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元朝向西,启宋向南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公元1292年,元大都,皇宫深处。
忽必烈抚摸着眼前这门黝黑的铁铸管状物,粗粝的触感让他指节微微发白。
这是一门火炮,准确地说,是依照零星从南方、或许是通过安南商人,或许是从那些与启宋有来往的日本倭寇处流出的残破图纸和口述。
由大都匠作监耗费巨资,反复试验才勉强仿造出的最初级火炮。
炮身笨重,铸造粗糙,甚至能看到明显的气孔,但此刻在忽必烈眼中,却比任何珠宝都要璀璨。
“试过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问侍立一旁的匠作监大匠。
“回大汗,试过了!”
大匠跪伏在地,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百步之外,可破厚木盾,碎砖石!虽不及南边宋……启宋余孽所传那般犀利,然声若雷霆,威势已远超任何床弩、回回炮!”
忽必烈深吸一口气,胸腔中积郁多年的某种块垒似乎随之松动。
他挥退了匠人,独自站在火炮前,目光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宫墙,看到了北方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
那里,他的那些“好兄弟”、“好侄儿”——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汗王们,依旧凭借着骑兵和弓箭,占据着广袤的土地,对他这个坐拥中原的大汗阳奉阴违,甚至时有摩擦。
水师?那个逃到海外、据说改了国号的启宋?他并非不想管。
但接连几次小规模的水上冲突,元军简陋的战船和弓弩在对方那能喷射雷霆与火焰的犀利炮舰面前,如同纸糊一般。
探子回报,启宋的水师越发强大,其火炮射程远、精度高,更有一支庞大的远洋商队支撑其国力。
跨海远征,劳师糜饷,胜算几何?忽必烈心中清楚。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有了火炮!哪怕只是最原始的式样,也足以在草原上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那些依靠骑兵冲锋的蒙古同胞,在雷霆般的炮火和四处飞溅的散弹面前,他们的弯刀和勇气还能剩下几分?
他今年已经77岁了,南下被挡在了安南,东进被挡在了日本。
征服全世界似乎已经成了泡影。
但是重建蒙古帝国,重现他爷祖父成吉思汗的荣耀,却因为火炮的出现而有了可能。
“传令!”忽必烈猛地转身,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
“命匠作监全力督造此炮!首批,先铸一百二十门轻便者,配以散弹,务求迅捷,利于野战机动!”
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漠北草原:
“朕,要亲自带着这些雷霆,去会会朕的那些亲戚!
黄金家族,是时候该重新凝聚在一面旗帜下了!四分五裂的蒙古帝国,该结束了!”
至于南方海上的那个疥癣之疾……忽必烈的目光扫过漫长的海岸线。
“令沿海各省,加紧修建炮台,铸造大口径岸防重炮。他们船上的炮再厉害,到了岸边,总比不上我们扎根于地的炮台口径大、更稳固!
以岸制海,足以令其不敢轻易犯境。”
作为一世枭雄,忽必烈片刻间便做出了抉择。
向西,重整蒙古霸业;对南,采取战略守势。
那个名为启宋的海外政权,只要不主动登陆,便暂且由他去吧。
世界的舞台很大,他的野心,首先要在陆地上得到满足。
君临港,议政殿。
加密的急报经由缄默人最快的信道,呈送到了赵昺的案头。
他仔细阅读着关于元朝大规模铸造原始火炮、忽必烈意图西征整合蒙古诸部的详细情报,脸上缓缓露出了笑容,那是一种卸下千斤重担后的释然。
“诸位,”他将情报传递给下面的重臣,“我们北边的那位邻居,总算找到了更适合他发泄精力的地方。”
文天祥看完,抚掌道:
“陛下,此乃大喜!火炮技术泄露,虽非我愿,但因此引动忽必烈西顾之心,实为我启宋赢得宝贵的发展之机!
他既志在草原,短期内必无力南图。”
陆秀夫点头附和:“元廷西征,牵扯其国力军力甚巨。
其沿海修炮台,摆出防御姿态,正说明其水师已无力与我争锋,只能寄望于被动固守。
陛下,我们的机会来了。”
“陛下,元虏西去,南方诸邦再无强援可恃!”镇南将军陈为公声若洪钟,“正是我启宋开拓南洋,整合诸岛的天赐良机!”
张世杰更是信心满满,
“我水师战舰弩炮之利,绝非南洋那些土邦小国的独木舟和弓箭可比。海上通道,尽在掌握!”
赵昺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南洋地图前,目光灼灼:“忽必烈向西,是他的路。
那我们,就向南走!”
他的手指划过吕宋以南星罗棋布的岛屿,
“苏禄诸岛、棉兰老岛、香料群岛、乃至爪哇、苏门答腊!
这里有无尽的资源,广阔的土地,以及……分散而治的邦国。”
他转过身,面对群臣,斩钉截铁地宣布:“即日起,我启宋国策,正式转为向南征伐!”
“具体方略,”他继续道,
“其一,以商开路。
扩大与各部落、城邦、苏丹国之贸易,用我朝之瓷器、丝绸、铁器、玻璃,换取其香料、木材、矿产、粮食,以利相诱,建立经济依附。”
“其二,合纵连横。
南洋诸国彼此攻伐,矛盾重重。我朝当审时度势,支持弱者以抗强者,提供必要之军械、训练,甚至有限度的军事支援。
使其相互制衡,我则从中取利,逐步建立盟约或附庸关系。”
“其三,武力威慑。
水师定期巡航,访问各主要港口,展示肌肉。
对冥顽不灵、主动挑衅者,择其一二,施以雷霆一击,立威南洋!”
“其四,文化浸润。
鼓励商人、工匠携技艺前往,于各要地设立商馆、学堂,吸引当地精英子弟来君临港求学,使其认同我汉家文明。”
“水陆两军,加紧备战,随时准备应对南洋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
枢密院、户部、工部,即刻制定详细开拓计划!”
赵昺下令,声音充满了决绝与雄心。
“臣等领旨!”
随着君臣定策,启宋这台战争与开拓机器,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向南方广阔的海洋与岛屿。
一个向北整合旧大陆的霸权,一个向南开拓新海洋的疆土。
历史的车轮,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碾出了新的轨迹。

