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铁腕开疆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元朝在西方势如破竹的消息,通过缄默人系统和往来商船,不断传回君临港。
起初,启宋朝廷上下还带着几分隔岸观火的心态,乐见忽必烈将精力消耗在遥远的欧洲。
但随着维也纳陷落、西都设立,元朝似乎不仅未显疲态,反而在西方站稳了脚跟。
一个横跨东西的庞大帝国轮廓逐渐清晰,这无疑给偏安海外的启宋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议政殿内,气氛不复往日的轻松。
大将军会议领袖,枢密使张世杰率先打破了沉默:
“陛下,诸位同僚,忽必烈西征功成,其势更盛。
虽其水师不及我,然其陆上霸权已成。为防万一,臣以为,我朝当未雨绸缪,巩固东方海域,构建一道屏障。”
他走到巨大的海图前,手指划过从安南沿海、经吕宋、直至日本列岛的弧线。
“请陛下诏令,促成我启宋、安南陈朝、日本镰仓幕府三方联盟,形成一条海上链带。
北可警戒高丽,西可屏护安南通道,东可联络日本,共御元朝可能之海上来犯。
此岛链若成,则我东方门户可保无虞。”
赵昺沉吟片刻,目他深知联盟的重要性,但更清楚其中外交斡旋的复杂。
“张枢密所言甚是。联盟之事,关乎国运,需得力重臣主持。”
他的目光转向一旁沉稳的陆秀夫,
“陆相公,你长年经营安南,熟悉外务,又与日本国有些许往来。
朕任命你为外相,总揽对外交涉,全权负责与安南、日本结盟事宜,务必促成此事!”
陆秀夫肃然出列,躬身领命:“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在陆秀夫开始为构建东方岛链联盟奔走的同时,朝廷也决定加快对南方未知地域的统合步伐,以增强自身实力,应对可能变局。
然而,南方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
1297年夏,一个令人震怒的消息传回君临港。
位于吕宋群岛南部的汤都国,一个此前已表示归顺并接受了启宋册封的土著邦国。
其大酋长突然撕毁盟约,率军队伏击了途经其海域的三艘启宋运输船。
这些船上载有从大陆新接引来的近千名移民以及一批重要的农具、粮种和军械。
袭击猝不及防,护航的少量宋军士兵虽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运输船被劫掠,船上军民死伤逾千,物资损失惨重。
消息传来,朝野哗然。
这不仅是对启宋权威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南拓战略的严重阻碍,其残暴行径更是人神共愤。
“蕞尔小邦,安敢如此!”
赵昺震怒,在朝会上拍案而起,“若不严惩,何以立威?何以安抚死难军民?何以继续南拓?”
朝廷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由外相陆秀夫出面,强烈谴责汤都国背信弃义、劫掠杀戮的暴行,并正式对其宣战。
同时,枢密院紧急下达征调令。
考虑到热带丛林作战的复杂性和减少核心宋军单位的消耗。
征调了四千名近年来归顺、且经过初步军事训练的吕宋土著辅助部队,以及一千名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宋军正规军。
共同组成南征军团,由镇南将军陈为公之子、年轻但已屡立战功的将领陈永华统领。
一支由百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搭载着这支五千人的军团,浩浩荡荡驶向南方群岛。
同年秋,南征军团在汤都国主要岛屿登陆。
战斗初期,汤都土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神出鬼没的袭扰,给远征军造成了一些麻烦,宋军及土著辅助部队伤亡约数十人。
但陈永华并未急躁,他稳扎稳打,命令部队构筑坚固营垒,发挥宋军弩炮和火铳的射程优势,逐步清除外围据点。
对于土著辅助部队,则利用他们擅长丛林追踪和近战的特点,进行侦察和侧翼掩护。
在一次关键的河谷战斗中,陈永华设计诱使汤都主力进入预设伏击圈。
宋军劲弩齐发,火铳轮射,辅以土著部队从侧翼猛攻,大败汤都军,其大酋长亦在乱军中受伤败逃。
此战之后,汤都人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大规模抵抗。
远征军乘胜推进,战线迅速反推至汤都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兵锋直指其建立在山脊上的都城石崖城。
至此,南征军团总计伤亡约六百余人,其中战死者约占三成。
陈永华下令,对战死者依军礼进行海葬。
对伤者则集中所有随军医师和药品进行全力救治,展现了与元朝西征时迥异的人文关怀。
1298年春,经过数月围困和数次激烈攻坚,伤亡又增加两百余人的南征军团,终于攻破了易守难攻的石崖城。
城破之日,负隅顽抗的汤都大酋长自焚于其木石结构的宫殿中。
为彻底摧毁其反抗意志和象征,也为了震慑周边其他心怀异动的部落。
陈永华报请朝廷批准后,下令将汤都都城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烧了数日,最终只剩一片焦黑的白地。
汤都国,至此灭亡。
消息传回,赵昺与朝廷重臣商议后,下达了后续处理旨意:
在汤都都城废墟之上,规划重建一座新的城市,命名镇海城,作为启宋在南群岛地区的统治中心和军事要塞。
同时,颁布了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法令:
所有已归顺或新归顺的土著部落,可自行组织人手,深入原汤都国境内的丛林、山地进行清扫,剿灭其残余势力。
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战利品——无论是隐匿的财物、武器,还是俘获的人口,朝廷一律不收缴,皆归清扫者自有。
此令一出,极大地刺激了周边土著部落的积极性。
原本就对汤都国积怨或觊觎其财富的部落纷纷组织武装进入其故地,如同篦子梳头一般,对汤都残余势力进行了毁灭性的清剿。
这不仅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平定了当地,更将这些归顺部落的利益与启宋的统治捆绑在一起。
同年秋,尘埃落定之后,皇帝赵昺亲自乘船南下,抵达了已初具雏形的镇南城旧址。
他登上依旧残留着焦痕的山崖,面对当年登陆和阵亡将士的方向,举行了庄重的祭奠仪式,哀悼在此役中丧生的所有军民。
随后,在镇南城临时搭建的校场上,赵昺面对随行官员、驻军以及部分归顺土著首领,颁布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普遍服役令》。
“自即日起,”
赵昺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传遍校场,
“凡我启宋治下之所有汉籍男丁,年满十八至四十岁者,除确系残疾不堪服役者外,皆须入营服役两年!
习队列,练技击,明号令,晓忠义!强健其体魄,淬炼其精神!”
他环视众人,目光沉毅:
“吾等飘零海外,强敌环伺,创业维艰!绝非承平享乐之时!
华夏苗裔,岂可忘尚武之本?此服役令,非为穷兵黩武,实为保家卫国,延续文明,培养我华夏儿郎之武德与担当!
令行之下,无分贵贱,哪怕是皇亲国戚,一体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