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还有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能咬牙扛过去的韧劲儿,让许灵均觉得踏实、觉得温暖。“


    “有这么好的媳妇在身边,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他怎么舍得放下?”


    王科宝站在主席团听着,心里再次忍不住想竖起大拇指。


    他这会儿算是彻底明白,为什么有人总喜欢看书评、看解读。


    有时候读者的分析,比作品本身还要出差,好看。


    能把他没写出来的潜台词、没刻意表达的情感,都清清楚楚地挖出来,说得明明白白。


    原本王科宝还有些紧张,但此刻倒变得轻松起来。


    台下的人也听得格外入神。


    可眼神里又带着几分期待,显然更想听听作者的看法。


    毕竟真人就站在台上,都想听听本人讲一讲创作时的真实想法。


    苏碧巧显然也看出了大家的期待,说到第三个“不舍”的时候,故意停了下来,抬头看向王科宝:


    “王同志,我刚才说的这两个‘不舍’,您觉得有道理吗?要不您先跟大家说说您的想法?也让我们听听作者的真实意图。”


    王科宝刚放松下来的神经,一下子又紧绷起来,心里暗自叹气:


    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清了清嗓子,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自然些,不紧张:“苏老师你分析得很好。”


    “您刚才提到的这两个‘不舍’,正是许灵均心里最舍不得的东西,也是他最终选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可以借鉴小说里的那句话:这里有我所留恋的一切’。


    这话刚说完,全场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响亮,还有几位情绪激动的同志朝着舞台方向喊“王同志,我要给你生猴子”。


    …


    王科宝一阵无语。


    但又连忙站起身,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心里满是莫名的荣幸与感动。


    能得到读者这么真诚的认可,大概是每个作者最开心、最满足的事了。


    等掌声渐渐平息,苏碧巧才接着往下说,这次她的语气比刚才更郑重了些,眼神里也多了几分严肃:


    “至于第三个‘不舍’,我觉得是对自己宿命的不舍。


    “许灵均这一辈子,吃了太多苦。“


    “小时候的孤独无依,青年时的改造磨难,还有后来面对父亲邀请时的纠结与挣扎。“


    “这些开心的、难过的的经历,都成了他生命里抹不掉的记忆,也一点点塑造了现在的他。“


    “而且这么多年下来,他的命运早就跟这片土地、草原、家乡紧紧绑在了一起。“


    “没有小时候的孤苦,他不会懂得珍惜温暖;“


    “没有改造时的艰辛,他不会明白牧民的善良;“


    “没有在草原上的日子,他也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心里装着草原、装着亲人的许灵均。“


    “所以他舍不得走,舍不得离开这片让他又爱又恨,却早已融入骨血的土地。“


    “总的来说,就是这三个‘不舍’,让他最终坚定地选择留在草原,留在这个让他觉得‘踏实、安心’的地方。”


    王科宝听完这番话,心里忍不住想:


    以后要是再写小说,一定要提前请苏老师来帮忙解析。


    这样一来,他都不用费口舌去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了,苏老师早就把该说的、甚至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深层含义,都替他说清楚了,省了不少事。


    ……


    就在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都沉浸在对《牧马人》的讨论中时。


    《文汇报》办事处的小办公室里,气氛却透着几分冰冷与压抑。


    谭婉慧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后,双手紧紧攥着钢笔,她抬眼看向站在对面的女人,语气里满是疏离与冷淡:


    “包秋荷,我留在国内,跟他没有任何关联,是我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你别在这里瞎猜。“


    自从十年前,包秋荷为了去美国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狠心丢下她和当时病重的父亲之后,谭婉慧就把她的称呼从”妈”换成了”包秋荷”。


    此刻喊起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婉慧平日里那份呆萌可爱的样子,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眼底的怨恨与冷漠。


    “怎么会没关联?”


    “我早就托人打听清楚了,你最近天天跟他见面,有时候还一起去书店、去食堂吃饭。“


    “他还来来过你单位单独和你碰面。”


    “不是为了他,你怎么会放着去美国过好日子的机会不选,偏偏留在这个地方受穷?” 包秋荷审问到。


    谭婉慧没有接话,只是眼神不自觉地飘向窗外,不知道沉思什么。


    她指尖无意识地抠着办公桌的木角,心里乱糟糟的。


    包秋荷见她这副欲言又止、慌乱无措的模样,语气稍微软了些,放低了姿态,甚至带着几分刻意的讨好:


    “婉慧,妈知道,以前是妈不对,是妈太自私,没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让你受了不少苦。“


    “现在妈回来了,就是想好好补偿你,想带你过好日子。“


    “你要是真的喜欢他,我们可以一起去美国,妈有办法。“


    ”签证、住处、工作,这些都不用你操心,妈在国外认识人,都能帮你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够了!”


    “我和他就是普通朋友,根本没有你想的那种关系!你别再提他了,也别再逼我去美国!” 谭婉慧猛地抬起头,脸上带着明显的慌乱与恼怒。


    “好好好,妈不提了,不提了,也不逼你了。“


    包秋荷见她反应这么激烈,生怕把人惹急了,连忙摆了摆手,顺着她的话说,脸上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我这次回来,还能在国内待上几天,你慢慢想,等我要发出的时候告诉我。”


    ”你还要上班处理稿件,我就不在这里打扰你了,先走了。”


    说完,包秋荷便转身朝着门口走去,脚步看似从容,实则有些慌乱。


    走到门口时,她悄悄回头看了一眼谭婉慧,见对方正低头盯着桌面发呆,嘴角勾起一抹若有所思的弧度。


    其实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谭婉慧不肯说实话,那她就自己去查。


    她已经托人打听清楚了,那个让谭婉慧舍不得离开的男人,就是最近名气很大的《牧马人》的作者,笔名“老许”,在生活馆工作,负责小说诗词整理的工作。


    “我倒要看看,是何方妖怪,能把我女儿牢牢拴在国内,连去美国过好日子的机会都不要了。”


    包秋荷心里暗暗想着,加快脚步走出了办事处,很快就消失在街道尽头的人流里,只留下谭婉慧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