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骚动?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王科宝在在最深处那排几乎被遗忘的角落,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标。
书脊上的烫金书名早已褪去大半亮色,边角也有些磨损,显然是馆里存了好些年头的旧书。
他小心翼翼地将书从拥挤的书架中抽出来,轻轻拍了拍上面的灰尘。
然后席地而坐。
翻开《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的扉页,泛黄的纸页上印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出版信息,油墨的气息混合着纸张的陈旧味道扑面而来,瞬间将人拉进了舞台剧艺术发展的时光长河里。
这本关于革命历史剧的著作,一开篇便用细腻的笔触,将这种特殊戏剧形式传入中国并逐步发展的历程清晰地铺展开来。
时间回溯到20世纪初,那时整个中国正被民族救亡的浪潮席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未来奔走呼号。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革命历史剧。
这种以革命历史事件为核心,既蕴含深刻思想又极具情感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顺着进步文化团体搭建的传播桥梁,率先在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爱国文化圈层扎下了根,如同初春的嫩芽,开始悄然生长。
起初,革命历史剧还没有如今这样规范的名称,当时的人们更愿意称它为“救国剧”。
参与创作和演绎的,大多是心怀家国的进步文人与充满热血的爱国学生。
他们将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独立的渴望,都融入到剧本的创作与舞台的演绎中。
剧中的内容,多是围绕历史上那些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或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展开。
这些故事,恰好与当时民众迫切想要唤醒民族意识、追求民族独立的需求不谋而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更多人凝聚起反抗侵略、保卫家国的力量。
而传统的革命历史剧,在结构设计上更是暗藏巧思,大多采用经典的四幕式框架。
每一幕都有着明确且独特的思想传播使命,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且富有深度的故事体系。
第一幕,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历史窗”。
创作者会运用真实的历史场景还原,搭配厚重而富有时代感的对话,将核心历史事件自然而然地引出。
观众在看到熟悉的历史场景、听到贴合时代的对话时,能迅速跨越时空的距离,沉浸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仿佛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到了第二幕,剧情便进入“抗争篇”。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现革命志士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艰难抉择。
或许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或许是陷入物资匮乏的绝境,但革命志士们始终没有放弃,用行动诠释着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精神。
这种精神如同春雨润物般,悄悄渗透到观众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大家深藏心底的爱国情怀,让人们更加明白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幕,则是整个剧情的“高潮章”。
在这一部分,革命斗争中的关键转折会集中呈现。
可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最终取得胜利,也可能是某个指引方向的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这些情节如同一个个强有力的音符,将剧情推向情感的最高点。
观众的情绪也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高涨,内心充满对革命志士的敬佩,以及对革命事业取得突破的激动与自豪。
最后一幕“传承礼”,更是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不仅要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总结,让观众清晰地认识到这段历史的价值,更要通过剧中角色的感悟与对未来的展望,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当观众看到角色们坚定地表达对未来的信心,承诺将革命精神延续下去时,内心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愿意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
不过,书中也着重强调,步入当代社会后,革命历史剧在创作理念和结构设计上,开始朝着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当专业话剧团与党史研究机构携手合作时,创作者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而是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有的作品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与历史人物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现代角色带着当下的思考与困惑,与历史人物交流,历史人物则用亲身经历给予现代角色启示,这种独特的互动方式,让观众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历史。
还有的作品融入了先进的实景演绎技术,利用逼真的场景搭建、细腻的道具布置,将历史场景原汁原味地还原在观众眼前。
观众仿佛穿越回过去,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可感。
更有甚者,还尝试了“多视角叙事”的剧情设计,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讲述同一段历史事件。
每个角色的视角都有着独特的情感与认知,通过多角度的呈现,观众能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不同人物在其中的经历与感受。
这种灵活多变的创作形式,不仅成功吸引了当代观众的注意力。
尤其是对年轻观众而言,新颖的表现手法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喜爱革命历史剧,还为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类革命历史剧提供了更好的呈现方式。
通过这些创新形式,宏大的历史背景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轨迹也变得清晰可见,观众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汲取革命精神的力量。
王科宝一边认真阅读,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关键内容,偶尔还会停下笔,眉头微蹙,细细思索书中的观点。
当读到经典剧目章节时,他更是放慢了阅读的节奏。
夏衍先生的《法西斯细菌》在书中被单独列为一节进行重点剖析,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认可,书中评价它是“中国革命历史剧反映抗战主题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代背景,将故事的核心放在了细菌学家俞实夫的人生选择上。
剧中,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义之间的碰撞,就像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每一个情节都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故事一开始,俞实夫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对政治局势漠不关心,他认为只要专注于细菌学研究,就能为人类做出贡献。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残酷景象。
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这一切,让他原本坚定的想法开始动摇。
随后,他亲眼看到身边的爱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深深震撼了他。
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俞实夫内心的矛盾逐渐化解,他终于明白,个人的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最终,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战贡献力量。
整部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真理,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情节都生动鲜活,让观众深受触动。
也正因如此,《法西斯细菌》至今仍被视作中国革命历史剧反映知识分子成长的“典范之作”,即便历经多年,依然能在舞台上常演常新,每次演出都能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在《法西斯细菌》之后,书中紧接着介绍了田汉先生的《关汉卿》,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同样极高,称其为“以历史人物映射革命精神的经典范例”。
全剧以元代为背景,围绕着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经历展开。
故事中,关汉卿与权贵之间的激烈抗争、与民间艺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像一条主线,串联起元代文人坚守正义、反抗压迫的精神风貌。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关汉卿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面对权贵的威胁与利诱,他从不低头,坚持用戏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女演员朱帘秀则展现出勇敢坚韧的一面,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也始终与关汉卿并肩作战,用自己的表演传递正义的力量;
还有那些善良质朴的市井百姓,他们虽然身份低微,却有着最纯粹的正义感,在关汉卿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每个人的行动,都与反抗暴政、追求正义的信念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反抗压迫的赞歌。
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关汉卿虽然遭遇了权贵的残酷迫害,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却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从未放弃用戏剧作品唤醒民众的决心。
而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人,也在这场抗争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便经历挫折,也依然坚定地追求正义。
书中对这些情节的描写细致入微,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文人风骨的赞颂,以及对反抗压迫、追求正义的革命精神的弘扬。
尽管和他的小说《牧马人》类型不一样,但大型框架是一样的。
所以王科宝读着这些内容,内心不禁心潮澎湃。
同时也深受启迪,对舞台剧的编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科宝看得入了迷,连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都未曾察觉,直到肚子传来轻微的饥饿感,才猛然想起此行的目的。
他得把这本书买下来,方便日后随时翻阅。
合上书刚要起身,身后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回头一看,正是图书馆的店长谭志学。
“科宝,你倒是会找,这书在馆里搁了快十年,没几个人留意过。”
“这书虽说旧了点,但里面的内容确实不错。” 谭志学说道。
“是的,谭叔,里面讲的舞台剧发展脉络和创作技巧,对我改编剧本太有帮助了。”
“您帮我算算,这书得多少钱?我这就去柜台付款。”王科宝把书递过去说道。
谭志学却没有接书,反而又将书推回王科宝怀里,摆了摆手,语气带着几分熟稔的随意:“跟我还谈什么钱?这书你直接拿去读,就当是我谢你帮我忙了。
“那可不行!”
“上次就是随口跟谭编辑聊了几句,我跟她说,要是换作我是《牧马人》里的许灵均,面对国外优渥的生活和草原上的牵挂,肯定也会选择留下。”
“毕竟心里装着人的地方,才称得上是家。
“所以,我猜谭编辑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您,她是你一手带大的,她最舍不得的是你。” 王科宝连忙把书往回递,态度十分坚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