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蒙古帝国再现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1295年,漠北草原深处,克鲁伦河上游。


    寒风卷起枯黄的草屑,刮在脸上如同小刀。


    两支庞大的军队隔着数里宽的草原对峙。


    一方是忽必烈亲自统领的元军主力,旌旗招展,除了传统的蒙古骑兵方阵,军阵前方还整齐排列着数十个用厚重毡布覆盖的庞然大物,显得格外突兀。


    另一方,则是以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笃哇为首的联军,骑兵如云,人马皆备。


    他们依旧信奉着蒙古人传承自成吉思汗的骑射无双,对忽必烈这个汉化的大汗充满了蔑视与挑衅。


    海都驻马阵前,望着对面那些被遮盖的物事,嗤笑道:“忽必烈老了,尽弄些汉人的奇技淫巧!我蒙古男儿的勇气与弓箭,才是草原的主宰!”


    忽必烈稳坐于高大的御辇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对面躁动的联军。


    他抬了抬手,对身旁的将领伯颜下令:“让他们见识一下,何为新时代的‘勇气’。”


    号角声响起,元军阵前的毡布被猛地掀开,露出一排排黝黑锃亮的炮身!


    正是一百二十门精心铸造的轻型野战炮,炮口斜指天空。


    这些火炮相较于启宋使用的已是落后,但在此刻的草原上,却是前所未有的杀戮机器。


    联军骑兵并未意识到危险,在海都和笃哇的号令下,发出了震天的呼啸,开始策马冲锋。


    数万铁蹄敲打着大地,如同滚雷,声势骇人。


    他们挥舞着弯刀,张开了弓弦,准备用最擅长的骑射和冲锋撕碎对面的阵型。


    元军阵中,炮手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最后的调整。


    而一个个手持盾牌的藤盾手,则挡在大炮前面,遮眼箭雨。


    这些大炮使用的是专门为对付密集冲锋而准备的大量霰弹。


    炮弹不再是实心的铁球,而是一个个牛皮袋,里面装满了数百颗小铁珠或碎铁块。


    当联军骑兵冲入射程之内,进入最佳杀伤范围时,元军令旗猛地挥下。


    “放!”


    轰!轰!轰!轰——!


    一连串低沉而震撼的雷鸣骤然炸响,盖过了万马奔腾之声!


    一百二十门火炮次第喷吐出炽烈的火焰和浓密的黑烟,巨大的后坐力让炮身猛地向后一坐。


    无数灼热的铁珠、碎铁片如同死神挥出的镰刀,形成一片密集的死亡风暴,瞬间覆盖了冲锋的联军前锋!


    冲锋的势头戛然而止。


    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和战马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壁,人仰马翻!战马的悲鸣、士兵的惨嚎瞬间取代了冲锋的呐喊。


    霰弹的覆盖面极广,穿透力或许不足以击穿重甲,但对于大多只着皮甲的轻骑兵和他们的坐骑而言,却是毁灭性的打击。


    人马皆被打得血肉模糊,成片地倒下。


    空气中瞬间弥漫开浓郁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第一轮齐射过后,联军前锋已然崩溃。


    后续的骑兵被前方惨状和从未听过的雷霆之声吓得肝胆俱裂,冲锋阵型大乱。


    有人试图勒住受惊的战马,有人调转马头想跑,互相冲撞践踏,死伤无数。


    海都和笃哇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地狱般的景象,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兵冲锋,在对方那不知名的武器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那雷鸣般的巨响和瞬间造成的巨大杀伤,更是严重打击了联军的士气。


    “稳住!散开!冲过去!”海都声嘶力竭地大吼,试图重整队伍。


    然而,元军的炮击并未停止,忽必烈从来不会给他对手重整旗鼓的机会。


    训练有素的炮手们在辅助士兵的帮助下,迅速清理炮膛,重新装填。


    虽然射速缓慢,但几轮间断的、覆盖性的霰弹射击,足以让任何试图靠近的联军骑兵付出惨重代价。


    草原开阔的地形,反而成了火炮发挥威力的最佳舞台。


    与此同时,元军的骑兵动了。


    他们并非直接冲锋,而是趁着联军陷入混乱、被火炮压制得无法有效集结时。


    从两翼如同钳子般包抄上去,用弓箭精准地射杀那些试图脱离炮火覆盖范围的散兵游勇。


    战斗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联军的勇气在无法理解的火器面前迅速消散,恐惧如同瘟疫般蔓延。


    当伯颜亲自率领一支重甲骑兵,如同铁锥般插入已经支离破碎的联军中军时,最后的抵抗也崩溃了。


    海都和笃哇见大势已去,在亲卫的死命保护下,狼狈不堪地杀出重围,向西逃窜。


    他们麾下的大部分军队,或死于炮火和箭矢,或跪地投降。


    此战,忽必烈凭借火炮的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以极小代价,重创窝阔台、察合台联军,彻底掌握了蒙古本部地区的主动权。


    消息传开,整个草原震动。那如同天罚般的雷霆之声,成为了忽必烈武力的新象征。


    随后的一年多里,忽必烈挟大胜之威,指挥元军携火炮继续西进。


    面对金帐汗国的军队,元军同样以火炮轰击其营垒、扰乱其阵型,辅以骑兵突击,屡战屡胜。


    金帐汗国的军队习惯了东欧平原的作战方式,对这种根本看不清来源的猛烈打击极不适应,节节败退。


    而对于更遥远的、名义上仍尊奉元朝为宗主的伊尔汗国,及其统治的波斯地区,忽必烈则采取了威慑与怀柔并重的策略。


    他派使者携带着描绘火炮威力的画师和经历过炮击的俘虏前往,明确告知对方,顺服则可保富贵,抗拒则雷霆将至。


    伊尔汗国的统治者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向忽必烈重新宣誓效忠,以避免战火波及自身。


    至1296年底,通过一系列或激烈或温和的手段,凭借火炮带来的军事革命性优势,忽必烈对原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也就是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


    基本完成了重新整合或强力威慑。


    分裂数十年的蒙古帝国,在火炮的轰鸣声中,再次出现了名义上的统一趋势。


    忽必烈将他的统治重心,牢牢地钉在了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


    随后他将目光瞄向了更西边,那个传说之中富饶,却让蒙古两度折戟的地方。


    欧罗巴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