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哭什么?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燕园深处的舞台剧剧场,藏在一片爬满青藤的老楼里,推开那扇漆皮略有些斑驳的木门,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


    剧场空间不大,深棕色的木质座椅沿着缓坡一级级向上延伸,连两侧临时加设的折叠椅算在内,满座时也不过百余人的容量。


    舞台不算宽敞,上方悬着三盏老式射灯,光线柔和却足够聚焦,浅米色的幕布边缘缝着几缕细棉线,是之前演出时不小心勾破后修补的痕迹,反倒添了几分家常的亲切感。


    今年开春,燕京大学生推出的原创多幕抗日题材《地道战》,一经登台就成了圈子里的热议话题。


    这部《地道战》舞台剧没走传统抗战剧的沉重叙事路线,反倒聚焦冀中百姓的 “土智慧” 对决。


    把鬼子的嚣张跋扈、汉奸的趋炎附势,用充满乡土气的对话和巧妙却硬核的地道战术一幕幕呈现,既点燃了观众心底的家国热血,又带着几分让人拍案叫绝的民间巧思。


    剧中没有刻意渲染战场的惨烈,反倒将镜头对准灶台下的秘密通道、菜窖里的伏击暗格。


    民兵们用 “油灯传信” 戏耍搜山的敌人,老乡们拿 “辣椒烟熏” 逼退钻地道的鬼子,连孩童都能借着 “送情报” 的由头,把敌军动向藏进衣襟的补丁里。


    那些带着方言的台词里藏着机警,比如老村长拍着地道木架说 :“这土疙瘩比钢筋还结实,专克小鬼子的洋枪”;


    夸张却真实的情节里满是力量,像是村民们借着地道四通八达的优势,绕到敌军身后夺下炮楼时,满场扬起的玉米秸秆都成了胜利的旌旗。


    既让观众看到抗战岁月的艰难,更让人笑着记住:老百姓的智慧,从来都是打胜仗的好法宝。


    所以不过半个月,全国不少舞台剧都争着要排演这部剧,燕大舞台剧筹备了近一个月,从演员选拔到道具准备都格外用心,这几日的演出场场爆满,连剧场最后排的角落都挤满了人。


    王科宝跟着中天、冯镜先走进剧场时,离开场还有足足七分钟。


    王科宝特意在口袋里悄悄揣了本巴掌大的笔记本,还攥着支铅笔,原本打算是全程专注观察。


    看舞台上的场景怎么布置才不显得拥挤,演员的台词节奏怎么把握才自然,甚至想记下几个精彩的调度设计,好好琢磨琢磨《牧马人》舞台剧如何改编。


    没过多久,剧场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去,原本低声交谈的声音也慢慢消失,只剩下轻微的呼吸声。


    暖黄色的射灯缓缓移动,最终稳稳落在舞台中央。


    舞台两侧的幕布缓缓拉开,昏黄的灯光打在布满土灰色道具的场景上。


    矮墙后插着几杆磨得发亮的红缨枪,墙角堆着捆好的干柴,地面上一道不起眼的木板门微微凸起,隐约能看到门沿下渗出的泥土。


    “队长!鬼子的扫荡队离村口只剩二里地了!”


    年轻民兵二柱攥着步枪,裤腿还沾着田埂上的泥浆,声音里带着急促却丝毫不乱的镇定。


    他快步跑到土坯房旁,对着门框上敲了三下。


    “咚咚咚。“


    两短一长的节奏,是某种暗号。


    门板 “吱呀” 一声被掀开,村长赵老栓从地道口钻出头来,花白的胡子上沾着几粒尘土,手里还攥着半截用红布包着的炸药包。


    “别急!让后生们把村口那片假坟的机关再检查一遍,等小鬼子进了套,咱们就从地道里抄他们的后路!”


    话音刚落,舞台后方突然响起刺耳的军号声,几个穿着黄色军装的演员弯腰 “端枪”,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侧幕走出,脸上带着夸张的嚣张神情。


    “搜!给我仔细搜!凡是藏粮食的地方,都给我挖出来!”


    扮演日军小队长的演员扯着嗓子喊,军靴重重踩在木板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


    就在日军靠近假坟时,赵老栓突然从地道口甩出一根麻绳,精准套住一个日军演员的脚踝。


    “拉!” 随着一声令下,几名民兵从矮墙后跃出,红缨枪直指日军。


    被绊倒的日军刚想爬起来,地道里又窜出两名村民,手里拿着点燃的火把,朝着日军的 “弹药箱”(道具)扔去。


    舞台瞬间亮起橙红色的灯光,配合着 “噼里啪啦” 的音效,模拟出火焰燃烧的场景。


    “不好!有埋伏!”


    日军小队长慌乱地喊,转身想跑,却被二柱用步枪 “抵住” 后背。


    “别跑了!你们的后路早就被我们的地道堵死了!”


    二柱的声音响亮有力,舞台上的村民和民兵们纷纷举起武器,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


    此时,背景音乐突然切换成激昂的《地道战》主题曲,舞台两侧的幕布上投影出密密麻麻的地道网络图,灯光也变得明亮起来。


    赵老栓走到舞台中央,举起炸药包高声喊道:“乡亲们!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凭着这地道,再狡猾的鬼子也别想占到便宜!”


    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与舞台上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王科宝原本还想着掏出笔记本,赶紧记下几个精彩的细节,可剧情一推进,就彻底被吸引了,手里的铅笔半天没动一下。


    《地道战》五幕剧的篇幅虽不算宏大,却把日军的凶残贪婪、汉奸的趋炎附势,以及村民们的坚韧智慧,用充满张力的剧情揭露得入木三分。


    没有冗长的铺垫,每一幕都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剖开战争年代的人性百态,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里既看到侵略者的丑恶,也感受到平凡人骨子里的血性。


    每个角色都鲜活得仿佛能从舞台上走下来。


    村长赵老栓的沉稳果敢,手指总习惯性摩挲着那半截炸药包,连皱纹里都藏着与鬼子死磕到底的决心;


    年轻民兵二柱的机灵热血,每次汇报敌情时都忍不住攥紧步枪,裤腿上的泥浆仿佛还带着田埂的温度;


    汉奸李四的谄媚窝囊,见了日军就点头哈腰,帽子歪了都不敢扶正,可面对村民时又装出一副耀武扬威的模样。


    没有一个角色是单薄的脸谱,就连日军小队长每次踹门时的蛮横、发现上当后的慌乱,都透着真实的愚蠢与凶残,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那些看似充满硝烟味的情节,细想之下满是让人揪心的辛酸。


    比如第二幕里,赵老栓为了掩护村民转移,故意把日军引向假地道,自己却被鬼子的刺刀划破了胳膊,鲜血渗过粗布衣裳,他却咬着牙没哼一声;


    还有第四幕,二柱的妹妹为了给地道里的乡亲送粮食,顶着炮火往村口跑,怀里的玉米面洒了一路,却死死护着最后半袋,直到看见地道口的木板门才露出笑脸。


    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比直白的哭诉更让人动容,让人忍不住为这些平凡人的坚守心疼。


    整部剧的感染力强得让人挪不开眼,台下的观众跟着剧情起伏,一会儿为村民的险境捏紧拳头,一会儿又为地道里的妙计拍手叫好。


    看到日军一次次掉进陷阱,气得哇哇乱叫时,全场会响起抑制不住的笑声;


    可当看到有村民为了保护地道牺牲时,台下又会陷入一片沉默,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直到第五幕,日军被地道战打得节节败退,最终狼狈逃窜,汉奸李四也被村民们捆了起来。


    舞台上,赵老栓带领乡亲们掀开地道口的木板,阳光洒在布满尘土却依旧挺直的身影上,二柱抱着步枪,和妹妹一起把五星红旗插在村口的土坡上。


    当熟悉的《地道战》旋律响起,村民们笑着互相拍打肩膀,眼里闪着劫后余生的光时,全场观众才跟着松了口气,心里像卸下了一块压了许久的石头。


    掌声和欢呼声在剧场里回荡,那一刻,仿佛所有人都跟着舞台上的角色,一起守住了家园,守住了那份不屈的信念。


    “好!演得太到位了!这剧看得让人热血!”坐在旁边的中天猛地一拍大腿,掌声响亮得让王科宝吓了一跳。


    他转头看去,只见中天眼睛亮得像燃着小火苗,手掌拍得通红,脸上满是激动的神色,连脖子都红了一圈。


    再看全场,观众们都站了起来,掌声像潮水一样在小小的剧场里回荡,有的还大声喊着“好”,声音里全是认可。


    连一直显得有些沉静的冯镜先,也跟着轻轻鼓掌,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笑意,眼神里满是对剧情的认可。


    王科宝看着舞台上重新亮起的灯光,看着演员们鞠躬致谢时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就像剧中演的那样,那些让人憋屈的日子、那些荒唐的人和事,或许真的会慢慢过去,未来总会是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散场后,观众们三三两两地往外走,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剧中的情节。


    王科宝跟着人流往前走,这才猛地想起自己来的目的。


    明明是想学习舞台剧编排,结果全程都沉浸在剧情里,小笔记本上一个字都没写。


    他无奈地拍了拍口袋里的本子,暗下决心:


    得加快了。


    这几天可得好好补补舞台剧相关的知识,从剧本结构到舞台设计,从台词编写到演员调度,都得恶补一遍,不然下次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又该“跑偏”了,到时候可就真白来了。


    走出温暖的剧场后,寒风再次袭来,令人直打哆嗦。


    冷。


    但中天仿佛感受不到冷,热情似火。


    “王科宝同志,我听你对象叫你科宝,往后我也这么叫你,成不?听着多亲切,总叫‘同志’,显得有点生分。”


    “当然可以啊,叫什么都可以,别客气。”王科宝忍不住笑了,点头应道。


    “那我可就这么叫了啊,科宝!”


    “科宝,你之前看过舞台剧吗?说真的,这还是我头一回看舞台剧。”


    “这剧不错。“


    “以前总听人说舞台剧是挺严肃、挺枯燥的东西,要么讲些大道理,要么情节慢悠悠的,没想到能这么有意思!中天的语气里满是雀跃,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连眼睛都亮了几分,


    ”又好笑又让人心里发紧,这比听戏还过瘾,比看电影还入迷!” 中天说道。


    王科宝知道中天后来是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